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普通高校羽毛球技战术的特点以及羽毛球反手击球技术在比赛中的应用,提高羽毛球反手击球技术对比赛的胜利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普通高校的羽毛球技术水平在反手击球应用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击球的力量,路线等都是需要提高的。本文对如何提高羽毛球反手击球技术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网球步法移动对反手击球技术掌握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等方法对网球专选班学生步法移动对反手击球技术掌握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步法是影响网球反手击球动作的重要因素,加强步法的学习是掌握网球反手击球技术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反手弧圈球的优点和怎样拉反手弧圈球谈了自己的看法,并谈了拉反手弧圈球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明平芳  张冲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115-116,140
通过运用录像分析、数理统计法等,对世界级网球选手拉斐尔.纳达尔(反手均用双反技术)和罗杰.费德勒(反手均用单反技术)在世界大赛中的赛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为反手在解决提高网球反手位的相持能力上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反手的搭配模式合理化、科学化以及相关战术的创新找出解决办法,最终网球选手在反手位相持时反手技术体系诸多单个技术更加合理化并运用以指导训练与比赛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网球运动中 ,反手击球技术往往难于掌握 ,尤其是业余选手 ,反手击球技术运用单调 ,进攻性不强 ,形成对方攻击的重点方向。加强反手击球能力 ,提高反手击球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 ,双手反手击球技术的广泛运用 ,技术动作的合理性和易掌握性 ,逐渐成为初学者与女子首选动作。通过双手反手击球的几个特点 ,提出几点提高双手反手击球能力的建议 ,使广大爱好者在练习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乒乓球选手王皓的最强项是反手拉斜线,其次是正手拉斜线和发球技术,王皓的发球抢攻和接发球抢攻意识都很好;王励勤拉球较好,所以接发球抢攻很好.  相似文献   

7.
反手是网球运动中重要的技术之一,网球反手击球是许多运动员特别是女运动员所采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反手击球技术,通过分析和了解它的技术特点,采取合理而有效的训练方法,可以使运动员正确掌握反手击球技术动作,为比赛中合理运用这项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网球运动中,反手击球技术往往难于掌握,尤其是业余选手,反手击球技术运用单调,进攻性不强,形成对方攻击的重点方向。加强反手击球能力,提高反手击球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双手反手击球技术的广泛运用,技术动作的合理性和易掌握性,逐渐成为初学与女子首选动作。通过双手反手击球的几个特点,提出几点提高双手反手击球能力的建议,使广大爱好在练习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辉  黄娟  朱荣辉 《科技信息》2009,(34):217-218
网球的反手击球是网球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它分为单手握拍和双手握拍两种形式,其中反手双手握拍击球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相对于单手握拍,它具有准确、隐蔽、有力等特点;它也是一项回击来球和进攻对方的强有力的攻击性技术,同时相对于单手握拍它也存在着防守范围小、体能消耗大等缺点。本文通过对反手双手握拍击球利弊的分析,阐述了网球反手双手击球的技术要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底线正手及双手反手击球是网球技术的核心和基本要素,是提高网球整体技术水平的基石.为.了使学生快速、均衡地掌握正手及双手反手击球技术,我们有必要对网球技术课进行一定的创新:将传统的顺向教学变为逆向教学,即先学习双手反手击球技术,后学习正手击球技术.教学实验表明,运用逆向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文献、观看比赛录像等方法,对马琳的技战术体系进行了详细考察,全方位分析了其技战术,以期为直板选手技术结构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马琳的技战术有以下特点:发球迷惑性强、威胁大;接发球手段多样;正手侧身抢冲能力强,其标志性的侧身暴冲是最主要的得分手段;反手推挡结合直板横打,且推挡技术多样化;反手周旋时配合一板侧切能够有效打乱对方的节奏;战术应用变化模式算计周密.马琳技术体系不足之处主要是反手横打技术及正手远台相持能力较弱,但这并不影响马琳技战术体系的高度,其高质量的发球、极具威胁的正手暴冲及复杂多变的战术仍是今后选手技术体系构建中应借鉴的地方,尤其是直板选手.  相似文献   

12.
叶冬清  屈子路 《科技资讯》2014,(10):218+220-218,220
马龙是中国乒乓球男队近年来培养出来的主力选手,在巡回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在世界大赛中技战术发挥也还欠稳定.因此,对其比赛中技战术特征的总结与分析,对今后的训练和比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发现马龙技术全面,战术灵活多变,发球主要以正手侧上和侧下旋为主,落点多在左路、中路和左路近网区域.接发球落点多在左路底线和中路近台.相持中,侧身得分率最高,而正手和反手的得分率都比较低,侧身是其相持中的主要得分手段.马龙正、反手两面进攻技术均衡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正手,此外,要体现“凶狠快速、积极主动、灵活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直拍横打主要解决直拍打法反手位相持能力弱,反手进攻能力差的缺点.王皓是直拍横打的代表人物,在第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王皓输给了同为直拍单面攻代表人物柳承敏.文章对王皓直拍横打型打法与柳承敏直拍单面攻型打法的技战术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探索直拍横打在比赛中的合理运用,对直拍横打的技战术特点进行了探讨,为进—步提高我国直拍横打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网球比赛胜负的实质是得失分多少.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2014年四大满贯男单决赛中选手得失分的技战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冠、亚军选手以一发、正手、和上网截击为主要得分手段,反手、接发球为主要失分环节;冠、亚军选手的得失分在非受迫性失误、放小球和高压球中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冠、亚军选手的得失分在制胜分、正手斜线、侧身正手斜线和正手截击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冠、亚军选手的得失分在发球、接发球、反手和反手位截击中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15.
横拍反手快拉技术对回接反手位底线长下旋、半出台与小三角下旋球,有明显技、战术优势,符合乒乓球发展趋势。运用运动学量的相对性、独立性与瞬时性特性,将横拍反手快拉下旋球分为平动参考系与转动参考系进行讨论:充分利用来球平动速度,增大球拍在转动方向的分速度,可减少拉球下网几率;"曲线挥拍"、"加速制动"能有效增大挥拍速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高校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在做正、反手高远球技术动作时上肢主要肌肉(三角肌、背阔肌、腹外斜肌、肱二头肌、尺桡肌)的肌力特征。运用美国Delsys公司生产的无线GPS表面肌电测试仪对体育学院羽毛球运动员上肢主要肌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高远球技术动作参与运动的上肢肌肉发力最早的是三角肌、腹外斜肌和胸大肌,做功最大的是三角肌、肱二头肌和尺桡肌;反手高远球技术动作参与运动的上肢肌肉发力最早的是三角肌和背阔肌、腹外斜肌,做工最大的是三角肌、背阔肌和肱二头肌。2)无论是正手还是反手高远球技术动作,三角肌均为主要发力肌,做功最大,发力时间也最早。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女子网球单打比赛竞技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选手的发球赢球率较低,主要是受速度和力量等技战术外因素的影响;受国外选手的发球影响,中国选手的接发球直接失分和失误率都较高;中国选手在底线相持时可以和国外优秀选手抗衡,反手相持能力有较大优势,但技术类型缺少变化,不能主动变换节奏、掌控比赛.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两种经典手性拉胀结构(三节点反手性材料和六节点手性结构),系统考察了基体材料塑性模量对其拉胀性能(负泊松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塑性变形会抑制三节点反手性结构的拉胀性能,基体材料塑性模量越小,其拉胀性能越差;与之相反,塑性变形会促进六节点手性结构的拉胀性能,基体材料塑性模量越小,其拉胀性能越好.此外,在初始变形时,两种结构的负泊松比响应均为各向同性,但随着变形的增加,负泊松比响应转为具有旋转对称性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9.
依据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技术的不同,通过文献综述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张继科31场比赛进行详细统计和记录,对其比赛中技术运用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进攻性技术总使用最多的技术前三位依次为正手拉、反手快撕和反手拧拉;其次,侧身拉和反手拉,五个技术使用效果均较好,其中反手拧拉在台内进攻技术中使用最多,效果最好,正手拉和侧身拉在半出台、出台进攻技术中使用效果最好。控制性技术总使用最多的为反手挡/推/拨和正手摆短,其中反手挡/推/拨在半出台、出台控制技术中使用最多,但效果很差,正手摆短在台内控制技术里使用最多,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对乒乓球运动员马龙的技战术进行全方位的考量与评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正手高抛发球、细腻的反手台内拧拉技术、一流的反拉弧圈球能力、流水式的正手多板相持能力、强势的正手近台强冲能力,以及高质量的反手侧切技术是马龙技战术中特色.其中马龙正手进攻的流畅性、正手反拉弧圈球技术及正手的多板相持能力,可为乒乓球选手技战术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马龙具有良好的开局状态和善于抓住对手缺点等优点,但正手绝对杀伤力不足、心理素质不过硬、缺少霸气,是影响马龙技术发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