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前后,滕王李元婴(高祖李渊之子)官任洪州都督,修筑滕王阁。唐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阳节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交趾探视其父,路过洪州,参加了这次宴会,写了《滕王阁诗》及“序”。《滕王阁序》一文,写出了滕王阁胜美的景色,宾主的俊秀超群和自己志向的高远,全篇辞工韵叠,文情并茂,意兴飞扬,脍炙人口,令人赏心悦目,不愧为千古佳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运思、表述、结构、藻饰等方面对王勃《滕王阁序》进行分析,认为该序有如下几个艺术特色:在运思上,它形散而神不散;在表述上,它写景灵活而多变;在结构上,它谨严之中有波澜,在藻饰上,它讲究对仗和用典,注重词语的锤炼,唯其如此,该序得以成为千古传诵的骈体名作。  相似文献   

3.
《滕王阁序》原本题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然而其篇名在后来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屡有更改。在历代的不同传本中,此文章的题目往往有所歧异。本文对《滕王阁序》行世之后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题目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在综述《滕王阁序》同文异名情况的基础上,进而辨析这篇名文的文体性质,以期能更好地领会其思想内容,把握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勃的“序”作代表了他的文学观念。在“序”文中他对文学的发生、价值、风格、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进行了创作意识的自我剖析。  相似文献   

5.
《滕王阁序》为古代骈体文之华章和杰出代表,其对仗之工整,音韵之和谐,用典之精巧,构思之奇特,均为历代骈俪文之最。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其骈体文《滕王阁序》文学艺术价值也极高。本文结合《滕王阁序》的对仗、音韵、用典等方面,来谈谈古代汉语的文笔之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运思、表述、结构、藻饰等方面对王勃《藤王阁序》进行分析,认为该序有如下几个艺术特色:在运思上,它形散而神不散;在表述上,它写景灵活而多变;在结构上,它谨严之中有波澜;在藻饰上,它讲究对仗和用典,注重词语的锤炼。唯其如此,该序得以成为千古传诵的骈体名作。  相似文献   

7.
有关谢榛生平的资料比较少,关于其卒年的探究尚无定论,对相关史料记载应该持通达态度,不应轻易否定。谢榛卒于1576年初的观点是有依据的;而其年龄超过八十岁的观点还有待商榷,不应视为定论。崔建利同志关于谢榛卒年的商榷文章观点是不够客观的。  相似文献   

8.
汉代文艺思想最重要的特征是对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经典性阐释。在这一进程中,董仲舒与《诗大序))的思想在汉代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们对于此后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从儒学诗教和时代背景两个角度对它们的相同之处作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9.
《国风》是否是民歌,是《诗经》学论争焦点之一。从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国风》民歌说的内证、外证以及诗经研究之文学视角看,"国风非民歌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诗大序>即<毛诗序>首篇,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提出了儒家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和若干美学原则,是中国传统主导美学思想的总论.本文拟从"经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的本质、诗的政教功用、诗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阐述<诗大序>与汉代美学思想的内在渊源.着重论述<诗大序>的根本文学观--"美刺说"对后世文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陆居仁是元末明初藉藉有声的文学家兼书法家,由于其作品大多散佚,不仅学界关注甚少,而且其生平描述也较为模糊。通过董纪与陆居仁的交往唱和、董纪与俞氏兄弟唱和诗中所隐藏的信息,大致可以推断出陆居仁卒于明洪武二十年。  相似文献   

12.
邹韬奋先生在不同时期撰有《经历》、《抗战以来》、《患难余生记》等三部自传性质的作品,这些是现代知识分子自传中的代表性作品,并且充满了文学色彩。这三部作品以及其他相关性质的文章,构成了一个自传体系,完整而真实地反映了邹韬奋的成长历程。同时,关于作品版本问题的探讨也为传记研究提供了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男旦演员王紫稼生于1625年,卒于1656年。弄清王紫稼的生卒年,对判定明清之际文人对男伎选择的具体进程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邦直是我国明代著名音乐理论家,其律学思想在我国音乐史上应有重要地位。对王邦直及其律学思想进行研究,厘清其族系生平,探研其音律著述,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及世界音乐史库,而且有利于促进音乐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他既能扎根传统,学习古人,又不为传统所束缚,大胆地革新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的书风。这是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近几十年来,王铎在中日书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尚絅曾有十年官宦生涯,有出色的从政才能。由于朝政颓败,辞官归里读书隐居长达十九年。他和"前七子"领袖人物交往过从,同样反对"台阁体"诗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在文学观点上反对刻意模仿古人,力倡变革创造精神。他是个关心社会民生民瘼的诗人,写出大量的政治诗、山水诗和反映农民普遍破产、农村纷纷凋蔽的农村生活的诗。他的诗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明代诗史上一支清潋的溪流。  相似文献   

17.
人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对"死"的表述方面也用语迥异。帝王与平民的死不可相提并论,长幼男女也尊卑有别,还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深刻影响,造成了汉语文化中表达"死"的大量婉词讳语。从文化视角探究"死"的各种表达,有助于语言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在“阳明洞”隐居修炼后虽然表示要放弃遁世隐逸之念,“复思用世”,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此真正放弃。相反,王阳明一生始终有较为浓郁的出世归隐之愿,它不仅成为其一生中的经常性的生活实践之一,而且已被当作其一己生命的根本价值取向之一,已形成为一种终生具有的“隐逸情结”。阳明中后期之隐及其进退之道可谓具有超世而不离世、绝俗而不离情的特征.具有融合儒道的意蕴.体现了一种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也更为典型地表现出了其内在性格中的出世一人世的既矛盾又互补的性格结构及其潜意识中介入与超然的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胡敕瑞关于“叉手”一词的释义提出置疑,通过同经异译词语比较中“叉手”与“合掌”对应现象的分 析,考察出“叉手”一词在佛经中的具体含义,并肯定了《汉语大词典》释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在其近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致力于野外考察工作,先后到过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区,不畏艰险,曾深入到许多人迹罕至之域,获得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此为其自述平生主要调查经历、旅途见闻及采集到的珍贵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