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Wittig-Horner反应合成了叔丁基苯咔唑衍生物。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表征手段对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确认。利用紫外吸收光谱仪、荧光发射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对这些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热性能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初步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无论在溶液状态还是固体状态均能发射强烈荧光;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溶液荧光量子产率(77%~54%);它们的能隙较窄,约为2.9 eV;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上,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和发射波长与连接基团有明显的关系;合成的产物均具有非常高的热稳定性,热失重5%的温度(Td)超过470℃,玻璃化温度(Tg)超过220℃。所合成的化合物可望成为高性能发光材料应用于发光器件。  相似文献   

2.
以咔唑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具有发光性能的咔唑共轭化合物,通过对咔唑分子的修饰,以获得具有不同发光颜色、发光效率高、稳定性好的发光材料,并且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对所合成的化合物在光物理方面的性能作了初步的探索,为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制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能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Knoevenagel反应,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新的含三苯胺供电子基的发光材料。在证实了合成产物的结构后,研究了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和固体状态下的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能,其在聚集状态尤其是在固体状态荧光明显增强。对化合物的聚集发光现象做了详细的研究并阐述了其可能存在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合成了一种新的有机发光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质谱、核磁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Al-acac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得到了1种配合物Al(acac)3(acac=乙酰丙酮).对化合物的单晶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结构.对该化合物的荧光和延迟荧光进行了研究,并对其UV—VIS和IR光谱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指认.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四苯乙烯基与己氧基苯通过酰胺键连接起来,合成了四苯乙烯酰胺衍生物。主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示差扫描量热仪、扫描电镜、热台偏光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对该衍生物的光物理性能、热性能、聚集诱导发光性能和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强烈的蓝色荧光;其热失重温度达到359℃,显示出较高的热稳定性;化合物样品在熔融和冷却过程中均能观察到明显的液晶织构,说明其具有明显的液晶性;化合物分子在不同的溶剂组成中可自组装形成棒状或球状形貌不同的聚集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合成了主体化合物1,1-二对羟苯基环己烷,并对醇类、酚类和羰基化合物等客体分子进行了包结性能的研究,该主体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包结性能。  相似文献   

8.
过渡金属敏化稀土化合物近红外发光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土元素由于具有特殊的电子构型而使得稀土原子或离子的化合物(配合物)有很多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尤其是稀土化合物的发光性能,但由于跃迁选择定则,稀土化合物的发光性能比较弱,需要用过渡金属离子对稀土化合物进行敏化,以增强其发光性能。在这个过程中,过渡金属离子的最低激发态不直接参与发光的辐射跃迁,却可以改善稀土化合物的发光性能。围绕过渡金属敏化稀土化合物发光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N-甲基螺噁嗪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化合物N 甲基螺噁嗪 ,对它进行了IR和1 HNMR表征 ,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选择以喹啉腈为电子受体,咔唑、对羟基苯甲醛和香草醛为电子给体,烯烃和苯环为桥键,设计并合成了具有A-π-D构型的化合物L1和具有D-A-π-D构型的化合物L2.通过1H NMR、13C NMR、ESI-MS和IR表征化合物的结构.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理论计算研究化合物L1和L2的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当含水量分别为50%和90%时,化合物L1和L2的荧光强度最强,呈现出聚集诱导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11.
 联苯乙烯类衍生物被认为是一类具有实用价值的蓝光电致发光材料,它具有较优异的综合性能。 以联苯乙烯为基础,利用Wittig-Horner反应分别引入N-己基吩噻嗪和N-己基咔唑基团,合成了两种联苯乙烯衍生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质谱(MS)和元素分析(EA)对所合成产物进行了化学结构的表征;利用紫外吸光光度法(UV)、荧光分光光度法(PL)、热重分析(TGA)、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热台偏光显微镜(PLM)和X-射线衍射(XRD)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表征。结果表明:所 合成的两个化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均能发射高亮度荧光;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两个化合物均不能结晶,易溶于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并且容易成膜,非常适合于旋涂法制备OLED器件;其中含 吩噻嗪基的化合物在熔融或冷却过程中均能观察到近晶A型液晶织构。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有机光功能材料在聚集状态下,荧光通常会减弱或淬灭,制约了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实际应用.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的化合物在聚集状态下,通过分子组成、结构和堆积模式的调节实现荧光增强,弥补了传统光功能材料在该方面的不足,在电致发光、固体激光、荧光传感与生物成像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主要介绍了目前研究最全面、适用范围最广的分子内旋转受限、分子内振动受限、分子内运动受限和形成J-聚集体等机制.同时分类介绍了一些基于分子结构和组成的AIE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甜玉米和糯玉米的染色体标本做核型分析.结果表明: 甜玉米(L-11株系)和糯玉米(L-70株系)的染色体数均为2n=20,两者均为二倍体.甜玉米核型公式为2n=2x=20=2M﹢12m﹢6sm(2Sa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组成为2L﹢4M2﹢12M1﹢2S,按照Stebbins标准核型分类属于2B核型,不对称系数AS.K%=59.66%.糯玉米核型公式为2n=2x=20=2M﹢8m(2Sat)﹢10sm,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组成为2L﹢8M2﹢6M1﹢4S,分类属于2A核型,不对称系数AS.K%=60.41%.说明甜玉米(L-11株系)的进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以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咔唑基三苯乙烯衍生物(TPCz)为单体,采用循环伏安法(CV)以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咔唑基三苯乙烯衍生物(TPCz)为单体,采用循环伏安法(CV)原位聚合制备了咔唑基三苯乙烯衍生物多孔聚合物薄膜(TPCz-CMP). 利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高倍透射电镜(HR-TEM)等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CMP薄膜修饰的电极进行了CV、恒电流充放电(CP)及交流阻抗(EIS)等电化学性能测试. 结果表明, TPCz-CMP薄膜具有微孔结构,在电流密度为4 A/g时,TPCz-CMP薄膜电极的比电容达到193 F/g,是一种具有优良应用前景的超级电容器材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研究了保护渣常用的碳素材料—石墨、酸化石墨、炭化稻壳、炭黑的显微结构及燃烧、膨胀等特性。然后研究了配入不同碳素材料的模铸保护渣在膨胀、保温、熔化速度、对钢液增碳等性质上的差异。研究发现,模铸保护渣的上述性质与碳素材料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采用酸化石墨和炭化稻壳或酸化石墨和石墨的复合配炭的模铸保护渣,具有较好的铺展性及膨胀保温性,液渣层形成快、可获得表面质量良好的钢锭。  相似文献   

16.
有机发光二级管(OLED)具有主动发光、高亮度、低驱动电压、结构简单和发光颜色可调等优点,目前在平板显示、高效节能照明光源等领域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按分类系统介绍了近年来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有机分子化学结构与发光特性、成膜特性等关系的分析,指出了各类材料的优缺点并预测了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聚集诱导发光(AIE)从2001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迅猛的发展。研究AIE的发光机理、设计合成新型的AIE分子,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生物医学应用上,AIE分子相比于传统的结构平面刚性的荧光材料具有优势。根据AIE的发光机理--分子内运动受限,研究者设计出多种点亮型的AIE探针,它们可以在生物检测中提供更低的背景和更可靠的信号。同时,由于未结合检测物的AIE探针具有低背景,使用AIE探针的应用还具有无需洗涤步骤的优点,大大节省了操作时间及减少检测样品的损失。检测形成的AIE聚集体具有优异的光稳定性和抗光漂白性,可以实现长时间的追踪和监测。目前,AIE生物探针在生物分子检测、细胞器成像、细菌成像、细胞追踪、血管成像、体内肿瘤成像与治疗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众多的成果。本文介绍了AIE的提出、AIE的工作机理,AIE生物探针的构建,总结了AIE探针在生物成像、疾病诊断及治疗等不同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β-环糊精(β-CD),磺基水杨酸(H3A)和硝酸钇[Y(NO3)3]为原料,采用固相反应,合成了新型的分子基电流变材料——以β-CD为主体、H3A为客体的包合物以及相应的配合物. 通过材料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ray粉末衍射分析确定了材料的组成. 研究了材料的组成和介电性质与材料电流变性能的关系. 结果表明,包合物和配合物的形成都可以明显地提高主体β-CD的电流变性能,与配合物比较,β-CD与H3A的包合物有更高的电流变活性. 材料的组成是影响材料电流变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报导了蓝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9,9'-联二蒽(9,9'-bianthracene,简称BA)作为发光层,研制了结构为ITO/PVK:TPD/BA/Alq3/Al的蓝色有机发光器件.对该器件的发光及电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启亮电压约为12 V,在24 V外加电压下亮度达到最大值2 433 cd/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