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段时间,逢下午没课,我便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谢智刚教授所做的关于复杂网络的讲座。  相似文献   

2.
 放眼世界科学研究发展的历程,提高国际学术地位、建立国际学术威望十分重要。从根本上,学术贡献大小永远是学术制高点内涵,但从战术上看,国际学术社会中,有许多涉及到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活动,是那些学术大师们必须十分重视的内容。在这些具有战术意义的活动中,尤其以专著、会议、学会和杂志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以前自己是研究生,被导师带过;现在亲自带研究生,这过程中也颇有些自己的感触。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我们的文章越发越多,真有含金量的却没有几篇?  相似文献   

5.
 科研工作离不开大量阅读文献,但有时会遇到时间比较紧、无暇顾及全部文献的情况,有时也会遇到所关注的内容属于研究热点领域、文献数量巨大的情况,没有办法全面阅读文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中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科协在“七大”以来的5年中,越来越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尤其在国家重大灾难和引起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前,中国科协带领着各地方科协和全国学会总能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教会大家怎样科学应对灾难。  相似文献   

7.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爱丽娜·塔根在她的新书《错误无伤大雅:犯错的意外收获》中指出:“人们经常把犯错当成一件丢脸的事,认为应该越早翻过这一页越好,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件需要检讨和学习的事。”此言的关键在于,犯错者将犯错视作“自我价值的劣化”,不仅未能将其转化为历练自我的机遇,反而陷入自怨自怜的深渊。  相似文献   

8.
 作为硕士一年级的科研新兵,我经常关注科技类的消息和文章。每天早上到实验室,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浏览科学网的新闻和博客。可每每有冲动写些东西的时候,心里却总有些胆怯和不自信,写些东西的计划一拖再拖。然而,不能只是对别人的文章评头论足,却没有勇气记录自己的心路吧?我告诉自己,无论如何要写些东西,只为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总结,不曾忘了来时的路,只为把点点滴滴的收获与得失都积蓄成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不谦虚地说,我有一个优点,就是我的联想能力比较强。什么是联想能力呢?我的体会就是,在你看、听、想到一个东西时,你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与它相关或相似的不同领域的知识。比如说,我曾听到这么一个习语——“人生如歌”,小时候的我其实不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后来长大了,我慢慢地懂得,之所以说人生像一首歌,其实主要是指这二者之间有共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通常一首歌都有前奏(低音),开始时平缓(中音),然后逐渐上扬(过渡),最后达到高潮(高音),然后下降,接着又是一个轮回达到新的高潮(高音),最后是尾声。当然这是一般的情况,有的歌其实不会有这么多高潮,有的歌甚至可能一直都没有高潮,但好歌曲的生命力在于它能打动人心,不在于它的难度。其实,细想一下,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啊!  相似文献   

10.
 我2009年秋天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学校却从2009年起将博士生改为4年学制.得知这个消息后,想到又要渡过漫长的4年学生生涯,我心情沮丧,懈怠的思想开始萌发.  相似文献   

11.
 最近,有些研究生朋友向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刚从大学毕业进入研究生队伍的一年级研究生.我把这些问题简单地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什么时候开始选择研究课题?第二,怎样选择课题?第三,如何着手制订实验计划?虽然这三个问题是一部分研究生提出来的,但是,这也是所有研究生都必须面对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科技发展史上许多重大原创性成果往往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做出的,即使是大师,最初也都是不知名的“小人物”。爱因斯坦创作出他最著名的5篇文章时,仅仅是个专利局的普通职员。他没有在任何大学、科研机构拥有任何职位,更没有博士、教授之头衔,却是通过德国《物理学年鉴》这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只以其作品本身的实力,而不以其身份、资历高低来展示个人的勤奋探索之成果的。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之所以能走上数学专业领域,是由于他在1930年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批驳数学名家苏家驹的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引起了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注意,觉得“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应该把他请到清华来”。当时的华罗庚却只有初中学历,在一所中学里当会计。  相似文献   

13.
 我选择在目前的流动站做博士后,动机就是想走好科研这条路。  相似文献   

14.
 所有的研究都要参考过去的文章,空想的研究是没有的。如果阅读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发表的文章,相互比较,会有别样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周一的实验室组会刚刚结束.作为一名研一学生,跟着开了一学期的组会了,每次总会有些零零碎碎的想法,疏于记录,于是很难有一个系统的思考.今天整理出来,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欢迎各位补充指正.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博士生,深感科研选题是一个非常熬人的问题。研究的大方向一般由课题组和项目来确定,但怎样在一个大方向里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小一点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与《科技导报》接触了一段时间,了解到其刊载的文章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着力报道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科技热点等学术进展与动态,感慨贵刊致力于办成中国的Science和Nature的努力和决心。作为读者,想简述一点对《科技导报》的想法。  相似文献   

19.
 在院里前段时间召开的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交流会上,我和大家交流了本人在科研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教训的总结。  相似文献   

20.
 科研“撞车”难免,特别是热门学科,而且往往这个领域是竞争最激烈也最能引领创新潮流的。可以这样认为,之所以撞车,是因为大家挤在同一领域,水平很接近,就像车开得太近、车流密,撞车机率也高。因此,有人建议这类文章尽快发表,但这会导致把不成熟的研究传播给公众或同行,而且争议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