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武夷科学》2021,(1):14-20
通过查阅文献和野外调查,明确了福建省已记录的锹甲科(Lucanidae)锯锹属(Prosopocoilus)种类,并给出雌雄分种检索表。同时,描述了采自福建省邵武市的省新纪录种——红背锯锹[Prosopocoilus spineus(Didier,1927)],并提供采获的雌性成虫以及广西同种成虫的图片。研究结果可为快速鉴别福建省锯锹属物种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锹甲分类的研究历史,包括了1735年至今的世界及中国锹甲分类研究的历史回顾和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锹甲各级分类单元的分类地位存在质疑或不统一、文献缺乏、模式标本特殊的问题并展望.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土壤氮库估算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圈中氮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土壤中氮密度、氮储量及其空间分布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重庆市土壤普查所涉及的1411个剖面资料,辅以重庆市土壤图,行政区划图和土地利用图的基础上,对重庆市氮密度与氮储量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壤氮密度分布不均,0—20cm与0—100cm深度土壤氮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26kg/m2和0.87kg/m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0—20cm与0—100cm深度土壤氮库分别为210.32×108kg和714.10×108kg.重庆市氮密度和氮储量的空间分布受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而言,重庆市内东北和东南部区域的土壤氮密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日照时间变化规律和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重庆市34个常规气象台站的1961~2000年的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资料。文章采用统计结合克立格空间插值方法,研究了重庆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和大小以及和云量的关系。研究表明:除北部巫山东北一小块地方外,其它地区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40a间,年日照时数下降了约300多h,约占总日照时数的24%,日照时数下降主要表现在春、夏、冬三季,秋季变化不明显。其中,1971~1980年,日照时数出现突变,日照时数下降达150多h。从空间分布来看,西南部下降幅度最大,东南部次之,北部最小、无论是多年月平均日照时间还是年日照时间都与云量呈明显的负相关。日熙时间的变化可能与云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重庆市98个雨量站从1950—1985年的降水资料的分析,探讨了重庆市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在空间上,降水量自长寿沿东北方向,大致从1200mm先逐步降低至1100mm,然后开始增加,至大巴山区达到1800mm左右;自丰都沿东南方向,降水量大致从950mm开始逐步增加,至酉阳秀山一带达到1500mm左右.在大巴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岭谷间降水量的多少与水汽输送线路有关.在时间上,在长江河谷地区降水量存在约12年和18年的变化周期,在大巴山区存在约9,10年的变化周期,在川东平行岭谷区和乌江流域区则存在约11年或12年的变化周期.在四川盆地东部、大巴山区和乌江流域,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降水期集中在4—10月,其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6.
甲异羟肟酸与甲羟肟酸互变异构的MNDO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半经验MNDO方法研究了甲异羟肟酸与甲羟肟酸的互变异构平衡。确定了互变异构体及过渡态的几何构型、相对能量和活化能。得出甲羟肟酸的能量比甲异羟肟酸低10.0kJ/mol.同时得出甲异羟肟酸经1,3-分子内氢迁移互变异构为甲羟肟酸的活化能为271.0kJ/mol.  相似文献   

7.
利用重庆市1901—2010年有关冰雹资料,对重庆市110年来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均体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以10年为周期对1901—2010年全部冰雹灾害进行分析还发现,重庆市在上世纪前40年冰雹灾害较少,以后每个年代均大幅度增加,直到70年代达到最高,之后近30多年来重庆市年降雹日数有所减少;重庆市除1月份外其余月份均可能有冰雹灾害;降雹主要集中在3月~8月,4月发生日数最多;冰雹主要发生在14时至次日凌晨2时这个时段;空间分布方面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同时渝东北比渝东南发生冰雹灾害的机率大。研究认为,重庆市110年来冰雹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起伏和冷空气前行路径有关。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不同天气型下地面SO2浓度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来源于高分辨对流层化学模式(HRCM)的空气质量模式的结构和特点,并利用该模式对6类天气条件下重庆市的SO2浓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6类和全年的浓度分布型,将计算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具有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10.
重庆市土壤侵蚀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重庆地区1∶10万土壤侵蚀图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栅格版)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周长和分形维数角度进行了土壤侵蚀格局分析和破碎化评价。结果表明,中强度土壤侵蚀分布在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区域;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的边界密度较高,异质性特征也较强烈,显示出对整个地区景观有较高程度的影响;剧烈侵蚀、极强度侵蚀斑块高度破碎化。  相似文献   

11.
重庆地区的轮藻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载了重庆地区的轮藻植物,计有4属、15种。  相似文献   

12.
各类土地利用方式都有自己的级差收益分布特点.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作为政府土地收益的一部分,在制定征收标准时应符合级差收益分布规律.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出让金征收标准统计分析,建立了重庆市土地出让金级差分布模型,并对其分布特点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重庆市98个雨量站从1950年至1985年的降水资料的分析,初步探讨了重庆市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在空间上,降水量自长寿沿东北方向,大致从1200mm,先逐步降低至1100mm,然后开始增加,至大巴山区达到1800mm左右;自丰都沿东南方向,降水量大致从950mm开始逐步增加,至酉阳秀山一带达到1500mm左右.在大巴山区,降水量以大约海拔每升高100nm增加50mm的速率发生变化.另外,岭谷间降水量的多少与水汽输送线路有关.在时间上,降水量在年际间有随机变化,变差系数一般在0.20以下.在长江河谷地区降水量存在约12年和18年的变化周期,在大巴山区存在约9年或10年的变化周期,在川东平行岭谷区和乌江流域区则存在约11年或12年的变化周期.在四川盆地东部、大巴山区和乌江流域,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但其降幅不一致;在平行岭谷区,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在一年内,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降水期集中在4--10月,其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近十年来重庆市建设用地的增长趋势、增长来源及结构分布,揭示了重庆市建设用地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供求关系紧张,基本农田占用、土地储备压力、用地方式粗放,征地矛盾突出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重庆市市情,提出了缓解建设用地保障困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重庆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经多年调查积累和资料查阅,发现重庆市有外来入侵植物46种39属21科.其中具有严重危害性植物3种(空心莲子草、凤眼莲和红花酢浆草),较严重危害性植物6种,一般影响植物37种.重庆已发现紫茎泽兰,应尽早清除,否则后果严重.同时简略讨论了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过程,危害作用,控制清除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是一类较为重要的观赏植物,是我国西南四大名花之一.重庆市是我国杜鹃花科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经野外调查和查找文献知道,重庆市有杜鹃花科植物7属73种(含栽培种),约占我国该科植物属、种总数的41.18%、10.43%.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50种,生长在海拔1000m以下的18种可作为园林花卉引种培育.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重庆市2001—2018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最邻近点指数分析、核密度强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SPSS相关分析对景区的类别、等级和密度等进行研究;结论认为:2001—2018年间,重庆旅游景区从分散发展到集聚,分布重心自东北向西南迁移,呈现圈层式扩散态势;从数量上看景区等级偏低,以2A、3A和4A为主;类别以历史文化和自然观光为主,休闲娱乐类为辅;地形、水系和社会经济共同影响重庆旅游景区的分布;制定了重庆旅游景区空间优化对策: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依托地形和水系等开发景区;以主城区为核心渐进优化重庆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旅游区域组团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了重庆市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及重庆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重庆市旅游区域组团发展模式,并且认为这是重庆市旅游业未来大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