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渤海及京津地区油田地热能利用的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中国学者对地热能发电潜力关注不够的问题,选取华北油田某采油区块进行地热发电可行性研究,从地质条件上分析其地热能资源的潜力,从技术上探讨其使用螺杆膨胀发电机组发电的原理,从经济上计算其经济环境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方案中的合理装机数量为2台发电机,当年增加的收益即能覆盖前期的所有成本,10 a期地热利用总收入为3.892亿元,因此本项目的可行性充分;渤海湾盆地各油田目前共有上万口特高含水率(含水率大于95%)油井在采油,照此利用地热能,地热发电将成为各油田极具发展前途的新能源产业。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地热能学科发展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热能是一种洁;争的新能源,福建地热资源丰富,已发现温泉点计203处,居全国第五位,以温度计最高121.5℃居全国第四位。已探明水热型地热资源量61522940m^3/年,约相当于35.16万吨/年标准煤,从福建地质构造条件分析,我省东南部蕴藏有大干150℃的高温地热资源,具备地压地热、干热岩地热开发潜在条件;若通过热泵技术加大开发低温地热资源后,我省现已探明地热资源仅占地热总蕴藏量的一小部分,地热能必将成为福建经济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之一。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20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高潮期,主要应用于城市集中供热、温泉旅游、水产养殖,医疗保健,农业利用、体育训练、地震观测等方面。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原则是:统一规划,科学开发,加强管理,综合利用,集中供热,多能互补,保护环境,讲求效益。建议加强地热资源勘探评价,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出台具体有利于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做到政策扶持、资源保障,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以加快我省地热能开发利用步伐。  相似文献   

3.
 在深入了解油田伴生地热能与常规地热能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现有油田伴生地热资源的评价方法及其改进方法,并对中国油田伴生地热资源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中国主要油田区深度5000m以内地热资源总量为6000×108t标准煤。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油田热储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回注温度越高、回注流量越低,利用油田采出液发电时热储的温度下降越慢。分析了油田伴生地热发电方法与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发电方法相比的优势,评价了现有国内外油田伴生地热发电示范工程,论证了油田伴生地热发电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既能满足开发油田伴生地热要求又能提高石油产量的高效油热电联产方法。最后,对油田伴生地热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地热发电的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地热能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一般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全球地热能的储量与资源潜量十分巨大.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于100PW·h,但是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因此开发难度很大。由于地热能是储存在地下的,因此不会受到任何天气状况的影响,并且地热资源同时具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所有特点,随时可以采用,不带有害物质,我国主要沉积盆地储存的地热能量为736亿千焦耳,相当于标准煤25004L吨。全国地热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8亿立方米,所含地热量为973万亿千焦耳,折合每年32847万吨标准煤的发电量:目前.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年利用地热能为100亿千瓦时,并且地热开发利用量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全国已经基本形成以西藏羊八井为代表的地热发电、以天津和西安为代表的地热供暖、以东南沿海为代表的疗养与旅游和以华北平原为代表的种植和养殖的开发利用格局。、但是,我国地热在能源结构中占的比例还很小,因此.加快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和步伐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地热与石油是共生于沉积盆地的2种资源。地热能开发利用与油气相关技术高度融合。中国油区地热资源丰富,拥有大量废弃钻井、地热利用市场空间巨大。梳理了中国油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与开发利用技术现状,包括地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热地质评价技术、地热开发技术和地热利用方式等,指出其当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条件限制决策者、技术创新力度不够、激励政策不够完善等挑战。提出可采用深井直接换热技术、多分支径向水平井取热技术、热电发电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加快油田地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干热岩水力压裂实验室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壳中干热岩所蕴含的地热能量巨大,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研究开发的新能源。干热岩资源开发的增强型地热工程的场地试验研究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在现场压裂和人工热储层建造示范工程前,实施干热岩水力压裂实验室研究很有必要。为此,吉林大学深部地热和干热岩研究团队建设了大尺寸高温高压下干热岩水力压裂实验室模拟系统,为现场压裂工艺设计和储层改造提供参数和技术支持。本文介绍模拟系统的实验设备、实验条件和初步的实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正昔日中原雄州,今天生态家园。雄安新区正在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总要求紧张建设中。闻名中外的地热清洁取暖的"雄县模式"是新区的一张名片。目前雄安新区地热供暖能力是近千万平方米,按照新区的规划,未来地热供暖面积将数倍于此。我们期待地热能为雄安时代增添新的动能和光彩。  相似文献   

8.
 浅层地热能与干热岩是地热能中最具潜力的部分,前者通过给建筑供暖(制冷)减少国家能源需求,后者则通过高温发电增加国家可再生能源供给,两者都具有资源潜力大、清洁环保的优势,其开发技术地源热泵与增强型地热系统也具有原理上的相似性。本文对比分析了浅层地温能与干热岩的基本概念、资源潜力、节能效果、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讨论了两者间的优缺点及开发前景,针对中国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及国家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地热向深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热——太阳能干燥室温室兼用装置的热源是低温地热能(60~70℃地热水)和太阳能。该装置夏季用于干燥,冬季用于温室栽培,使一套装置具有多种用途,全年使用。该装置通过强制通风和自然通风的选择,地热水流量的调节,新风风量和回风风量比例的调节,在干燥过程中实现了低温地热能和太阳能的合理匹配与互补,满足了不同工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地热作为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新能源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利用,推广地热制冷可以提高水热型地热的资源利用率。本文重点阐述了两级吸收式地热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性能特点,并对其在广东五华县和丰顺县的两个应用示范工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回顾了地热制冷技术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应用概况,指出了目前地热制冷技术在中国南方地区推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在“双碳”目标政策背景下,开发地热能在调整能源结构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大现实及战略意义。地热资源勘查是地热能开发利用深度与广度的前提和基础。在论述中国浅层地热能型、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分布概况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常用于地热资源勘查的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技术的机理、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单一勘查技术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性。今后应从地热勘查技术综合应用、新勘查技术开发和高精度探测设备研制等方面开展攻关研究,从而提升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程度和精度,以期对中国未来地热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节能和环保的角度分析了太阳能和地热能作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优势,结合太阳能和地热能各自的缺点提出了其与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结合的供暖方式。讨论了该系统的特点及优势。  相似文献   

13.
 简要回顾了国际地热发电的历史,介绍了过去5年全球地热能开发的理论、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巨大变化。2005年开始的高油价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性需求使各国开始把注意力聚焦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地热能的开发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既有像新西兰、印度尼西亚和美国这样长久以来热衷于开发地热能的国家,也有像澳大利亚和德国这样过去对地热能不太感兴趣的国家。分析表明,一些新的地热开发项目依旧遵循传统思路在火山活动区域使用常规水热资源,而另一些则选择在非火山活动区采用增强地热系统(EGS)技术开发干热岩地热能。目前,部分国家已经建立一些EGS项目,比如美国,有6个建设中的EGS项目,试图在不同的技术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现代地热开采和发电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在缺少冷却水以及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对温度较低的常规地热资源进行开发。根据目前情况来看,预计未来地热工业的发展在发现新的地热田以及提高现有地热田开发程度方面将面临较大的技术挑战,主要可能有以下两个关键问题:(1) 在开发过程中的“生产盲区”问题,这主要针对那些温度不高也不低的地热田,温度不太高但又高到无法下泵,温度不太低但又不能采用闪蒸方法发电;(2) 可靠的EGS开发方案和技术研发,要求可以确保有可持续、足够高的产能(温度与流量),并能向公众,特别是项目附近的居民保证不会诱发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能源紧缺问题加重,为了解决能源能源,我国开始探究新能源。地热供暖项目启动,将有效地使用新能源,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动力。文章分析了地热供暖项目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结合浅层地热能、太阳能、深层地热能等几种新能源形式,提出几种解决小城镇建设项目项目中的供冷、供热能源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地热能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储量巨大,根据其赋存形式和埋藏深度等不同特点,需要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式.浅层土壤源热泵和地下热水型水源热泵技术应用时间较长,其技术原理和特点为大家熟知.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是近几年开发的新型地热利用技术,由于其"取热不取水"的优点,得到迅速发展.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地热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地热是一种新兴能源,广泛应用于发电、采暖、医疗、旅游等。长期以来人们多在勘探高温热泉,对浅层中低温热泉开采利用不足。浅层地热一般分布范围较大,地热资源开采潜力大,地热资源蕴藏丰富,在我国大多数中生代沉积盆地内几乎均匀有分布,应是当前地热能开发的重点对象。本文介绍了地热在的地质基础和物理现象以及电法勘探在寻找浅层地热中的原理及多参数的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钱荣国 《甘肃科技》2012,28(13):65-67
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趋紧张,美国为确保能源安全,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提出了新能源发电的长远规划.概述了美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开发策略和发展前景,包括对风能、太阳能、水力、地热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发电的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和各地实施细则自颁布和实施以来,在地热学术和产业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和部分争议。尽管基于《资源税法》第三条的原则,应优先按价计税,但在目前地方执行细则中,对回灌地热水征收资源税都只规定了按量(每立方米)计征。因此,法律附件和各地的这种规定都未能严格遵守地热能利用的事实理性,即地热能利用的是热能而不是水量。对于资源税法中关于地热水原矿的定义,以及未回灌的地热水是否视同对外销售行为,目前的法条定义不够明确。且该法中采用立方米体积单位作为地热水计税单位的做法,会在高温地热发电领域产生应税产品计量不确定、不科学的问题。按照各地现有实施细则对回灌地热水开征资源税,会对中国的地热发电和供暖产业造成不利影响。在国家碳中和的长期宏观政策目标下,这一做法将会减缓地热这一清洁能源对传统高碳能源的替代。建议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回灌地热水免征资源税,同时通过立法解释明确地热原矿的定义,并将地热水的计税单位改为质量单位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成为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寻找可再生能源成为解决人类现阶段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最根本方法。作为新能源大家族中的一员,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显示出自己独特的竞争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是地热资源大国,大力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