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稻纵卷叶螟迁飞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纵卷叶螟Cnag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自70年代以来上升为海南省水稻三大害虫之一.海南省澄迈县一年发生9代:第2、4、6、9代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代;第5、7代为大部分外地虫源迁入代;第3、8代为本地虫源大部分迁出代.广东省阳春县一年发生7代:第1、4、6代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代;第2、5代为大部分外地虫源迁入代;第3、7代为本地虫源大部分迁出代.每当水稻正处在分蘖期迁入的世代为害较为严重.往往引起突发性猖獗为害;而迁出代则意外地为害轻微. 相似文献
3.
临安市地处浙西天目山区,多年来以种植单季杂交稻为主。为探讨既对单季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防效理想,又省本、省工的实用防治技术,进行了锐劲特与三唑磷混用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供试药剂20%三唑磷EC(浙江省仙居农药厂生产),5%锐劲特SC(罗纳普朗克农化公司),50%甲胺磷EC(杭州农药厂)。1.2 试验设计试验设12个处理,每666.7m2用20%三唑磷150ml、80ml、60ml;5%锐劲特加20%三唑磷(现混)12+80ml、12+60ml、16+80ml、16+60ml;5%锐劲特12ml、16ml、30ml;50%甲胺磷150ml;设不施药为空白对照,各处理3次重… 相似文献
4.
5.
用ELISA方法检验了稻田狼蛛(稻田水狼蛛Pirata
japonicus、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和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is
medinalis Guenee)幼虫的捕食效应.3龄幼虫抗原最小检出量为0.10 mg/mL,被狼蛛取食1头3龄幼虫(1
mg/mL)的抗原的光密度值为0.149±0.001.狼蛛取食3龄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抗原降解方程为y=0.588
8exp(-0.112 3 相似文献
6.
7.
以稻纵卷叶螟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配方配制了6种人工饲料分别用来饲养稻纵卷叶螟,以筛选出适合饲养稻纵卷叶螟的人工饲料。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4~26 ℃,相对湿度大于80%,光照条件大于14 h的条件下,其中饲料D、E、F饲养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只能完成二龄发育,少数幼虫存活到三龄或三龄以上;饲料C饲养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也只能完成三龄发育;而饲料A和B饲养的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能完成整个世代发育,存活率分别为26.17%和36.40%,接近对照组新鲜水稻叶饲养的存活率36.67%,且蛹质量和新鲜水稻叶饲养的幼虫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对照相比,幼虫历期延长4~6 d、化蛹率下降8%~9%、羽化率下降11%~12%。 相似文献
8.
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蟛蜞菊茎、叶、花三部分提取物对稻纵卷叶螟2~5龄幼虫的拒食和毒杀作用,主要结果如下:蟛蜞菊茎、叶、花三部位的甲醇提取物对稻纵卷叶螟各龄幼虫均表现出一定的拒食活性,处理24 h后的拒食率分别为80%左右(72.35%~91.11%)、小于60%(40.90%~56.95%)、100%;各龄期幼虫对蟛蜞菊茎的甲醇提取物都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24 h的拒食率随着龄期的增大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2龄幼虫的拒食率高达(91.11±3.85)%,而5龄幼虫则下降到(72.35±9.08)%,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龄期幼虫对蟛蜞菊叶的甲醇提取物都表现出较弱的拒食活性,其24h的拒食率最高的也只有(57.84±3.68)%;各个龄期幼虫对花的甲醇提取物都很敏感,24 h的拒食率达到100%,且各龄期之间无论是24 h拒食率还是48 h拒食率均没有显著差异;茎叶部位提取物对稻纵卷叶螟各龄幼虫的毒杀效果都不是很好,而花部位提取物对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处理48 h后对2龄幼虫的致死率高达72.7%,但对高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则明显下降,处理48 h后对4龄或5龄幼虫的致死率均低于30%.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科研生产中对于生物防治农业病虫害的研究日益深入,合理地利用害虫的天敌来减轻病虫害对作物生长过程的危害已成为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重要目标.然而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高效可靠地获取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发生的时间、位置、虫害数量等试验数据,也因此无法确定虫害天敌的布放时机、数量、布放位置等,严重地制约着生物治虫在农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STM32的稻纵卷叶螟监控测量装置,为在农田等不宜架设大型设备的环境实时监控统计病虫害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害虫种群系统的控制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根据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思路,构建了描述不同世代稻纵卷叶螟种群子系统之间、稻纵卷叶螟种群与天敌子系统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概念框架模型,并建立和明确了描述各子系统之间数量关系的微分方程或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STELLA软件对不同控制方案下稻纵卷叶螟种群的动态进行了模拟和情景分析。结果表明,6种不同模拟情景下,稻纵卷叶螟成虫及天敌种群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稻纵卷叶螟各世代成虫及天敌种群密度峰值的大小、出现时间等方面;一定数量天敌的存在,对有效地防治和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果能在虫害发生初期,适量补充一定数量的天敌以扩大田间种群发展的基数,可提高其对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能。 相似文献
11.
白背飞虱在早稻中有迁入早、虫口上升快,数量大,在水稻前,中期显害严重等特点,白背飞虱暴发时,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4月份成虫迁入量和迁入频次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了虫害发生程度预测模式,经验证,1990-2002年平均观测准确率达92.7%,同时根据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制定出了“重点监测,治二压三”的防治策略和与之相应的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2.
用ELISA检测稻飞虱的捕食性天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了不同种类的捕食性天敌的阳性反应率.发现稻飞虱不同发育阶段的蛋白质组成一致,所有捕食性天敌种类中以食虫沟瘤蛛、拟水狼蛛的阳性反应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根据水稻纹枯病发生与危害程度的调查资料,经与各诱病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组建成早、晚稻纹枯病的长期预测模型。经1990~1994年的应用检验,预测准确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非农田生境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 Stl 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在我国, 其间歇性大发生的局面仍没有改观. 以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为主的控制策略正日益受到重视. 在田埂和路边2 个亚种库中, 共收集到能寄生褐飞虱卵的寄生蜂20 种, 分别属于缨小蜂科和赤眼蜂科. 其种类和数量在1 月份有所下降, 在3 月底和4 月初开始上升. 水稻移植后稍有下降. 早稻收割后和晚稻生长后期, 又明显增加. 两个亚种库的群落优势种类也基本相同, 通常为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 但优势度指数不同. 飞虱卵寄生蜂的种库对稻田寄生蜂群落的重建、结构及功能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重庆市涪陵区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地质构造较复杂,层状地层发育.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的影响下,涪陵区地质灾害十分发育.通过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初步认识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最后总结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杨贵友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82-85
通过分析文山市文山松毛虫虫害的发生程度与关键因子、营养、气候条件的关系,提出防治文山松毛虫虫害的措施和方法,为预防和控制文山松毛虫虫害的发生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常用的普通圆柱形蜗杆传动在测绘方法和测绘程序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喂养Wistar 大鼠二年,观察试验期内存活与死亡大鼠的脏器质量、脏器系数及自发性肿瘤发生情况,
并分析试验期内死亡动物的死亡原因。方法对试验期结束尚存活的动物、试验中濒死或死亡的动物,及时进行
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称其脑、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肾上腺、胸腺、卵巢、子宫、睾丸及附睾脏器质量
并计算脏器系数,观察是否有自发性肿瘤发生。结果试验观察104 周存活大鼠雌性与雄性间比较,体质量、脑、
心脏、肺脏、肝脏、脾、肾脏、肾上腺脏器质量及脑、肾上腺脏器系数差异显著。通过对试验期内死亡或濒死的动物
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80. 5%大鼠因肿瘤性病变导致恶液质、多脏器衰竭死亡, 17. 1% 大鼠因非瘤性病变致
多脏器衰竭死亡, 2. 4%大鼠因其他病变致脏器衰竭死亡,雌雄动物间死亡原因未见统计差异。结论本实验为
Wistar 品系大鼠致癌性试验提供了相关的背景资料,肿瘤性病变是Wistar 品系大鼠致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谢志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2):103-105
运用SolidWorks和GearTrax软件构建蜗轮蜗杆机构简化模型,按照机构的结构几何尺寸,进行虚拟装配。直接在运动仿真模块Cosmosmotion中通过设定原动件运动参数进行运动仿真,并检查零件之间的干涉、分析运动状态。结果表明,利用SotidWorks和GearTrax软件可以对蜗杆机构实现三维实体快速建模,其运动特性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验证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