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分析木美地下河流域石漠化的现状和特征,认为目前木美地下河流域整体上处于中度、重度石漠化状态;石漠化对流域内土壤性质的影响还不太明显;流域内的植被以灌丛为主,被破坏严重,分布零星,但是植被的演替同时存在顺向和逆向两种情况,只要控制好人为干扰因素,可以实现植被自然恢复;流域内可供开发利用的水源共有12处,可以解决一些洼地旱涝交替的局面。建议利用植被群落自身的顺向演替能力,通过封山来育林,用工程手段治理地下河,使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分配等措施来治理木美地下河流域的石漠化。  相似文献   

2.
甘肃兴隆山麻家寺保护站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4月~2005年1月,对兴隆山麻家寺保护站6种生境(灌丛、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人工林和农田)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69种.其中夏候鸟36种,冬候鸟2种,留鸟27种,旅鸟4种.在鸟类区系类型上,古北界44种,广布种22种,东洋界3种.麻家寺站鸟类物种数量存在季节变化,春季和夏季鸟类物种数量较秋季和冬季的多.影响麻家寺保护站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的最直接原因是迁徙鸟类数量的变化.灌丛、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为森林砍伐后的4个不同演替阶段.灌丛为森林早期演替阶段,能较好地维持鸟类多样性;阔叶林为演替的第二阶段,鸟类多样性和物种总数除夏季外,在4个演替阶段中最低;混交林和针叶林居中.农田和人工林是森林砍伐后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两种生境,对鸟类多样性的维持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植被逆行演替的分析有助干当今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建设。凉山州暗针叶林分布较广,是西南林区的最主要森林类型之一。杜鹃-冷杉林逆行演替以林下杜鹃为主的下木层替代乔木层为特点,逐渐向杜鹃灌丛、高山草甸,甚至流石滩逆行演替;箭竹-云杉林或箭竹-冷杉林逆行演替表现为迅速被箭竹或悬钩子、蔷薇等灌丛占据,进而被柳叶菜(Epiobium.sp)替代。因此,在进行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可详细调查原生植物群落,人为引入接近该地气候演替顶极的种源或种苗,并在改造地内密植,逐惭形成都闭的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丰宁坝上农牧民生活燃料结构对防护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实地调查与采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区已经开展了近30年的持续营造防护林,但至今却未形成完整防护林体系的现状,选择一个代表性的自然地域与农牧村行政地域相重合的空间单元即东沟小流域,进行农牧民生活消耗薪材总量与区域林木年净增量的调查测算,其结果表明:小流域内农牧民每年从每公顷森林灌丛地上砍伐的薪材大约为813kg;研究区次生白桦及灌丛林每年每公顷林木的净增量937.5kg,如果遇到干旱年份林木净增量则小于砍伐量. 表明当地农牧民生活消耗大量薪材对当地防护林建设、次生天然植被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提出了加速丰宁县坝上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积极改善农牧民生活的燃料结构,加快风力发电设施和电网设施建设步伐是强化防护林建设,恢复天然植被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是海陆交互作用形成的退海地,土壤形成时间相对较短,地面植被演替频繁,整个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黄河三角洲植被演替的过程也是植物适应环境、改造生境的过程,对土壤盐分和水分的忍耐力决定了植物适应生境的能力.详尽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性状的相互关系,以揭示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中土壤特征的变化规律,反映植被演替与土壤演替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中盐分、有机质、N、P等含量及土壤的机械组成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说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受土壤性质的制约,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反过来也会对土壤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本文对花江流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的石砾含量、含水量、容重、持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喀斯特山地土壤pH值降低、控制了土壤pH值的上升。土壤石砾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上升。在整个演替的过程中,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含量随植被的恢复而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土壤质量的生境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石沟较高。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总体上促进了土壤理化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石漠化地区先锋树种茶条木伐桩的萌蘖特性,以砍伐强度和伐桩高度为因子,研究了茶条木在不同砍伐强度(全伐和择伐)和伐桩高度(20、40和60 cm)处理下的伐桩存活情况,以及萌条的数量和生长量等特征。结果表明:砍伐近1年后茶条木伐桩的萌蘖率和存活率分别为99.24%和88.55%,其中伐桩存活率显示择伐大于全伐、高桩大于低桩并与伐桩基径大小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茶条木伐桩萌蘖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萌条死亡率较高,单个伐桩的萌条总数和萌条存活率分别为7.3个和54.9%,两者在砍伐强度相同时随伐桩高度增加而增大。主萌条的平均株高和平均基径分别为168.7 cm和12.38 mm,伐桩萌条平均生长率为40.8%,三者均表现出全伐时随伐桩高度增加而增大、择伐时随伐桩高度增加而下降的特点。根据试验观察结果并结合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的需要,择伐和留桩20 cm是茶条木比较理想的砍伐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8.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建群植物种类,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所面临的挑战是理解和利用植被演替理论来完成并加速恢复进程.植被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基础理论.本文对植被演替理论的发展、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应用、植被演替的研究方法及趋势进行了综述,旨在启发...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向温暖带的过渡地区。该区已划成六个植被型。Ⅰ阔叶林、Ⅱ针叶林、Ⅲ针、阔叶混交林、Ⅳ竹林、Ⅴ灌丛和灌草丛、Ⅵ沼泽;十个植被亚型;二十八个群系和三十个群丛,地带性植被为含有常绿阔叶成份的落叶阔叶林。优势群落为锐齿槲栎林和栓皮栎林。 2.植被垂直带谱有五条: (1)低山丘岭灌丛、草甸和农作物带,<500m。 (2)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低山针、阔叶混交林带,400~900m。 (3)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中低山落叶阔叶林带,800~1.400m。 (4)中山落叶阔叶林带,1,300~1,800m。 (5)中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山顶灌丛林,>1.750m。 3.该区植被强烈地受过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了植被的逆演替,也招致了生境条件的惭趋恶化,所以,植被合理利用的途径应根据森林的现状、演替、不同的生境条件、和各种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
桂林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壤侵蚀区人工设置4种植被恢复模式(阔叶树区、药材区、果树区和毛竹杉木区),研究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变化趋势,并与桂林灵川县境内自然植被演替过程的草丛阶段、灌丛阶段、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含水量明显增加,与自然演替4个阶段的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变化一致。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恢复模式和外套自然演替的土壤pH值均趋向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土壤钾素含量与磷素含量都偏低,需要通过施肥加以缓解。在红壤侵蚀区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培肥功能,对加速侵蚀区植被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玛溶洞位于石林景区南东约3 km,具有较好的旅游区位优势。诗玛溶洞洞穴发育特征报道见于2003年,但受溶洞空间分布和地下暗河水流的影响,探明的范围较小,溶洞的走向不清,溶洞是否具有利用的价值不清。因此,为进一步了解诗玛溶洞的平面位置,利用溶洞随地下暗河分布的特点,布置20 m道间距的高密度电法工作。分析物探成果,了解溶洞顶端埋深和溶洞空间大小,经后期工作查证,在工作区范围内,物探推测地下暗河走向和溶洞空间特征正确,西面走向延伸1 200 m,东面延伸700 m,物探成果进一步明确了溶洞及地下暗河范围,高密度电法在地下暗河勘察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诗玛溶洞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贵州龙宫喀斯特地貌发育与洞穴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龙宫水系主要由东、西两支组成,两支流之间在一年中又根据季节不同而通过地表溢流或地下伏流相串通。挽近以来由于新构造强烈抬升、河流强烈下切,喀斯特地貌回春发育,由北而南呈现峰林溶原→峰林谷地(盆地)→峰丛谷地(洼地)的系列更替。龙宫地区洞穴成因及发育与地下河系变迁密切相关,上层洞呈潜流型水平穿洞的特点;中下层洞往往相连,洞顶钟乳石发育、底部为现代地下河床,追踪构造薄弱带垂向下蚀,具有明显的裂隙洞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李坡  朱文孝  贺卫 《贵州科学》2006,24(1):32-36
根据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地下水库的成库条件及渗漏问题.并结合落水岩地下河的具体情况,对落水岩地下水库的成库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落水岩地下河的开发方式,并进行了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矿区内多矿井联合疏(放)岩溶地下水时系统的水动态观测资料,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采用地下水补、排(疏)均衡原理,确定淮南矿区岩溶含水层(组)降水补给量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降水入渗系数(α)。  相似文献   

15.
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喀斯特水文地貌空间耦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趋势面分析等数学手段 ,揭示后寨河流域内地貌演化和水系变迁的规律性 ,并指出波玉 -木拱河的不断下切导致了侵蚀基准面的降低 ,进而对流域内地貌和水系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华蓥山隧道洞身段穿越雷口坡组的可溶岩地层,岩溶发育,地表落水洞.溶斗、溶沟、溶洞、地下暗河多出现在该段。该论文拟对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等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论证,并对隧址区可溶岩地段岩溶发育强度预测,为华蓥山隧道建设优化设计等相关技术问题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芬  吴夏  杨慧  张春来  曹建华 《广西科学》2018,25(5):515-523
本文系统总结了桂林毛村地下河观测站在岩溶关键带垂向上碳循环的监测工作,为基地进入岩溶关键带监测网络奠定基础。对岩溶植被层-土壤层-岩石层-地下水无缝连续体的碳循环监测,包括不同地质背景下典型植被的光合速率、自然植被下凋落物的分解(植被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的组成及转化、土壤微生物及有机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土壤层)、洞穴CO2浓度及同位素的变化(气体-岩石作用层)、流域水体无机碳特征、外源水对岩溶碳汇过程的促进(地下水层)等方面。经过长期的科研积累,形成一套包括岩溶生物地球化学、岩溶水文过程、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在内的野外及室内研究方法,为流域尺度岩溶关键带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但岩溶关键带碳循环过程中的生物作用及现代CO2在岩溶关键带中的周转时间研究较少,亟待加强。桂林毛村地下河流域岩溶关键带碳循环的研究具有地域优势和学术优势,适合成为我国岩溶关键带监测站。  相似文献   

18.
织金洞地质公园内的天坑及其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卫  李坡  钱治 《贵州科学》2011,29(3):1-7
通过对织金洞地质公园内天坑的形态大小、形成条件、分布规律等发育特征的探测及研究,本文对天坑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这将有助于认识织金洞地质公园内的喀斯特地貌发育规律、地下河演化、含水层性质、天坑与喀斯特发育年代及新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选择鹤庆西山为研究区,采用地质调查与钻探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表与地下岩溶现象和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受印支运动、喜山运动等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研究区整体形成以NNE-NE向为主的构造格局.根据规模的不同,将研究区构造划分成区域性断裂带、次级断裂、大型...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孔间电磁波透视(CT技术)的原理与方法,总结了尖山隧道应用JQ5孔间电磁波透视技术判断隧底岩溶的形态、大小的方法,为隧底暗河及岩溶整治方案的最终确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