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海中 《科技信息》2010,(12):I0142-I0142
中国诗歌特别是乐府诗歌在中国艺术长廊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乐府诗歌以它无穷的魅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乐府诗歌的创作中,唐代的诗人李白更是在乐府诗歌的创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傲岸不群的诗歌风采、潇洒飘逸的诗歌风神,独立自如、汹涌澎湃的语言气势无不充满着极大的人格魅力,李白的诗歌,是中国诗歌的脊梁。  相似文献   

2.
泰山诗歌是极具精神内涵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创新价值和社会价值。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文学创意价值评估体系对泰山诗歌的文化产业价值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泰山诗歌在资源类型上属于潜力型,具有较高的创意转化价值。泰山诗歌的创造性转化需要在借鉴诗歌市场化、商业化的历史经验和当前诗歌产业化实践的基础上,在当代语境下整合全产业链产业元素,从理论、实践、政策、人才、技术五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通过诗歌+文化旅游、诗歌+文创产品、诗歌+主题公园、诗歌+文艺展演、诗歌+科技创新、诗歌+产业文化等途径,在“一元多用”“创意中心”原则指导下实现跨媒介、跨空间、跨业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而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从鉴赏诗词的意象、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等方面浅谈了中学语文的古诗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4.
生态诗歌的现实主义考察,是以生态诗歌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厘清生态诗歌的存在是以客观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批判破坏生态环境的行径、痛切家园失守、呈现生命意识为切入视角,着重分析生态诗歌的现实形态。通过对生态诗歌的考察,反思诗歌介入现实的方式和尺度,提出既不能强调生态诗歌的现实性而忽略诗歌本身的诗性,也不能强调诗歌技艺而不顾客观生态环境,主张要在现实性和技巧性的完美融合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5.
朗费罗在19世纪的美国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诗歌体裁、题材、句法上,朗费罗都受到英国诗歌的影响。朗费罗的诗歌总特征是对英国诗歌传统的模拟。他的诗歌善使用传统的英语诗歌形式创作,使用的都是严格正统的英语句法,而且语言简洁朴实,诗歌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6.
经典诗歌是中西经典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艺术样式。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叙事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抒情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咏物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朦胧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抓住情感的线索而运用诵读、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找出情感的燃点而运用诵读、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区分情感的烙印而运用诵读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感知意象的营构而进入意境、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借助想像的展开而进入意境、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再现“景象”的方式而进入意境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领略跳跃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品味含蓄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琢磨奇颖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基本上体现了经典诗歌的教育策略,用以指导欣赏者来欣赏经典诗歌,无疑有助于又好又快地培养出“求真”、“向善”、“崇关”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或是诗歌创作实践,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也强调诗歌的意象,但认为深度意象是对无意识的开掘,强调意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通过从定义和概念、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创作实践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处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研究离本体研究较远,高度不够.李娓教授的<古体诗歌艺术研究>以诗情道性阐说的方式达到了诗歌艺术本原的新发现,从哲学的高度和新的角度开辟了古典诗歌研究的新途径.该著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立论根基,从天道与诗道的形而上品质的高度,以新的角度审视并研究诗歌审美体验、诗歌语言、诗歌炼意、诗歌旋律、诗歌修辞诸多方面的表现特征及其形而上渊源,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命题与新观点,为我国诗歌艺术的理论研究草构一个新框架.  相似文献   

9.
杜荣 《科技信息》2010,(16):142-143
诗歌自诞生之日起和音乐、舞蹈就是三位一体的,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是古今中外诗人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本文试从语言节奏、诗歌旋律、拟声词、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等方面来探讨俄罗斯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以揭示其悦耳动听的奥妙所在。  相似文献   

10.
诗歌精神是民族、时代和个人的宝贵财富。诗歌的外在生存环境制约着诗歌精神的发展,时代的困窘、诗歌精神一度衰微,致使集体还乡的艰难。汶川地震发生后涌现出大量的诗篇,诗歌的青春和活力再次不可遏止地进发,那撼动人心的诗性光辉预告着诗歌精神大规模的回归与还乡。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文化语境下 ,诗歌借鉴是进行艺术交流和推动诗歌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新诗就是在外国艺术尤其是外国诗歌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的。所谓诗歌借鉴 ,就是对外国诗歌的艺术观念、手法等有所借用 ,从而使本民族的诗歌具有更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诗歌借鉴主要包括直接借鉴、中介借鉴、间接借鉴等几种方式 ,它们各有特点 ,既有优势也有不足。试图从新诗对外国诗歌的借鉴出发 ,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文革"地下诗歌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地下诗歌精神向度的探讨,而忽视了地下诗歌自身的诗歌特质。地下诗人对于"诗歌"的定位和思考,展示了地下诗歌特有的诗歌质态,而且也灌注了地下诗人特有的生命体验。其中,"血诗"是对血腥的世界、血淋淋的世界的血意象的展示,是对权力暴行、迫害、杀戮等罪恶的全面揭露和展示;"野诗"凸显自我野性、原始力量,是对于生活、命运、世界的抗争和挑战;"无言之诗"是对诗歌自身、诗意、诗性力量的呼喊,是对人的赞美,由此绽放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呼喊。由此,地下诗歌中对于"诗歌"本体的思考,为中国现代诗歌贡献出了特有的诗歌质态,开拓了现代诗歌演进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典诗歌具有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的特点,要鉴赏古典诗歌,必须把握好诗歌自身的规律,进行科学的训练,走一条健康的鉴赏诗歌之路。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是授人以渔的重要阵地,因此,我尝试以课本安排为媒介,直观而形象地对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向学生进行演示与练习,从朗读诗歌、解读内容、品评意象、再创意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以此来带领学生初扣诗歌鉴赏的大门并逐渐养成好的鉴赏习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名句警言也早已家喻户晓,学生也熟记心中,但对诗歌文本理解是否准确,能否准确地掌握诗歌的内涵、主旨、意境,是教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从诗歌的用词、用典及诗歌的写作背景、历史事实结合等方法进行了梳理,为准确分析诗歌文本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瑞 《科技信息》2008,(7):40-40
诗中三味,即“虚、拍、韵”。诗中三味不仅表露出诗歌最本质的特点,也告诉人们诗歌的作习技巧,同时,它还是诗歌审美的重要标准。诗中三味在艺术内涵上统一了律诗和自由诗,是诗歌习作和诗歌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王志涛 《科技信息》2012,(22):160-160
本文首先简单梳理了诗歌的平民化走向,指出这是一种向其原初面貌的回归,继而从诗歌本体、诗歌内容以及诗歌的精神气质三个方面论述了美国诗人布考斯基的诗歌,以期对这位平民诗人作一简要评介。  相似文献   

17.
变异是诗歌意义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诗歌风格的重要标志。变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norm)而言,变异是对常规的背离,诗歌经常在书写、排列、词汇、语法等方面对相对稳定的传统语言模式进行变异,以服务于诗歌的表现意图,本文从诗歌的书写变异角度出发,分析诗歌中书写变异的类别以及它形成的原因,旨在使读者从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音乐美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单从形式的角度论述诗歌的音乐美是偏颇、低层次的。诗歌以抒情为主要特征,抒情是诗歌的主要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表现在形式、声音的组合效果上,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声情并茂上。只有声情和谐、声情并茂,才是诗歌音乐美的最高境界,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最完善的。文章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诸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9.
狄金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创造凝练、奇特和新颖的意象。而这种美学意象的运用,使她的诗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展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从狄金森诗歌意象表现的主题以及诗歌美学意象的应用两个方面,探讨狄金森诗歌中意象的美学特征,进一步加深对狄金森诗歌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