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某石油烃污染场地包气带介质及含水介质总石油烃(TPH)的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采集了119 个场地包气带及含水介质样品进行TPH 含量测试。针对测试结果应用累积频率法,通过求解样品TPH 含量累积概率散点线性回归直线的交叉点,识别了场地总石油烃背景阈值,解决了由于累积概率曲线绘制因人而异造成的背景阈值识别不够准确问题,再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场地包气带介质及含水介质石油烃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包气带介质及含水介质的TPH 背景阈值为36.7 mg·kg-1。场地南部(污染源处)包气带介质垂向上石油烃污染程度逐渐变轻,含水介质为先变重逐渐稳定后变轻,随后稳定在中等污染水平上;场地中部包气带介质污染特征与南部相似,含水介质则仅在浅部受到石油烃的污染;场地北部的包气带介质及含水介质均处于石油烃的未污染或污染水平较低状态。包气带介质的石油烃污染程度重于含水介质。 相似文献
2.
3.
石油污染物在浅层孔隙介质中的吸附与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天津浅层孔隙含水介质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特征和油类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运动规律,利用宝坻和大港地区两个钻孔岩芯配制7个土样,以柴油类比石油,进行了室内静态吸附实验与动态淋滤实验,结果表明:(1)该地区浅部不同岩性地层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模式符合线性等温吸附模式,(2)石油类污染物在淡水区含水层中迁移10m需要700d,在咸水区含水层中迁移10m。需要500d,个别地点石油的超标不会造成大面积污染。 相似文献
4.
多孔介质吸附对石油污染物运移的阻滞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吸附理论为基础搪塞多组分体系的吸附,并通过实验建立溶解油在固相和液相之间的分配关系-吸附等温式;尝试用实测的吸附等温线和溶解油突破曲线确定阻滞系数,从而可以把地下水中反应性石油污染物的迁移和相间转移耦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吸附法分离饱和烃组分在石油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5A分子筛吸附正烷煤分离正构,异构与环烷烃,大大提高了分析精度,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部分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冷凝-回流装置,既提高了样品的回收率,同时也减少了烃轻部分的损失,分离效果很好。详尽地介绍了5A分子筛吸附分离饮和烃的实验方法,对拓展石油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Fenton氧化技术氧化能力强的优势引入到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原位化学修复中,通过实验模拟在地下环境温度为8~10℃、pH为中性条件下,以含水层介质中铁为催化剂的类Fenton技术去除地下水中硝基苯的过程,比较不同浸提剂对含水层介质中铁的浸提效果,并对氧化硝基苯的反应中自由基生成规律和催化氧化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浸提剂强化了介质中各形态铁的释放,浸提作用存在滞后性,浸提36 h后铁在浸提液中浓度达到峰值;浸提剂DCB对介质中Fe3+和Fe2+的浸提效率最高,分别为62.92%和30.17%。催化氧化反应中硝基苯与H2O2的最佳摩尔比为1:200,该条件下硝基苯去除率最大为80.2%;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HO.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即0~30 min的快速生成阶段,30~120 min的生成速率降低阶段和120~240 min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7.
多孔介质中铁的吸附分配和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多孔介质中铁的吸附分配和迁移特征,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地下水中铁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天津市7类多孔介质对铁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模式;多孔介质颗粒越细,吸附铁的能力较强,铁迁移滞后系数越大,迁移性越差,颗粒较粗,吸附铁的能力较差,铁迁移滞后系数越小,迁移性越好;在多孔介质中,铁随地下水流动的迁移能力极差。该成果对研究地下水中铁的迁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几种地下水污染原位处理技术,简述了其优缺点,对各种原位修复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对比,并探讨了集中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
以某石油烃污染地块为例,结合土壤调查结果和地块实际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9)推荐的风险评估模型,确定污染物暴露途径和风险评估相关参数.分析在第一类用地情景下地块中石油烃污染物的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可接受水平,经计算得出风险控制值.对比《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相似文献
10.
11.
油气体系在地层多孔介质中储集和渗流,与储层多孔介质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由于储层岩石孔隙小、比表面大,部分流体将吸附于孔隙表面,形成吸附相,进而影响流体相态和渗流规律,尤其在低渗透多孔介质中,吸附现象更为严重.在分析研究多孔介质中液烃吸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真实岩心中三元烃类液体混合物的吸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储层,吸附的影响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2.
三种环状石油烃光化学降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石油中3种常见组分四氢萘、 乙苯和十氢萘在人工光源以及太阳光照射下光化学降解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 在波长小于290 nm的紫外光照射下, 四氢萘、 乙苯和十氢萘均可以发生直接光解; 而在ZnO, TiO2以及Fenton试 剂存在的条件下, 上述物质可在波长大于290 nm的光的作用下发生间接光解. 相似文献
13.
有机改性膨润土对水中苯酚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制有机改性膨润土对水中苯酚进行吸附研究, 探讨了吸附时间、 吸附溶液的pH值、 吸附溶液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改性后的有机膨润土能有效吸附水中的苯酚, 有机改性膨润土改善了其微观结构, 提高了膨润土的吸附能力和离子交换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刘雄仕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7(6):107-110
媒介作为文化的生成物,又是文化聚合、播散、传承的主要载体,对文化的发展及走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媒介文化是因大众媒介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是现代社会总体文化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而建构起的亚文化系统。媒介文化具有混合复杂性、多重功能性、商业消费性、巨大冲击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针对S/P二元复合体系在油层岩石上的吸附问题,利用室内仪器等检测分析方法,对无碱二元复合体系在润湿和非润湿大庆油砂吸附后活性剂体系浓度、界面张力进行了测定评价.结果表明:二元体系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为“S”型,最大吸附量为2.43mg/g;更换油砂单次吸附时,吸附次数增加,界面张力增加,活性剂浓度降低;,二元体系经聚合物和污水浸泡的油砂第三次吸附时界面张力由10-3mN/m上升到10-1mN/m;多次吸附对二元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很小。随着吸附次数的增加,活性剂浓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模拟天然海水养殖栉孔扇贝方法,通过石油烃单-污染实验与石油烃、Cd、Ph复合污染实验结果对比,探讨石油烃与重金属Cd、Pb复合污染下石油烃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积累状况.结果表明:石油烃与不同种类及浓度的重金属复合污染条件下,石油烃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积累状况有很大差异.与0.6mg/L的石油烃单-污染相比较,石油烃-Cd、石油烃-Pb、石油烃-Cd-Pb的3种不同复合污染实验条件下,石油烃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积累量都增大,说明实验设置浓度的Cd、Pb及其组合都促进了石油烃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积累,但0.05mg/L的Cd、0.50mg/L的Pb以及0.03mg/L的Cd+0.15mg/L的Pb组合3种情形更有利于促进石油烃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运用盆地资源评价方法对巴西圣弗朗西斯科盆地的地质背景和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圣弗朗西斯科盆地形成年代久远,构造演化史复杂,先后经历了断陷期、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期和前陆沉积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各阶段的盆地特征存在差异,发育Espinhaco群、Macaubas群以及Bambui群3套主要的充填序列。盆地中有效烃源岩、有利储层和区域盖层均发育于Bambui群和Macaubas群,生储盖配置关系良好。盆内圈闭发育,包括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及构造-地层复合圈闭等多种类型。通过成藏特征分析,认为盆地中的区域不整合面和巴西利亚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断层和裂缝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为油气在不同类型圈闭中的聚集创造了条件。综合各成藏要素,预测盆地西侧巴西利亚构造带周围是可能的油气富集有利区,且油气勘探应以天然气为主。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了海水中石油烃自然风化模式的基础上,以实验室模拟,研究了原油和燃料油自然风化速率的差异以及微生物含量对风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的自然风化速率稍低于燃料油,尽管微生物含量增加使其对石油烃降解的绝对量明显增加,但对烃类被降解的百分率以及风化速率常数基本上没有影响。由于微生物的含量本身就是海水中石油烃含量的函数,因此石油烃的风化速率仅为油含量的函数,而与微生物的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一种由2个吸附/解吸真空腔和1个蒸发器热管工作真空腔组成的新型硅胶-水吸附式制冷机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吸附床的热力性能及机组的动态运行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运行过程中制冷机表现出了独特的运行特性,吸附床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热力特性,系统运行采用了一种新的高效吸附制冷循环方式;系统运行的回质过程增大了循环吸附量,提高了制冷机对低温热源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