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以浙江省畲族原生态民歌为例,通过对畲族原生态民歌的调查和分析,概括出畲族原生态民歌的主要类型,包括祭祖歌、功德调、嫁女歌、传说叙事歌、盘歌杂歌等,具有传承性、民俗性和简炼性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云梯畲族乡是安徽省唯一的民族乡,畲族民歌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在安徽云梯畲族乡传承了百年,孕育了独特的闽皖调特色。安徽畲族民歌分为史歌、情歌、婚俗歌、叙事歌、哀歌等五种类型。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安徽畲族民歌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包括传承人群老龄化与断层、畲族语言应用氛围减弱和缺乏资金支持等。安徽畲族民歌的传承路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功能发挥、传承人引领示范、新媒体传播和文旅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3.
畲族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珍珠。景宁畲族自治县图书馆建设的"畲族文化资源数据库"正是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介绍了畲族文化现状,探讨了建设"畲族文化资源数据库"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阐述了"畲族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赣东北畲族分布在闽赣交界偏远山区,保留着本民族年节、歌谣、游艺、婚丧习俗和图腾信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福建华安被誉为中国的“古畲之邦”,因它地处漳州西北、九龙江北溪中游,历史上鲜与外界互通有无,因而形成了完整的畲族文化生态系统,现今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风俗、信仰和艺术。从特殊的地缘视角管窥福建华安畲族民歌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三个方面。其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主要内核,也为当今非遗民歌价值体系建构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正畲族小说歌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是畲族民间歌手们根据本民族牛活习俗、心理素质改编创作的独特文学样式。小说歌滥觞于清代,分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山歌和现代山歌四种类型,并按着这几种类别的产生演义着畲族的历史。其内容主要为歌手将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本民族山歌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后演变为在本民族流畅的英雄人物事迹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语言特点创作了诸如《高皇歌》《历期歌》《钟良弼》等,进而形成小说歌。  相似文献   

7.
畲族现存节俗舞蹈可分为祭祀性节舞、农事庆典节舞及社交娱乐节舞。畲族舞蹈保持了较多的传统形态,舞蹈的各种社会功能仍然在起着相应的作用。这些社会功能与畲族的民间信仰、农事生活、社交娱乐等民俗活动密切相连,并很直观地凸显了畲族节俗舞蹈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福建宁德畲族文化作为中华畲族文化的主源头之一,在团结与凝聚当地和国内外的畲族同胞。增进人们对畲族历史文化和现实了解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它与聚居区内景色秀丽的山水风光相映成趣,具有潜力巨大的旅游价值与产业价值。但近期以来,该地畲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逐渐失传的现实危机。抓紧实施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遗产系统工程的各项具体工作,对于继承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迁至皖南地区的畲族,其服饰艺术的民族主体性日益衰退.通过田野考察,分析出安徽畲族传统服饰艺术的生存现状呈现出传统服饰销声匿迹、新制服饰粗制滥造和传习功能缺失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畲族传统服饰有形化、服饰文化艺术项目化和服饰研究成果普及化方针.同时,当地素质教育校本课程也应融入畲族传统服饰文化艺术的教学科目,旅游发展规划的主题需一改以往的山水风景游为包括畲族传统服饰文化艺术体验在内的畲族文化风情游.旨在引发世人对于安徽境内畲族传统服饰艺术的关注,为其传承保护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山羊隔<祖公歌>等历史歌谣与畲族的历史源流、生活态度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是时代发展之需,更是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6月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根据我们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因此,"乡村振兴"和"农村脱贫"是当前我们的重点任务,更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立足全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局,由于地域封闭、发展缓慢及观念落后等原因,西藏的农牧区经济整体上还处于落后状态,急需我们脱贫攻坚。马克思基于生产力发展提出的城乡关系思想,是正确认识城乡关系发展的科学理论,更是助推西藏城乡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对西藏农牧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吩傲"流传在富宁县田篷镇上农村民委的几个"布傲"村寨。调查组在对"吩傲"进行田野调查时,认识了纯朴独特的傲人习俗,聆听了古朴淳厚的傲人民歌,看到了承载"布傲"文化精华的傲人歌书,接触了一个维系"吩傲"命运的83岁老人,感受到了壮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不经意间却发现"吩傲"已经濒临失传,即将销声匿迹。作者期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对"吩傲"的广泛关注,共同采取有效措施,传承、保护和培育"吩傲"这朵艳丽的壮族民间传统文化之花。  相似文献   

13.
论析了云南文化品牌与名村名镇的关系,指出乡村文化保护的是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及其蕴含其中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例分析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之关系,指出要做好云南名村名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首要的工作就是固本,要对所幸存的遗址遗物加以科学的保护,并分析论述了旅游与乡村民族民间工艺品的融合及其发展态势,指出云南当下一些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提出在乡村的建设规划中应有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规划、评审,村落周围环境中的水源、森林等也应纳入规划、保护之中,更要把医疗、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使乡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与壮人都属于壮系民族,但是 歌与壮歌在审美情感、艺术特征、审美效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探究其形成差异的原因,得从当时 人与壮人的生存环境,社会地位、社会心理以及与汉文化的交融深浅程度来加以考察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得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村社区治理题中应有之义,将有助于切实实现乡村振兴。在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生态破坏严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文化传统逐渐衰败、村民参与程度不足、专业治理人才缺乏等现实困境;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法律规章制度缺失、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农民臣民意识浓厚和人才激励机制匮乏诸因素共同制约着农村社区治理的成效;进行农村社区治理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目前大体有两种趋势:一是村民离开了家乡和土地,造成村庄的消失或者空心化;二是村民从事市场环境下的农、工、商和旅游等行业,促使村庄利用土地升值的红利进行公司化体制的转型。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情感纽带和生活文化传统正面临断裂的可能,因此当前有很多村庄在文化发展中都十分重视关于村史与个人生活史的记述,体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精神。民俗学作为感受生活的学问,应该通过实地访谈等交流方式,参与、促进和强化这种"村庄记忆"的文化实践。我们还发现,这种文化实践将有可能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互相促进并持续下去,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情感力量,这也要求旅游业必须承担起加强城乡文化交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世居于湘黔桂的侗族是以歌代言的民族.长期以来侗人通过歌唱不断展示着自己的思想,以表演的方式完成着与外界的沟通交流.随着市场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大,特别是近期民俗旅游热的兴起.空前扩大了侗族民歌文化的传承范围和影响力,引发了侗歌文化功能的全面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侗歌文化传统的自足延续性,影响着侗歌文化的传承轨迹.  相似文献   

18.
畲族民间情歌可谓丰富多彩。从爱情生活发展的过程来看,畲族男女青年从相识、初恋、热恋到喜接良缘,在爱情生活的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数量众多民间情歌。既使爱情受到挫折,男女青年们也用民间情歌来相互鼓励,或对破坏爱情的一方或是对来自社会的压力进行有力的鞭挞。不同爱情发展阶段的畲族民间情歌,就像一组组反映爱情心理发展变化,展现爱情心理奥秘的诗篇,把畲族男女青年在爱情生活中的不同阶段的各种微妙的爱情心理都表现得细致入微。  相似文献   

19.
著名古村落苍坡村的古建筑景观呈现珍贵的宋代风貌,是传统社会耕读文化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苍坡古村成为该地区重要旅游景点,村中古建筑也得到了以当地旅游部门为主导的保护和开发,但近年来该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深入探讨。古村落不仅是古建筑遗址,也是现代农村社区。在保护、展示古建筑的同时,不能忽视、损害古建筑主人即村民的活态文化和生存利益,应该合理传承、完整展示与古建筑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而且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应该由当地村民作为主要实施者,政府管理部门应承担指导与资助责任,而不能代替村民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乡村公共空间的萎缩和空心化是乡村衰败的重要原因,重构乡村公共空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文章以成都市明月村为案例,研究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从城市流入乡村的生活方式型移民的日常生活实践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研究发现,明月村的移民通过乡村制度性公共空间的参与、非正式公共空间的重构、节庆事件空间的打造、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灵活转换等日常生活实践,重构了旅游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尤其是强化了乡村的社会关系和村民的地方认同。研究为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路径;同时也将以往对生活方式型移民日常生活实践的观察范畴从私人或家庭领域扩展到了社区公共领域,丰富了生活方式型移民对迁入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