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的"哲学中的推理规则",不仅浓缩了牛顿时代有关科学方法论的许多内容,而且还蕴涵着在此之后有关"科学发现的逻辑"问题的历史变化的思想根源,甚至这一规则也可以作为今天"复活发现逻辑"的一个典型的科学史范例.  相似文献   

2.
艾萨克·牛顿是世界公认的科学伟人。他的科学成就,特别是他所创建的力学原理,是近代科学大厦的基石。他的科学著作,尤其是他所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高耸在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一座丰碑。牛顿为建设人类的科学宝库做出了前人无与伦比的贡献,为发展人类的文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因此,很自然地,牛顿的生平和业绩,他的思想和著作,就必定要成为人们饶有兴趣的研究对象,对于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更是必须加以研究的重要人物。事实上,研究伟大科学家的思  相似文献   

3.
牛顿也是科学童话的一部分。他一度被定性成“为科学献身的圣人”和“理性主义的化身”。当他死后。霍斯雷主教受命检查他遗留下的一整箱手稿时,立刻“惊恐万分地合上了箱子”。原来,箱子里并不是科学著作,而是“100多万字关于神秘事物和神学的手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牛顿的"不婚"为研究问题,深入分析牛顿选择不婚背后的心理机制.认为牛顿不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童年时牛顿遭母亲婚后抛弃,留下心理阴影;2.牛顿的自我认同和宗教信仰;3.牛顿偏执、多疑和狂躁的性格;4.学术成就带来的自我实现弥补了恋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牛顿科学劳作背后的形上理念及其方法论架构乃科学史中的元问题之一,也是以往学界乏有论及的盲区。本文注重一种回到事情本身的理路,从牛顿的具体文本出发,撷取出微分定律的工具理性、力之概念的别样意蕴和运动机制的自然本态等三大理论质点,以图彰显牛顿科学纲领的别样意蕴,并澄清以往学界对牛顿的某些误解与误读之处。  相似文献   

6.
1739年一本有趣的意大利文书籍的英译本问世,它的书名增强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更为解放的时代中的感受。这本书是由一个叫做S.阿尔迦罗蒂所写的《供女士们使用的经过说明的爱萨克·牛顿爵士的哲学》。该书的形式是作者与一小心谨慎地匿名的侯爵夫人的对话。这两卷集是小开本,便于放在人们的钱包中,第二卷的170页引导侯爵夫人领会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她本人还计算了,如果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增加到原来的5倍,引力则减少为原来的25分之一。这时她感叹到:  相似文献   

7.
论牛顿的宇宙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旨在解析牛顿的宇宙论思想及其形成过程。牛顿没有像一个纯粹的机械论那样基于纯机械论或仅凭力学原理思考宇宙论问题,而是以自然神学的方式,将其上帝信念、物理学研究与炼金术哲学洞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对宇宙论的总体看法。尽管牛顿引力定律可以给出一幅无限宇宙图景,但他本人认为:人所在的世界起源于上帝的意志,这个世界是有限的、活的、始终受上帝意志支配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牛顿炼金术手稿的历史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萨克·牛顿(Issac Newton,1642-1727)的炼金术手稿是他纵贯一生的炼金术活动的忠实记录与历史见证。然而,在牛顿身后的200多年里,这些手稿一直被人锁于深箱;尽管人们并非对此一无所知,但他们遵从启蒙时代的理性法则将炼金术认定为“伪科学”,因而不愿意也不敢于正视牛顿这位“理性科学之父”的炼金术活动及其手稿。迟至本世纪50年代,这些手稿才开始被普遍地应用于科学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前沿,并逐渐获得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对于这些手稿的恰当诠释,不仅涉及到人们对牛顿其人及其思想的新理解,而  相似文献   

9.
牛顿炼金术:高贵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牛顿从事炼金术研究的历程给出一种修正解释.牛顿的炼金术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波义耳微粒哲学为理论基础而展开的,不能认定牛顿到了1675年才开始尝试将炼金术与机械论哲学结合起来展开自然哲学研究.在牛顿而言,炼金术是其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炼金术研究进路上,波义耳重视考察微粒的空间性质以及作用剂的渗透性,而牛顿于1675年后则认为物体的内聚性是因为有种种粒子力存在,因此,他重视考察作用剂的腐蚀性,加强了对酸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读到本刊1991年第4期阎康年同志《关于牛顿的引力和颜色理论及质量概念的说明》(以下简称“阎文”),对我在本刊1991年第1期上发表的《关于牛顿的色散研究和质量定义》(以下简称“前文”)中对他的《牛顿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思想》(以下简称“阎书”)的批评提出反驳,认为前文“不少地方存在明显误解和错误……,更改引文,曲解原意却恣意引伸,然后强加于作者……无讨论余地”等等。今作简短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牛顿环实验以其前所未有的技巧和精度为实验科学树立了光辉典范,然而,牛顿基于该实验而创立的光的阵发理论却历来为人所诟病,这一反差迄今未得到有效解释。本文剖析了牛顿环实验以及牛顿对该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与理论分析过程,揭示了光的微粒论思想在此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牛顿在观察牛顿环图像并对其作定性描述时即掉入了一种"微粒论陷阱",并通过后续的一系列逻辑传导过程,最终导致了光的阵发理论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歌德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进行着“严肃的自然研究”,并留下大量著述。他的植物变形思想与达尔文演化论的关系,色彩学与牛顿光学的冲突,成为科学史家们津津乐道的公案。实际上,歌德自然研究与上述科学的根本不同,并不在于具体观点,而在于背后关于自然的形而上学假定和独特的精致经验主义方法。这种方法作为关于自然的“严格科学”,强调了自然观上的整体性、动态性以及主体的参与性。从今天看,歌德的研究范式延续和开辟出“另一种科学”,这对牛顿式科学具有很好的补充和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3.
袁平 《科学大观园》2010,(12):31-33
<正>出任皇家铸币局局长,是大科学家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也引发了英国乃至世界货币发展进程中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1693年,伦敦,三一学院数学系办公室的一张软椅中,躺着年过半百的剑桥大学首席教授艾萨克·牛顿。他手里攥着瑞士数学家丢勒寄给他的信,沮丧和绝望击中了他——结束了,他们之间,一切都结束了。24年前,他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被天才数学家巴鲁教授视为掌  相似文献   

14.
伽利略-牛顿风格是近代以来科学研究所遵循的科学思想方式。根据其主张,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论构建,事实材料的采用主要服务于此;科学理论的构建不基于常识也不服务于常识,需要以科学的思想方式就理论本身给予认识和理解。当代生成语法是在伽利略-牛顿风格指导下,以构建语言学理论为目的的自然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以来,牛顿研究在欧美国家的科学史领域中仍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光是已出版的各种牛顿传记就有十余部之多。但真正由科学史专家在数十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学术性传记著作,当推1981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永不停息——伊萨克·牛顿传》(Never at Rest:A Biogr-aphy of Isaac Newton,Cambridge U.P.,NewYork,1981)。作者威斯特弗(R.S.Westfall)是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科学史教授,是研究十七世纪西方科学史的专家,他足足花费了二十年时间才完  相似文献   

16.
自从英国朴茨茅斯家族在1936年拍卖牛顿的手稿和信件之后,牛顿热一再出现。五十年代以来,牛顿手迹被分门别类地相继出版,西方各国研究牛顿的专家和著作不断涌出。我国由于原始资料缺乏和语言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原因,研究牛顿的学者和著作很少出现,这对于面向世界的大国而言是一大遗憾。作者由有兴趣到研究牛顿多年,发表过些文章,也在国  相似文献   

17.
牛顿“判决性实验”判决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决性实验是理解实验在理论构建和检验过程中作用的关键,本文通过重新检视牛顿三棱镜实验,指出:1)牛顿最初是在培根意义上提出其"判决性实验"的,重在说明其在牛顿个人内心的多种理解进路之间的一种"内部判决"作用;2)该实验在牛顿和胡克等人的光色理论之间同样做出了有效的判决:确立了牛顿的日光异质理论,否决了各种版本的修正理论;3)该实验并不直接判决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以实验"判决"形而上学假说是不当的,这只能导致对判决性实验这一概念的否定。  相似文献   

18.
传教士伟烈亚力在华的科学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通过对伟烈亚力的研究,探讨19世纪英国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科学活动,试图对西方科学传入与时代之关系,从多方面加以阐述。首先简要叙述了他的生平,与中国学者的交往,着重分析他在墨海书馆从事的科学译书活动,并首次披露了新发现的伟烈亚力和李善兰翻译的《奈端数理》,即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个中译本。在查阅伟烈亚力的中西文著作,以及英国所藏书信、手稿的基础上,对他在中国科学史研究方面的成就,及其在欧洲学术界产生的反响进行了论述。伟烈亚力对中国科学的看法,与研究中国科学史的关系,本文也进行了探讨。最后论述了他的宗教观,即科学和宗教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牛顿、歌德和黑格尔——关于颜色理论的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的读者,当看到本文的标题把历史上的三位伟大人物——一位科学家,一位诗人和一位哲学家——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时,也许多少会感到诧异。然而,在牛顿身后百年之内,正是歌德,继而黑格尔不遗余力地反对他关于白光由单色光组合而成的学说。这一场徒劳的攻击,自然分毫无损于牛顿的理论,反而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并进而使一切派别的哲学思想,在物理学家的心目中名誉扫地。从此以后,科学家小心翼翼,生怕同哲学沾边,这种狭隘的经验主义又反过来对能量守恒的发现和确立,起到过消极阻碍的作用,从而使他们受到了惩罚。  相似文献   

20.
作为科学教育家的吴有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张文裕先生在一篇纪念文章的开首便着重指出,吴有训先生“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研究的组织者。”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如果从1926年他从美国留学归来起算,到1977年逝世为止,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基本上都在教育和科学组织工作的岗位上奋斗,这两项事业实际上构成了他一生活动的主要部分。其实,略微仔细地查阅一下历史便可知道,古今中外相当多的著名学者都身兼了教育家的职责。因为要使自己的学说和见解流传于世,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无论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还是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三杰,及至近代以来的伽利略、牛顿等人,都曾收生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