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盘珠算法》是现存最早一部保留大量算盘图示的珠算著作。这些算盘图示在展示珠算过程、指导读者学习珠算操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学者对于这些图示中的白色算珠和黑色算珠的意义和作用未有详细分析,或观点出现分歧。通过对《盘珠算法》中"上法""退法"整体操作过程中诸算盘图示的分析可以发现,白珠、黑珠是用来区分算盘上参与表示数的算珠和不参与表示数的算珠。象征性的算盘图示也并非是对当时操作者实际使用的算具的描摹。在具体算题的算盘图示中,白珠仅表示拨珠后算盘上用来表示数的算珠的布局,其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结果,但是与此书相关的数学操作者却将此作为算题的答案。这些算盘图示与周围的操作口诀紧密联系,借助独特的文本布局,使读者得以掌握珠算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算盘作为我国数学发展史的上重要计算工具,在古代堪比现在的计算机,曾被广泛使用。珠算在计数及计算上的普及性,形成了以算盘为载体的珠算文化。随着珠算的计算功能被计算器和计算机所代替,珠算在学校课程中消失了。珠算入遗,不仅将珠算又一次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也引发人们对如何把珠算的历史地位和功能作用定位在"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瑰宝",从而在学校数学教育中传承珠算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虽处计算机信息时代,作为财会专业基本技能的学生决不可忽视算盘的日常训练。如何强化珠算技能训练呢?据多年来的珠算教学经验,我觉得集眼、脑、手于一体的珠算技能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珠算这一极具中国元素特征的文化样式,在占有相关历史文献和当代珠算文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珠算曲折的发展历程考察,探讨了珠算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有益启示。这些启示包括:自信是珠算文化正常发展的基础,创新是珠算文化大旗不倒的基石,认识提升有助于珠算文化发展。梳理出这些启示,不仅对珠算文化自身和其他非物质文化建设有益,而且对具体认识本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把握文化发展规律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形制的算盘最迟产生于宋代,元末明初之后,越来越多的数学著作中出现了珠算内容.在筹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珠算到了明代得以全面应用并普及,最终取代筹算,成为主要的计算方法.中国珠算还先后传入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并沿用至今.本文通过考察明代数学家及其关于珠算知识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明代数学著作中珠算知识的特点与传播.这有助于人们了解珠算文化及其特点,重新认识中国珠算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杨军 《科技馆》2006,(2):23-24
江苏南通市市区濠河北畔的中国珠算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珠算专题博物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历时3年建成。馆区由珠算展览厅、学术报告厅、少儿珠算培训基地三部分组成,集展示、研究、教学、交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展馆实物丰富,史料详实,现有馆藏珠算典籍史料4000多册,形态各异的精品算具2000多件,其中不乏具有极高物价值和深邃历史内涵的传世珍品。博物馆建筑新颖独特、错落有致。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的迅猛发展,除法器在计算机和芯片技术发展中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秉承古代数学的操作模型原理,在FPGA平台上设计了一种高性能的64位除法器,将珠算过程的"一列"对应为四位二进制数,利用珠算归除法一次计算可产生四位二进制商,大幅降低关键路径延时。该设计将珠算归除法口诀通过元件例化成五个模块:商位数模块、初商模块、退商模块、撞归模块和补商模块,根据归除原理控制状态机选择模块进行计算。经ISE软件仿真及Xilinx Virtex-2P开发板验证表明,64位珠算除法器的最大工作频率为184 MHz,平均运算仅需0.347 8μs。这适合于对计算能力和速度有较高要求的FPGA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8.
刘江 《科技资讯》2006,(31):104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Flash制作算盘课件,直观、灵活地演示珠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包括编制算盘课件的主要流程、算法以及一些辅助性设置。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制作出满足课程需要的演示、操作课件,不仅能够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也可以运用于社会上的珠算技术培训课程。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1998,(6)
珠算是中国人发明的,约于500年前传人日本。经他们的长期努力,逐渐深入日本社会各方面。我国观众所熟悉的电视尉《阿信》和反映日本残肢姑娘自强不息地生活的电影《典子》中都有刻苦练习算盘的生动描述,足见日本国民对算盘重视的程度。就是在电子计算机技术普及的今天,日本一些大公司等仍把珠算作为职工训练的必修课。若干年前在日本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里根总统和撒切尔首相等都得到了日本人赠送的珍贵礼物"金算盘"。近年来,日本人已把珠算作为传统文化向世界推广,设立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全美珠算教育中心"就是由日本人促成建立的。  相似文献   

10.
珠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珠算不仅具有计算功能,还有教育、启智、健身等功能。在珠算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珠算技能水平可以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地指导课后练习,组织集训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是珠算的祖国,利用算盘进行计算,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珠算的研究上有极大的成就。珠算“撞十数”是在二十多年前才被发掘出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是珠算园圃里的一株奇葩。中国珠算协会的朱永茂同志所著《无诀珠算》一书的主要部分——“无诀除法”,即“新计数除法”,就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撞十数”。这部分内容,在中日学术交流时,被日本  相似文献   

12.
简述珠算在中国数学史中的地位和当今社会上评价珠算的两种倾向.介绍吴文俊先生对发展珠算事业的指导性建议.在珠算界与数学史界共同努力下,2008年6月珠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三算结合”教改实验证明,充分发挥珠算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计算能力。与电子计算、笔算相比,珠算有独特的优势。珠算和珠算式心算计算的高速性,使儿童思维经常得到快速的锻炼,是提高思维敏捷性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李侠 《科技信息》2007,(12):173-173,181
随着计算机在经济领域的普遍使用,珠算作为一种计算手段,已越来越不被人们所重视,因而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做好珠算教学已得到人们足够的认识。在珠算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珠算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是珠算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本文将从培养明确的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珠算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林青 《科技资讯》2012,(10):181-181
针对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数字反应比较灵活,对于珠算的算理算法易学易懂,但操作欠灵活,周期较短的特点,要在1、2年内提高他们的珠算操作技术.这就需要选择一些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而又有效的教学方法。珠算课本(2010年第4版)与原版相比,教材体系没有变动,但在内容上作了一些修改。此版本有很多改进的地方,主要的有以下三点:(1)适当地提高了难度。在新课本里,乘法和除法的教材内容加深了,把原版本中的乘、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扩大到乘、除数是三位数以上的乘、除法。在每一部分教材中都适当增加了一些实际应用的材料,如传票、发票、账表等。(2)讲解内容更加精炼。新教材把讲口诀、讲算法的内容作了部分的改动。(3)练习量加大。为此特提出会计专业珠算技术课教材教法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江一成 《海峡科学》2007,(9):74-75,77
珠算试卷对数码的分布要求很高,出好一份令人满意的试卷很不容易.为简便、快速地出好标准化珠算试卷,该文介绍一种应用电脑技术进行命题的方法,使得试卷命题突显快速、方便,也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命题要求.  相似文献   

17.
珠算是我国特有的古代文化遗产,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它对我国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珠算仍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在小学教学中,珠算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这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智力开发。珠心算是在娴熟的珠算技能和技巧基础上,把珠算的操作技能转化成了智力技能,是珠算技艺的提高和升华,也是珠算发展的新方向。珠算是手段,珠心算是目的,所以抓好珠算基本功训练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青年科学》2014,(1):30-30
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相似文献   

19.
珠算学习能有效提高儿童的数学能力和工作记忆.本研究招募46名经过2年珠算学习的儿童和45名对照组儿童,探讨珠算学习对儿童注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珠算组儿童在注意定向、注意执行控制和数字计算能力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儿童,珠算组儿童的注意执行控制与数字计算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石磊 《科技资讯》2011,(35):188-188
本文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珠算教学的当前现状,提出了即使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珠算教学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面对当前珠算教学的困惑,阐释了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的珠算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