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不同浓度、分子量及聚乙烯醇添加比例对纳米纤维膜成形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对纳米纤维膜的形貌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力学和亲水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分子量为5×105g/mol、质量分数为4%、聚乙烯醇的添加比例为40%时,所制备复合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形貌,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且呈疏水性. 相似文献
2.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乙醇溶液为基体,加入体积分数为6%的钛酸异丙酯,制得前驱体溶液,在高电场强度下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VP/Ti(OCH(CH3)2)4复合纳米纤维,经600℃高温煅烧得到金红石和锐钛矿混杂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纤维,直径约150~200 nm.研究了不同电纺参数对PVP/Ti(OCH(CH3)2)4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的影响.通过差热-热重分析(TG-DSC)、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制得的TiO2纳米纤维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3.
静电纺丝法制备ZnO纳米纤维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乙烯醇作为络合剂与醋酸锌反应制得纺丝液,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得聚乙烯醇/醋酸锌复合纤维,经煅烧后得到直径为100 nm的纯ZnO无机纳米纤维.对所制得的纳米纤维的结晶度、纯度和表面形貌,分别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差热-热重分析(TG-DTA)、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测试手段进行表征.光降解亚甲基蓝水溶液的实验结果表明,700℃下煅烧得到的ZnO纳米纤维,紫外光照60 min使质量浓度为20 mg/L亚甲基蓝溶液的脱色率达99%,ZnO纳米颗粒对亚甲基蓝脱色率为84%,这充分说明ZnO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VP/[Y(NO3)3 Al(NO3)3]复合纳米纤维,研究了反应体系的最佳组成,系统地讨论了静电纺丝工艺的影响,获得了最佳制备条件.将PVP/[Y(NO3)3 Al(NO3)3]复合纳米纤维在900 ℃焙烧10 h,获得了晶态的YAG纳米纤维.XRD分析表明,YAG纳米纤维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为Ia3d.SEM分析表明,PVP/[Y(NO3)3 Al(NO3)3]复合纳米纤维表面光滑,平均直径约为175 nm;YAG纳米纤维的直径约为75 nm,长度大于100 μm.该技术可以用来制备其他稀土石榴石型化合物纳米纤维. 相似文献
5.
运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热处理工艺成功制备了形貌光滑、尺寸均匀的YAG-ZrO2复合纳米纤维.采用XRD、FT-IR和SEM探索了电压与浓度对复合纤维物相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压为25 kV、PVA质量分数为11%时得到表面光滑、尺寸均一的复合纤维前躯体.前驱体纤维经过1 200 ℃煅烧5 h后,具有较高的结晶度,直径约为500 nm且比较均匀.为了使YAG-ZrO2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具有自检性,研究了YAG-ZrO2纤维的发光性能,发现用290 nm紫外光激发YAG-ZrO2:Tb3+复合纳米纤维,在581 nm处出现明显的发射峰,并发出绿光,这一现象属于Tb3+的4D4→7F4跃迁.应力-发光实验结果表明,YAG-ZrO2:Tb3+纤维可以实现对铝基复合材料应力-应变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以电纺纤维素纳米纤维为原料,利用浸泡ZnCl2水溶液的化学活化法制备直径约为500nm的活化碳纳米纤维.ZnCl2将纤维素纳米纤维的脱水分解温度从339℃降低至287℃,将得炭率从15.7%提高至39.5%.活化碳纳米纤维表面形貌规整,无熔融现象;其纤维直径比未经活化盐处理的碳纳米纤维更小. 相似文献
7.
静电纺丝法制备ZrOCl2/PVA复合纳米纤维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ZrOCl2/PVA(氯氧化锆/聚乙烯醇)复合纳米纤维,并研究了静电纺丝的一些参数如:喷头直径、直流交压对复合纳米纤维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喷头孔径的增大,得到的复合纳米纤维的直径和直径分布范围分别变大;随着电压的增加,复合纳米纤维的珠串结构减少,甚至消失。另外,用水槽收集法收集的复合纳米纤维在液体上靠相互间的作用力形成了柔软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8.
为了增强CoFe2O4(CFO)纳米纤维的磁性,用原子磁矩较小Nd3+取代CFO中B位置的Fe3+,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直径分布均匀、表面光滑的CoNd0.05Fe1.95O4/PVP纳米纤维前驱体,经热处理后得到铁氧体纳米纤维CoNd0.05Fe1.95O4(CNFO).对CNFO纳米纤维的物相、形貌、结构及磁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空气中经600~900℃热处理后均得到纯相、结晶良好的尖晶石型CNFO纳米纤维.室温下测得饱和磁化强度为94.71emu/g,矫顽力为1 029.13Oe,与CoFe2O4相比,其饱和磁化强度提高8%. 相似文献
9.
10.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硅溶胶,研究了体系中水、盐酸的含量对其电纺性能的影响.用电纺法制备出表面光滑、尺寸均匀,直径500~600 nm的二氧化硅(SiO2)纳米纤维.由静电纺丝得到的SiO2纳米纤维经室温下干燥和800℃高温煅烧后,分别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法(FTIR)、热重分析法(TG)对其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五水硝酸铋、二水钨酸钠和腈纶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钨酸铋/预氧化腈纶复合纳米纤维前体,并将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前体在200℃下反应,制得钨酸铋/预氧化腈纶复合纳米纤维.利用FE-SEM、XRD对制得的复合纳米纤维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纺丝电压、接收距离和纺丝流速对纤维直径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纺丝电压为22kV、接收距离为15cm、纺丝流速为0.2mL/h时,所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前体形态较好,纤维平均直径为93nm.经过200℃处理后,钨酸铋在复合纳米纤维上形成,得到的钨酸铋/预氧化腈纶复合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13nm. 相似文献
12.
用热分析技术对Zn(Ac)2.2H2O的失水过程进行研究,证明为一步失水过程.在Coats-Redfern积分式和Ozawa公式基础上,利用双外推方法,确定Zn(Ac)2.2H2O失水过程的动力学机理为n=1.5的成核与生长过程,其机理函数积分式为G(α)=[-ln(1-α)]1/1.5,并求得相应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3.
以USY分子筛为模板,用液相共沉淀方法合成出Ni(OH)2/USY复合材料.用XRD、TEM对Ni(OH)2/USY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级高分散、疏松填充的Ni(OH)2材料具有良好的电解质OH-离子电化学可及性和快的扩散速率,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测试均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超级电容特性,该材料的单电极比电容高达1 670 F/g.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双针尖平行放置的一对细小铜针作为接收装置,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无水乙醇质量分数为10%,电压25kV,在不同的旋转数下纺出了PVP纳米纤维绳.在电纺丝喷丝针头和接收铜针间的静电库仑引力,以及纺丝间库仑斥力的双重作用下,电纺出PVP纳米纤维,纺丝电源中断后,一端的铜针固定,另一端作高速旋转,在接收器铜针的高速旋转下最终制得PVP纳米纤维绳.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接收器旋转速度和接收距离对多纤维结构的形貌有显著影响.讨论了纳米纤维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电纺丝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N,N-二甲基甲酰胺(DMF)、冰乙酸、无水乙醇、硝酸铕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制备不同浓度铕掺杂的二氧化钛纳米纤维,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线粉末衍射仪(XRD)来表征二氧化钛纳米纤维的形貌、组成和晶型.结果显示二氧化钛纳米纤维煅烧之前直径为300~400 nm,煅烧后直径为200~300 nm,呈锐钛矿型. 以酸性红3R染料作为目标污染物,在太阳光模拟器下进行光催化实验,找出最佳铕掺杂浓度,然后利用最佳铕掺杂浓度的二氧化钛纤维降解不同pH值的酸性红3R溶液,找到染料的最佳pH值,结果发现:当铕掺杂摩尔比为1%,pH值为3时,40 mg二氧化钛纤维经过25 min即可将40 mg/L的酸性红3R染料降解98%以上.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A6/PVA复合纳米纤维.分析了不同质量比的PA6/PVA共混纺丝溶液的粘度、电导率、表面张力,并探讨其静电纺丝效果.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表面张力仪等对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成分相容性及亲水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纺丝电压为19kV、纺丝距离为20cm、丝液流量为0.2mL/h的条件下,共混溶液质量比为12%∶4%时的静电纺丝所得纤维具有良好的形貌,复合纳米纤维中PA6与PVA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并有效地克服了纯纺PVA纳米纤维在水溶液中出现的过度溶胀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静电纺丝原位反应法、同轴静电纺丝法两种方法制备了Ag-Eu(TTA)3AA/PVP纳米纤维,用SEM、TEM和荧光光谱研究了纳米银和所得纤维的形貌以及复合纤维的荧光性能。结果表明,所得纤维的直径小于1000nm,纳米银颗粒的直径从几十至200nm;Ag-Eu(TTA)3AA/PVP在纤维中分散均匀;两种方法制备的Ag-Eu(TTA)3AA/PVP纳米纤维中都存在着纳米银的荧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以凹凸棒土为载体的纳米双金属Fe/Ni复合材料,通过Zn(Ⅱ)静态吸附试验,确定了除Zn(Ⅱ)效果最佳的Fe/Ni@ATP复合材料,即纳米铁与凹凸棒土的负载比为1∶2、Fe/Ni双金属中Ni掺杂比为2%,并考察了Zn(Ⅱ)初始浓度、pH及环境温度对该复合材料去除水中Zn(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凹凸棒土负载和掺杂Ni改性以后,Fe/Ni@ATP复合材料的Zn(Ⅱ)去除率显著提高,颗粒团聚状况得到改善,比表面积明显增加。在实验条件范围内,较高的溶液pH值、环境温度以及较低的Zn(Ⅱ)初始浓度均有利于Fe/Ni@ATP复合材料对Zn(Ⅱ)的去除。该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吸附机理为零价铁表面氧化物与Zn(Ⅱ)的配合作用,此外,水中Zn(Ⅱ)也可以通过生成Zn(OH)_2沉淀的形式去除。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分散剂,乙醇和水作为溶剂,合成ZnS:Mn/PVP溶液,主要研究了ZnS:Mn/PVP溶液合成时,加热或不加热分别对膜的光致发光谱所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热有助于Mn2+在硫化锌基质中的掺杂。荧光光谱的发射峰在600nm附近,为锰的4T1→A61的跃迁发射峰,Mn2+在ZnS中为分立发光中心。通过XRD测试发现,ZnS:Mn为立方晶型结构,平均尺寸10nm。通过荧光照片更直观地看到了ZnS:Mn/PVP的发光颜色,这种材料在光电材料方面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