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综述了顽拗性种子的生理行为,分类及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从繁殖策略,种子散布,种子贮藏和种子萌发、定居与种子顽拗性的关系出发,综述了顽拗性种子的生态特征及其进化的不同模式。进而,指出了顽拗性种子的生态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生态学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图书馆生态学的概念,统计分析了10年来国内图书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等,并对图书馆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生物系草地研究所杨允菲讲师、所长祝廷成教授,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1年第15卷第一期上,发表了《松嫩平原大针茅群落种子雨动态的研究》一文.种子是植物物种延续、扩大种群空间的生命载体.在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在群落结构中的位置及生物学特性不同。其有性繁殖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有的只能产生少量种子;大多数植物将种子散布在母株附近,有的将种子散布到较远的地方,甚至从一个群落散布到另一个群落中.由于种子雨的研究,尤其是对样品种子种类的鉴定  相似文献   

4.
民族院校理科学科建设的新趋势--关于民族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现代学科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以及民族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特点,阐述了建立民族生态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民族生态学与生态民族学的研究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恢复生态学研究历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恢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历史性回顾和综合性述评,并对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过去和现状,阐述了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学说的基本原理,剖析了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与国际研究的差距,提出了海洋底栖生物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结合村落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把乡村生态学的研究体系划分为村落生态系统研究、村落生物环境研究和村落系统生态研究三个部分,并对乡村生态学在现阶段的研究趋向做了深入探讨,把乡村生态学研究分为八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础生态学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基础生态学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个体生理生态学研究内容由代谢,营养,发育,抗性等生理生态研究向生物量,光合生理生太,生物能量学研究转变,研究范围向群体和器官,细胞水平两个方面发展,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种群动态规律研究,目前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可控系统加以处理研究种群,群薄生态学以群落结构,功能,动态和重点,重视开展定位观测,定量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生态系统生态利用系统科学和计算科学的方法和思路,将继续提出许多创新的概念,并与经济学结合发展,它将成为21世纪生态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过去和现状。阐述了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学说的基本原理,剖析了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与国际研究的差距,提出了海洋底栖生物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典型荒漠地区沙生类短命植物粗柄独尾草对干旱荒漠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是早春季节荒漠区沙面固定、植被恢复的主要物种。为了认识粗柄独尾草群落更新的特征和能力,及进一步揭示其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模拟风速试验与样地调查法探究了其种子散布方式、种子库分布格局等种群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粗柄独尾草种子散布采取高种子数、近母株密集分布的r对策,种子库主要呈现为种群内聚集分布,种子产量和不同时期种子库密度均随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粗柄独尾草种子雨持续时间短、强度大、单株产生完好种子在200~400之间,种子千粒重平均为8.895g;种子库输出途径主要有死亡后腐烂、发芽、动物当场取食和搬运,其中动物搬运和风力作用是影响种子库动态分布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种子雨的季节动态及土壤种子库特征,以阐明其种群更新和演替规律。【方法】以江苏溧阳大石山3种林分密度(1 050、720和525株/hm2,代号依次为C1、C2、C3)青钱柳人工林为对象,对其种子雨季节动态及种子性状进行观测和分析;在江西九岭山5个青钱柳天然群落设样方调查,并对样方内的土壤种子库分枯枝落叶层(Ⅰ层)和土壤层(Ⅱ层)进行种子筛选和分析。【结果】根据青钱柳种子雨密度,将落种时期分为3个阶段:落种前期(8月20日—9月20日)、落种中期(9月21日—12月10日)和落种后期(12月11日—12月30日);种子雨出现2个高峰(9月10日和12月20日),落种前期和落种后期其单位面积落种量分别占全年的42.4%和43.5%;不同落种阶段的种子雨密度和具生活力的种子数差异显著,但其他种子性状差异不显著。林分密度显著影响青钱柳饱满种子数和种子千粒质量,但未影响其他种子性状。青钱柳天然群落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均呈现为Ⅰ层(37.4粒/m2)>Ⅱ层(17.9粒/m2  相似文献   

12.
2002~2003年研究了模拟林窗光照条件对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雨林土壤种子库幼苗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和溪南亚热带雨林土壤种子库萌发的乔灌木及木质藤本幼苗的种类有43种,其优势成分香楠(Randia canthioides)、三叉苦(Euodia lepta)、山油麻(Trema dielsiana)、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楤木(Aralia chinensis)等为先锋物种,杜茎山(Maesa japonica)为林下植物,榕属植物(Ficus)生态位较独特.在数量上,春季最高(1 391株/m2),秋季次之(1 116株/m2),夏季(940株/m2)和冬季(930株/m2)最低;在垂直分布上,土壤种子库0~2 cm与2~5 cm两个层次在种类组成上是一致的,对于同个物种一般上层数量明显高于下层;在出苗顺序上,各物种在不同季节的出苗顺序基本一致,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三叉苦、山黄麻、盐肤木(Rhus chinensis)、山乌桕(Sapium discolor)、楤木等植物一般在萌发实验开始的早期出苗,香楠、笔管榕(Ficus virens)、凸脉榕(Ficus nervosa)、山油麻、黄毛榕(Ficus fulva)、玉叶金花(Psychotriapubescens)、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等在中期和晚期出苗,杜茎山、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雅榕(Ficus concinna)、红栲(Castanopsis hystrix)等一般在萌发实验晚期出苗.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种子雨的基本特征,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20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种子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种子雨的密度、物种组成以及种子限制的强度.结果表明:(1)种子雨收集器共收集到种子136 38粒,隶属于28科66种,种子雨密度为146粒/m2;(2)样地内有56%的物种未收集到种子,因此种子雨与可繁殖个体物种组成的相似性较低且受不同传播方式影响,风力传播的相似性系数极值(Rmax)最大且距种子收集器距离(d)最远(风力传播:Rmax=0.226,d=20 m;重力传播:Rmax=0.077,d=9 m;鸟类传播:Rmax=0.094,d=13 m),证明通过风力传播的种子在远距离传播上更有优势;(3)样地内存在一定程度的种子限制,有43个物种的种子只在很少的(10)收集器中出现.对于较为优势的物种而言(IV≥1),传播方式可能是影响种子限制的主要因素.另外,群落中通过风力传播的物种种子限制很可能仅仅是由于可繁殖个体的缺少造成的,而通过重力和鸟类传播的物种存在很高的种子限制可能是因为种子的低产量以及种子扩散能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与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都存活种子的总和.土壤种子库时期是植物种群生活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可称为潜种群阶段.概述了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着重对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探讨了影响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作用的各方面因素,包括土壤种子库的自身特性、生境条件和不同干扰因子,以期为区域植被自然恢复与局部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包括种子雨来源的调查、种子的采集、土壤取样、种子萌发和幼苗鉴别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栲树种子库及更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栲树种子进入种子库时,其总量在大小年间差异不大,但其组成却有很在差异。大年时有效种子数为72.15-74.32粒/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15种槭树属树种翅果性状,探究果实性状和风传播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为深入研究槭树属植物果实的风传播机制和种群扩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5种槭树属树种翅果为材料,在分析种子长度、种子宽度、果翅长度、果翅宽度、种子长宽比和种子长/果翅长特征等参数的基础上,模拟果实的传播特征(沉降速度和水平传播距离),比较15种果实性状和风传播特性间的相关性。【结果】①15种槭树属树种翅果开张角度对沉降速度和水平传播距离的影响最大,种子宽度影响较弱;②15种槭树属树种翅果沉降速度为69.14~224.06 cm/s,扇叶槭最慢,梣叶槭最快;扇叶槭果实的水平传播距离最远,梣叶槭最近;③15种槭树属植物果实沉降速度与种子长度、果翅长度、果翅宽度、种子长宽比和种子长/果翅长正相关,与果实两翅开张角度和种子宽度负相关;水平传播距离与果实两翅开张角度、种子长、果翅长、果翅宽、种子长宽比和种子长/果翅长均呈负相关,而与种子宽度正相关,果实水平传播距离与其沉降速度呈负相关,果实沉降速度和水平传播距离受多种性状影响;④对15种槭树翅果的8个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2.911%, 基于8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可知,当欧氏距离为10时,15种槭树可分为4类。【结论】果实形态特征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5种槭树果实形态特征对沉降速度的影响依次为:两翅张开角度>种子长/果翅长>种子长度>果翅长度>种子长宽比>果翅宽度>种子宽度。果实的水平传播距离受多种因子的综合制约。千粒质量、两翅张开角度、种子长/果翅长可作为槭树分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濒危植物小花木兰种子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小花木兰的种子,发现它的种皮木质化程度较高,种子在自然状态下难于萌发;用四唑染色法检测了保存方法不同的小花木兰(Magnolia sieboldii)种子的生活力,冷湿适宜能使它保持较长时间的活力;对不同处理方法的种子萌发率进行比较分析,沙藏冷湿处理翌年春播萌发率良好;调查了自然条件下的种子库动态后显示:种子在自然状态下散布后损失大;加上种子质量差,自身的结构让它萌发困难,造成了自然条件下小花木兰林下幼苗极其稀少,天然更新不足,使它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9.
南方红豆杉(Taxus walichiana var.mairei)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种子库的研究鲜见报道.在福建南平大坪村和福州旗山南方红豆杉分布相对集中的2个地方设置样地开展南方红豆杉土壤种子库研究.结果表明,红豆杉土壤种子库水平方向主要集中在树冠周围,占80%左右,树冠外0 m~5 m处也有少量分布.枯枝落叶层的种子数明显多于其他两层,占到71%以上,土壤中完整的有生活力的种子仅占整个土壤中种子的30%.腐烂种子和破碎的空粒种子,是种子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