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吉林省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契合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社会需要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要求决定的,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对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契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以点带面模式、网格化模式和一体化契合模式的探讨.以期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徐昶楠  陈瑜 《科技信息》2009,(30):I0274-I0274,I0276
为了充分发挥传统体育文化在壮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开发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我们深入壮族人民生活中去,认真研究壮族体育文化发展源流,努力探析壮族体育文化思想的历史足迹并在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现实中寻找壮族族体育文化思想变迁的社会动因,揭示其民族发展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本次调查的研究宗旨。  相似文献   

3.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第一,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建设,保证农村学校体育能够正常开展;第二,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特点和方式因地制宜地分类引入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第三,根据教育原理和民族传统体育特征,对引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适度的改造和创新;第四,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表现在技术上传承,还表现在在理论文化上;第五,在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下,协调好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社会体育,形成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以文化学理论为支撑,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传承与发展上的一些问题,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正遭遇外来体育冲击、文化休克、缺乏文化认同等严峻问题.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与当今社会的情况,提出利用或者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校体育与民族运动会等方式来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人类学的视角对民族民间体育传承研究的维度进行探索,指出我国民族民间体育传承研究应该存在二个维度:第一,发展研究,在"现代成长与传统发明"的动力驱动下研究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问题,多视角地研究其保护与开发.第二,民俗研究,在"多点民族志"的田野调查中,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6.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它关系着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处人文地理环境的改变,自身存在的发展局限性和封闭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逐渐淡化。因此,唤醒并强化民众文化主体认同意识,淡化传统体育文化的工具色彩并展现其文化内涵,探索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共同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民族体育的深刻文化内涵,强化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文化变迁为视角,对我国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了有益于我国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的策略:加强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感;加强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政府保护的力度,制定保护政策;加强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柴学义 《科技资讯》2010,(32):163-163,165
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传统体育游戏,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和特征。游戏、体育、体育游戏有应用于教学的共性。传统体育游戏引入学校体育,对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意识以及社会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将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课堂,不仅能够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本土文化素养,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文化思潮冲击下可持续传承的一条路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例证法,探究"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课堂教学方法,为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传承提供方法支持.研究认为,将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需要经由"项目选择、课前改编和课堂教学"三部曲.具体而言,项目选择,要选择有保护价值、健身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体育项目;课前改编,应坚持地域风格、强化文化内涵、体现时代要求、注重健身效果;课堂教学,须遵循地域文化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10.
宋晓琳 《科技信息》2013,(20):322-324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专家访谈、文献资料与数理统计方法,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视角上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以实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为前提条件,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运作中构建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主要构架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体系,进一步深化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推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体、文化、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世居中越边境的壮族346人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探讨了壮族群众对于本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不同维度的认同情况,并从中分析壮族群众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情况。结果显示,壮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和壮族传统文化对于世居中越边境的壮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认同仍然保持较深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纳西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历程进行剖析,发现具有以下特点:具有纳西族文化内涵的项目,在体育现代化历程中极具生命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多数纳西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历史;拯救纳西族传统体育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建议:深化纳西族传统体育作为纳西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必须保留体育项目中具有的纳西族文化内涵;让纳西族传统体育逐步走进学校。  相似文献   

13.
赣南地区农村学校开展客家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地区客家体育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于赣南地区农村学校中推广客家体育教育,不仅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且利于传播和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对加快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裕固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特殊地理位置、宗教信仰入手,通过实地考察,对裕固族聚居区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挖掘整理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裕固族聚居区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融合性与边缘性、区域性与独特性、民族性与生活性、娱乐性与趣味性、观赏性与表演性、竞争性与对抗性、群众性与经济性等文化特征.本文研究结果对人们了解裕固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开发裕固族传统体育项目及传承民俗体育文化服务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凉山彝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目前,文化、体育和旅游的结合没有发挥最好的效益,彝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彝族体育旅游业规模小,影响力不大、还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项目或旅游产业来抓,彝族传统体育旅游在整个旅游业中还处于从属地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充分运用“彝族火把节”这一民族文化品牌,把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机的融合到旅游活动中,体现出原滋原味的本土生态特色,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节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藏民族传统体育是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传统体育承载藏文化发展,藏文化推动传统体育进步的和谐局面。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护传统体育在节庆中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当下必须面对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章通过门巴族传统体育化与门巴族传统化的传承研究认为,门巴族传统体育与门巴族的习俗化和藏民族历史化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有些门巴族传统体育活动是藏族先民生活方式的再现或对现实生活方式的反映,藏传佛教化的传入使具有宗教色彩的门巴族传统体育应运而生,门巴族传统体育展现着门巴族的民风、伦理道德观念和酒化的特色,习俗舞蹈与门巴族传统体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布依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在特定的区域和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与布依族的生存环境、节日庆典、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农耕民族文化的特色,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现代体育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缺乏交流的平台,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步被淡化,有的甚至面临灭绝的边缘。因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民族体育科研人员,应立即对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并保持其原有的民族特色,使其优秀的、健康的传统体育文化成分得以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走访考察,阐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况、价值和特点,分析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民族体育资源在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开发的策略,这对民族体育资源开发、传承与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结合将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