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包对算法是目前普遍应用的测量网络有效带宽的方法,但它有较明显的缺陷,比如在测量过程中,不能主动探测干扰业务,需要发送大量包对,然后用很复杂的过滤算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准确的测量结果.本文对包对算法做了改进,将发送的一个包对,改为两个大包对和两个小包对间隔发送,使得包对算法能主动探测干扰业务,从而简化了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本方法适合工程实时应用.  相似文献   

2.
端到端的可用带宽是网络测量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针对现有的大多数测量工具及
方法在估算可用带宽前需要大量时间分析和测量等问题,在全面分析了网络中背景流特征的
基础上,提出一种高精度低负载的可用带宽测量机制. 该机制考虑了高速网络环境中丢包的情
况,建立网络利用率与探测速率间的关系模型,结合扩展卡尔曼滤波实时获得最新的端到端
的可用带宽. 该机制不需要事先知道瓶颈链路容量,探测速率可低于可用带宽,降低了突发背
景流对测量的影响. 数值模拟表明,所提出的机制能快速响应突发背景流,准确高效地测得端
到端的可用带宽.  相似文献   

3.
无线网络中带宽估计和TCP拥塞的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TCP Westwood在多数据流连接情况下影响带宽测量准确性的因素,由此提出了对ACK确认包的返回时间间隔求平均值的方法,以消除数据包突发传输引起的带宽测量误差,从而改进了TCP Westwood算法中的带宽测量的准确性。同时采用瓶颈链路缓冲区长度为参数将TCP Westwood拥塞避免阶段分成两个子阶段进行控制,使改进后的TCP发送过程能更长时间停留在接近网络最大容量的状态,提高了吞吐率。基于ns2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改进后TCP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地下管线探测过程中,影响管线探测的因素很多,如果不能正确的揭示其中干扰因素的影响机理,将会给实际工作造成盲目性,出现错误的判断.这些错误的判断不但影响到工程进度,更会影响到整体的工作质量. 为了确保工程探测质量,笔者在多个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方法实验,做了许多方法论证和技术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针对无线多媒体业务的优先级区分和动态带宽需求特性,提出Ad Hoc网络中一种以动态资源分配与优化为基础的弹性接纳控制策略. 通过设计新的带宽调整准则、路径可用带宽计算方法和满足动态资源需求的QoS路由协议,支持该策略在多跳网络环境下的实施. 仿真结果表明,对比传统的接纳控制算法,所提策略具有更高的接纳能力、更低的新连接阻塞率和切换连接掉线率,同时还对不同优先级业务表现出不同的区分服务特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对资源的共享、均衡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正>地下管线探测过程中,影响管线探测的因素很多,如果不能正确的揭示其中干扰因素的影响机理,将会给实际工作造成盲目性,出现错误的判断。这些错误的判断不但影响到工程进度,  相似文献   

7.
以直接探测体制的激光三维视觉系统为背景,分析距离维探测中激光脉冲的噪音特性,利用MAT-LAB仿真技术分析4种定时方案的误差特性,提出恒比定时技术结合内插放大技术的飞行时间测量方案,基于该方案设计以FPGA为基础的飞行时间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8.
通过"干涉模型"分析了"探测报文对"发送时间间隔与路径中背景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开发了一个适用于卫星通信网络的快速报文组算法.最后利用GEO/LEO卫星通信网络模型对该算法作了仿真试验,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SSC-DPIM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列车信息集中监控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列车低压电力线网络的信道特性,提出一种扩频载波数字脉冲间隔调制(SSC-DPIM)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采用线性扫频SSC扩频载波对DPIM符号进行编码,引入脉冲前导码作为传输数据块的同步信号以防止差错传播.并采用单片机实现了该SSC-DPIM系统,研制了电力线载波通信接口收发控制器和列车行车状态监控器,使其在呈时变、高信号衰减特性并存在复杂干扰的列车低压电力线网络上实现了理想的通信,对列车各车厢行车信息进行集中监测.  相似文献   

10.
现有异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不能准确估计网络状态,缺乏有效的丢包区分机制. 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效用估计的丢包区分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多媒体业务TCP 友好传输控制协议. 该算法将网络状态估计算法和差异化丢包区分算法相结合,根据分组到达时间间隔估计当前网络的可用带宽,计算效用参数并估计网络状态,自适应地选取合理的区分机制,以准确区分无线-有线异构网络中拥塞/无线丢失,提升多媒体传输控制协议性能. 实验部分比较了该算法与现有文献方法的仿真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