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吴艳艳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4,(4):23-25
余华的叙事风格由前期的先锋写作转变到中期的趋向现实主义写作,再到今天的现实主义写作,可谓变化多端。在这些转变中,余华改变的是叙事风格、叙述语言、文本风格等,而对人性善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过,并且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人性恶进行斗争,经过多年的找寻,余华终于在《第七天》中找到了人性善的栖息地,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相似文献
2.
汪贻菡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1):85-89
重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一文,可以提供书写者和阅读者两重角度来审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作为小说作者,余华用消息来替代故事,又用讲述来替代反思,更是将死亡夸大其词为中国式悲剧生活的象征。然从阅读者出发,被新闻滋养长大的读者很难静下心来阅读陈旧的故事,求新求异求快的阅读心境使得理想读者很难产生。如何在直击现实的责任感和对小说讲述艺术的固守之间找到合适的写作方式,是余华及同时代作家共同面临的新的创作语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俗学者高丙中首次把“生活世界”引入民俗学,并把它界定为民俗学的研究领域,然而,由于民俗学界对这个概念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其关注仅仅停留于哲学上的探究,缺乏操作层面上的可行性研究。民俗学中的“生活世界”包括两个层次,即“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的研究是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的,或者说这样研究最终要落实到“生活世界”的两个具体层面上,因此,对这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可以初步廓清“生活世界”之于民俗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谢妮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8-131
本文通过对教育研究中"生活世界"的分析,发现在不同研究者的论述中,"生活世界"的解释处于游移中,但总体上是一个不被触动的,不被质疑的想象性存在.实事上生活世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产物,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尤其是社会机制和意识形态对生活世界的形塑,真实的教育研究不应对此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当前,职业教育的内容和过程与“生活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个人的发展。职业教育只有立足于“生活世界”,从职业的需要出发,以人为本,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6.
蓝士英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2)
<梧门诗话>为清人法式善所著,是研究乾嘉诗坛诗人思想及其诗歌作品的重要文献."毗陵七子"作为一个地域性的文人群体,其名俱列于<梧门诗话>,然而,"七子"之称并未在本诗话中出现,可能与对文字狱的避忌有关."七子"在本诗话中分散出现,频率大致与各人知名度吻合.法式善在选录七人诗歌时,角度有异,但总体评价均甚精准,并影响后世研究.七子均在诗话中出现,既与法式善的交游广泛有关,也与七子之间频繁唱和有关,是这个文学群体创作实力的展示. 相似文献
7.
李金实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5):140-143
美国非洲裔女剧作家的《第七号魔咒》,用一切可能的技术和身体语言来反映美国社会黑人的真实生活体验。作品不仅很好地揭露了美国黑人所处的各种苦境,同时也描绘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表现手法是面具的使用。面具一是指悬挂在背景幕上的巨大的黑人假面,二是指演员们戴的黑脸面具。面具的使用使本剧具有了多层的叙事结构和更深层的寓意。 相似文献
8.
刘娜娜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5)
对话教学建立在尊重、信任、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氛围中,深刻体现了课堂话语权利中的师生平等和课堂交往中的师生共鸣。本研究在回顾传统教学背离生活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走向生活世界的对话教学。 相似文献
9.
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常让人浮想联翩。享誉国际的社会批评家和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通过大胆预测,为我们揭开新经济模式改变世界的神秘面纱,描绘了未来世界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0.
11.
李永莲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3)
在作家乔伊斯的小说<死者>中,生与死的对立和悖论构成了文章的基本框架,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作品通过一位爱尔兰知识份子的思想变化过程,揭示了个人的精神危机和社会的道德瘫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爱尔兰社会死气沉沉,令人窒息,家庭与人际关系充满着矛盾.都柏林人精神空虚,是社会瘫痪的体现和精神上的死者. 相似文献
12.
李永莲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3):40-42
在作家乔伊斯的小说《死者》中,生与死的对立和悖论构成了文章的基本框架,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作品通过一位爱尔兰知识份子的思想变化过程,揭示了个人的精神危机和社会的道德瘫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爱尔兰社会死气沉沉,令人窒息,家庭与人际关系充满着矛盾。都柏林人精神空虚,是社会瘫痪的体现和精神上的死者。 相似文献
13.
14.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描写了主人公伊凡在与死亡面对面的对话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开始了对生活的思索和生命意义的追问,在参透了“向死存在”的实存状态的真理以后,终于从“沉沦”中解脱出来,并在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之爱的终极关怀中保持了生命的尊严,获得了精神的重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英国文学家曼斯菲尔德《园会》的解读、分析,展示了作者对于生死哲学这一人生重大问题的探讨以及对于死亡的真诚感受和超然态度。体现了只有亲身体验生活的多样性以及现实世界的苦难.人类才能真正实现精神上升华。 相似文献
16.
17.
在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中,女性的自然存在是动物性存在,女性的社会存在是奴隶的奴隶,女性的精神存在,则几乎被窒息,她们的人生归宿是无"家"之根,这里是女性的悲惨世界。 相似文献
18.
刘建国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5(2):37-39
虚拟世界是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等集成起来所生成的模拟世界。在当代社会,虚拟世界形成一个人类交流信息、知识、思想和情感的新型模式已深刻地影响并主导了人类生活。在这一境遇中,传统艺术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艺术精神的引申意义受到质疑和艺术的“乌托邦”色彩被淡化,导致艺术呈现走入困境。 相似文献
19.
藉由考察《论语》原文中可见的孔子之生死观,对《先进篇》中“未知生,焉知死”一语之意涵进行再检讨。 相似文献
20.
周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1-94
结合表现主义理论,分析库切著作《彼得堡的大师》中情节、人物和叙事的特征,展现库切通过重塑历史人物和事件,描述主人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遭遇和心理状态,目的是揭示现实世界中南非种族隔离猖獗继而解体这个过程中人的状态和作者本身的痛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