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的方法,选取人为干扰较小的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林作为对照,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生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生化活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土壤生化活性,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土壤肥力质量的差异和退化程度;除了蔗糖酶活性,不同利用类型的其他土壤生化活性指标均达到了显著影响水平;由土壤生化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可以看出,土壤利用类型、人为活动对土壤生化活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A层);除了氨化作用,不同土层对其他土壤生化活性指标均达到了显著影响水平。研究区旱冬瓜林土壤性状较好, 其他5 种利用类型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相似文献   

2.
秦淮河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南京秦淮河为例分析了河岸带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河岸带土壤含水量普遍较高,体积密度、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因取样地点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就秦淮河而言,上游土壤呈酸性,中游、下游土壤呈中性到弱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显著,主要积聚在地表,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含磷量呈显著正相关;上游河岸土壤含磷量低于下游河岸全磷量,但土壤不同层次磷的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样方法对轿子山主干线路两侧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和植物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分析了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比区CK、轻度干扰区LD、中度干扰区MD、高度干扰区HD)下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典型植被群落的影响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人为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较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电导率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大而降低,土壤容重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p H值未表现出明显差异;2人为干扰降低了土壤碳素和氮素的含量,钾素浮动最大表现的最为敏感,磷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人为干扰对土壤磷素变化影响较小;3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大,土壤酶活性也显著降低,三种酶活性变幅的大小顺序依次是: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4轿子山乔木、灌木、草本受人为干扰强度的影响,群落生物量的大小排序为CKLDMDHD;5人为干扰区域的有机碳与全氮(TN)、全钾(TK)和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P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某市废弃化工厂为例,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化工厂遗留场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厂区土壤环境敏感重金属元素,例如,Pb、Cu、Zn、Cr和As,其质量比普遍高于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在厂区不同功能用地土壤中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在生产功能区土壤显著富集;在土壤垂直剖面上(20、35、50、65、80cm),重金属的质量比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并在土壤深度20cm处显著富集;不同监测点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呈现明显的差异性,这可能与工厂不同功能用地有密切关联;As的土壤污染贡献率高达74%,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在土壤治理和修复过程中应优先治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重庆市北碚区不同年龄段(<10 a,10~20 a,>20a)的城市绿地土壤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及差异.对比分析不同年龄段城市绿地土壤的理化量数据得出,随着人为干扰结束后保持相对稳定的绿地景观时间增加,即绿地的年龄不断增长,绿地土壤的质量逐步改善.表现为:体积质量下降,孔隙度增加,有机质含量上升,pH值呈现下降趋势.以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同结论.但是人为活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各年龄段均有所表现.因而在改良城市绿地土壤的工作中,在进一步重视绿地年龄对绿地土壤质量影响的同时,也不可轻视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林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和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小流域林地土壤养分分布规律,以研究黄土高原土壤养分分布特性.通过实地采样分析,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按0—10,10—20,20—30,30—40cm分层采集样品,研究了林地土壤4种微量元素(铜、铁、锰、锌)的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林地土壤4种全量微量元素不同土层之间差异较小;林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在表层0—20cm土层之间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效态元素含量减少;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微量元素分布与成土母质以及植被和降雨径流有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良的连续提取法(BCR)对巢湖市环城河沉积物重金属总量及其赋存形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巢湖市环城河采样点表层(0~10 cm)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9.5~224.3 mg·kg-1 (Pb),21.3~78.1 mg·kg-1 (Ni),67.5~1 126.3 mg·kg-1 (Cr),50.7~217.4 mg·kg-1 (Cu);新城区西环城河沉积物重金属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老城区东环城河;其中以Cr的质量分数在不同采样点差异最为显著.不同采样点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随深度变化特征差异明显,西环城河沉积物不同深度重金属的质量分数较低,且随深度变化较小;受污染较严重的东环城河沉积物不同深度重金属的质量分数普遍较高,且垂直变化波动较大;所调查的4个沉积物柱状样能较好表征周边环境现状和污染历程.4个采样点不同深度沉积物重金属的可交换及碳酸盐结合态的质量分数占总量的百分比均不超过5%,Pb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Ni主要以残渣态存在;Cr主要以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Cu则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不同采样点柱状沉积物各重金属形态垂向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Rsp)法分析结果显示,巢湖市东环城河2个采样点柱状沉积物R.值明显高于西环城河,其重金属潜在污染生态风险较高,其中Pb和Cr属于中度或重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8.
冀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区,研究不同土壤深度(>0~5cm、>5~10cm、>10~20cm)以及不同火强度(未火烧、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干扰下油松林土壤化学性质,对火烧迹地土壤的改良和油松林的恢复更新具有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火烧1年后,土壤pH 有所升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质量分数除在极度火强度下,其他火强度下都有所升高;磷和有效磷在过火土壤中的质量分数亦增加;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钾、全磷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在土层垂直分布上的状况为表层土大于深层土.因此,火烧对土壤表层产生较大影响且强度合理的火干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
探析南泥湾湿地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以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镇作为研究区域,选取南泥湾湿地样地,每个样地设置3次重复,每个重复在50 cm×50 cm的样地中,分别取0 cm、5cm、10 cm、15 cm、20 cm土壤样品,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样地在0 cm、5 cm、10cm、15 cm、20 cm深度土样理化性质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差,南泥湾湿地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深度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喀斯特小流域土壤质量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2 755个样点信息收集与土壤样品采集,定量研究了流域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喀斯特小流域土壤物理特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其中剖面土壤容重平均值范围为1.17~1.41 g/cm~3;随着土壤厚度增加,土壤容重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整个后寨河流域内土层厚度大于100 cm的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51.32%;不同土属分区土壤厚度差异较大,黄泥田区土壤厚度大多超过100 cm,而黑色石灰土区则大部分厚度小于20 cm,部分区域甚至仅几厘米。流域内23 536个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8.27 g/kg,变幅为0.22~221.95 g/kg,极差为221.73 g/kg,结果显示,范围较宽,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 008.86倍。本研究表明后寨河流域土壤质量空间差异较大,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98%以上的表层土壤肥力皆在较适中以上。土壤厚度及石砾含量等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鄱阳湖南矶湿地苔草植被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该文以鄱阳湖南矶湿地苔草植被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取0~15 cm、15~30 cm及30~45 cm深度的土壤,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深度土壤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鄱阳湖南矶湿地苔草植被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未达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显著水平(P>0.05),土壤古菌群落微生物多样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苔草植被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41个细菌门类,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为优势菌门;检测到8个真菌门类,其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罗兹菌门为优势菌门;检测到10个古菌门类,其中广古菌门、泉古菌门、奇古菌门为优势菌门.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碱解氮含量是影响真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对土壤因子的改造作用,以及土壤因子改变对互花米草生态入侵过程的影响.[方法]以江苏沿海滩涂湿地互花米草群落与和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群落的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从互花米草群落到盐地碱蓬群落分6个生境梯度带,对各梯度带植物生长状况及表层(0~...  相似文献   

13.
以黄河口潮间带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夏、秋和春季分别采集0~10、>10~20、>20~30和>30~50 cm的土壤样品,研究黄河口潮间带芦苇湿地土壤生源要素总氮(TN)、总磷(TP)、总硫(TS)和总钾(TK)质量分数及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0~50 cm土壤剖面中TN和TS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为68.19~421.29和356.15~935.77 mg·kg?1,总体质量分数偏低,且最高值出现在表层土壤,在3个季节中春季质量分数较高;TP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379.8~728.30 mg·kg?1,在剖面中分布较为均匀,质量分数最高值出现在夏季;TK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17852.41~23 265.30 mg·kg?1,无明显剖面分布特征.0~50 cm土层的TN储量(TNS)的变化范围为109.66~227.36 g·m?2,TP储量(TPS)为350.74~625.27 g·m?2,TS储量(TSS)为331.15~575.70 g·m?2,TK储量(TKS)为12220.77~19780.33 g·m?2.总体上,各生源要素主要储存在0~30 cm土层;TPS季节变化由高到低依次呈现夏季、春季、秋季,TPS和TSS均呈现夏季、秋季、春季(P<0.05),TSS呈现春季低于夏季和秋季.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碳(TC)、电导率、Mg、Al等指标与生源要素质量分数密切相关,土壤TC质量分数和C、N质量比是影响TNS的重要因素,而土壤密度、水土质量比和电导率则是影响TP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北京山区典型森林土壤的养分空间变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北京山区典型森林植被的分布设置采样点,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法,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有机质、氮、钾含量相对丰富,严重缺磷,养分整体表现为中等变异.从CCA排序结果看,环境对养分变异的影响程度及因子数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10cm、10—20cm土层养分的影响因子相似,主要为坡位、海拔、0—20cm土层含水量及容重;20—40cm土层养分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坡位、海拔、0—40cm土层含水量及容重;40—60cm土层养分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该土层的pH值.对不同养分指标而言,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坡位、土壤含水量、海拔及林分类型;速效钾主要受土壤厚度影响;其它指标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小.环境因子的定量分离结果显示,其在总体上解释了83.33%的养分变异,其中土壤相关因子解释了50.37%,地形因子解释了7.96%,二者的耦合作用解释了25%.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制的土槽装置,室内模拟入渗氮素在不同坡度河岸带表土层中的运移过程.通过观测取样点在不同坡度条件下渗流水体出流时间以及水体中TN,NH4+-N浓度,探讨不同坡度河岸带土壤水分运移特性以及坡度对入渗河岸带表土层氮素截留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河岸带坡度越小,入渗水流在表土层中的停留时间越长,河岸带表土层对氮素的截留效果越好,但土层深度不同,截留效果差别较大;坡度越大,河岸带表土层对氮素的截留效果越差,但土层深度不同,净化效果差别不大;坡度大小与NH4+-N,TN截留率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互花米草是我国滨海盐沼湿地中广泛分布的入侵植物,可对盐沼土壤的元素循环产生深远影响. 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典型互花米草分布区为研究对象,沿垂直于潮沟方向选择连续带状互花米草区(CR)、斑块状互花米草区(P)、斑块间裸滩(BL)以及互花米草与盐地碱蓬交错区(MZ)样地,分别分层采集土壤剖面样品,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质量分数 w 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0~20cm)及深层(>20~100cm) 土壤 w(DO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68~112.17与4.27~94.28mg·kg-1;互花米草入侵显著增加了表层土壤w(DOC) (P<0.05),土壤 w(DOC)沿互花米草扩散方向逐渐降低. 除斑块状互花米草区外,土壤 w(DOC)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Spearman相关性分 析 结 果 表 明, 表 层 土 壤 w(DOC) 与 土 壤 有 机 碳 即 w(SOC) (P<0.05) 以 及 w(黏 粒) (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pH 呈负相关关系(P<0.01). 多元分析表明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的 DOC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呈现不同的作用关系,说明互花米草入侵改变了滨海盐沼土壤 DOC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滨海盐沼湿地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覆盖物对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覆盖物处理下,深度为0~5、≥5~10 cm处土壤的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以期明确适宜‘日香桂’种植的覆盖物。【方法】采用5种覆盖物(无覆盖对照(CK)、马尼拉草皮覆盖(T)、五针白皮松树皮覆盖(W)、鹅卵石砾覆盖(G)、陶土颗粒覆盖(C))处理,每种覆盖3块重复并按随机区组排列。处理后,对土壤样品进行pH、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含量、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从整体看,覆盖材料对土壤密度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在0~5 cm土壤深度,T和W覆盖处理降低了土壤pH,而G和C覆盖处理增加了pH。覆盖T与W比其他覆盖处理更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有效磷、有效氮含量,以及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W覆盖在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上表现更突出。在≥5~10 cm土壤深度,覆盖物均对土壤pH有提高作用,无机覆盖G和C对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影响甚微; T和W覆盖的作用效果虽比0~5 cm的作用效果有所下降,但对土壤脲酶、磷酸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提升作用依然存在。【结论】无论是0~5 cm,还是≥5~10 cm深度,在对于土壤性质和微生物改善方面,松鳞树皮和马尼拉草覆盖(W和T覆盖)都表现出优于其他覆盖的效果,且W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效氮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采样方法对采集的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影响,设计了室内降水入渗模拟试验,收集土柱底部出流水、土壤溶液采样器原位采集10cm、40cm、70cm、100cm处的土壤水,在相同层位采集土壤样品并采用真空蒸馏法提取土壤水。通过样品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对比分析可知,降水入渗干燥的土壤过程中土颗粒优先吸附轻同位素,第一个收集的水分具有最正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真空蒸馏法提取的土壤水是土壤吸湿水和入渗水分的混合,土壤溶液采样器原位采集的土壤水代表土壤中流动的水分,此水分是土壤中可被有效利用的水分。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湿地土壤总氮沿水盐梯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对象,沿自河向海的水盐梯度 设置3条样带(每条样带上包括假尾拂子茅湿地(S1)、香蒲湿地(S2)、芦苇湿地(S3)、柽柳和盐地碱蓬湿地(S4)和盐地碱 蓬湿地(S5)共5类湿地),于2014 — 2015年的4个季节在样带上的各类型湿地内采集50cm 深的剖面土壤并测定土壤 总氮及其他理化性状. 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湿地表层(0~10cm)土壤总氮沿水盐梯度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 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低盐湿地的S2样地,最低值出现在高盐湿地的S4样地;但各类湿地0~50cm 的土壤总氮质量分 数基本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在垂直方向上,低盐和中盐湿地总氮主要累积在20cm 以上土壤,占50cm 深土壤 氮储量的50%左右,中盐湿地底部土层氮储量也相对较高;低盐和高盐湿地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及储量总体上沿土壤剖 面深度呈现下降趋势,中盐湿地土壤总氮则随深度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氮质量分 数及储量与水土质量比、黏粒、粉砂粒和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氯离子与硫酸 根摩尔比、钠吸附比、pH、容重、沙粒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山东省聊城市城区水岸带土壤中Hg,As含量特征和污染状况,于2015年3月至4月采集了35个水岸带土壤样品,采用王水消解-原子荧光光度计法测定了土壤中Hg,As的含量,并对水岸带土壤Hg,As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聊城市城区水岸带土壤pH值的范围为8.62~9.96,呈碱性;有机质的平均质量分数为32.57 g·kg~(-1);Hg和As的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0.139 mg·kg~(-1)和9.56 mg·kg~(-1),各点位As含量均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Hg的超标率为45.7%.As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为评价标准,水岸带土壤As总体表现为轻度污染和轻微生态风险,Hg表现为重度污染和较高生态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