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导报》2011年第13期封面图片中,展示了汶川余震、智利余震发生时的日月位置。  相似文献   

2.
 自从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人们开始了对核反应堆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空等领域。从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至今,核能发电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发展起来,并逐渐在能源领域占据重要位置。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再次引起了公众对核能安全的关注,并对核能安全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为新堆与研究堆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梁前进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心体蛋白CrpF46。该蛋白基因表达异常时细胞呈现中心体“恶性”复制、纺锤体组装不规则、染色体分离不均等等现象。他们采用划痕愈合实验检测CrpF46基因过表达后人类宫颈癌细胞HeLa的迁移能力变化,发现这样情况下细胞微管延伸取向呈现明显的不确定性。而对照组细胞呈梭状,骨架纤维向“空白”处延伸。可见对照细胞倾向于向划痕方向伸出微管“触手”,而基因过表达细胞对划痕的愈合能力及其迁移运动能力低于对照组,并且无明显的“触手”生成,无明确的运动方向(似乎“迷失”了方向)。同时,对照细胞中心体多处于“触手”延伸一侧,而基因过表达细胞中心体的定向失去确定性。深入研究表明,这种无明确趋向性的迁移运动及骨架紊乱涉及系统的信号通路,关联着肌动蛋白丝、微管等骨架分子的调控途径。CrpF46在细胞迁移运动中功能的阐明,有助于深入理解细胞运动的调控机制和肿瘤发生、转移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地球上不同纬度和不同高度的重力加速度是有起伏的,其平均值是g0=9.80m/s2。微重力环境的严格定义是g=10-6g0处的空间环境。获得微重力环境的实验装置和航天器:落管、落塔、气球、抛物线飞机和探空火箭等,可得到数秒到数十分量级的微重力环境;使用人造卫星、飞船和特殊的太空飞行器,可获得数天到数十天的微重力环境;使用空间站可实现数年到十几年的微重力环境。2011年9月29日,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实验平台,它是一座试验性空间站。2011年11月3日,成功实现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这表明中国已具备实现微重力环境的所有手段。本期封面图片上部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过程模拟图。  相似文献   

5.
 隔层也称遮挡层或阻渗层,是指油田开发过程中对流体运动具有阻止或搁挡作用的不渗透岩层,是非均质多油层油田正确划分开发层系、进行各种分层措施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夹层是指在储层内部所分布的、与储层主体物性差异较大的、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对流体流动产生明显影响的相对非渗透或低渗透层,其不能完全阻止或控制流体的运动,但对流体渗流速度及渗流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然通风节能技术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实现建筑空间通风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建筑开口。目前对建筑开口研究都是从单一方面考虑,并不全面。Hassan通过CFD方法以及风洞实验对单一房间分析不同开口位置对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然通风效果与两开口距离有关,开口距离远的通风效果优于开口距离近的通风效果。Favarolo通过CFD方法以及实验方法对单一房间分析不同建筑开口构造对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认为单侧开口通风效果取决于开口的垂直位置以及开口宽度。Dascalaki通过示踪气体方法研究单侧开口风压作用下通过开口处的有效通风量,发现通过开口处的有效通风量与开口处垂直方向风速以及风向有关。殷维通过耦合风压与热压的单侧大开口通风经验公式提出“自然通风等价节约用电度数”,利用中国4个典型气候区,对单侧大开口自然通风利用率与节能效果进行了评估,发现在单侧通风条件下,中国南方城市节能效果比较大。张雯通过DOE-2对杭州地区居住建筑外窗在不同建筑朝向下,对建筑全年能耗值进行模拟计算,发现南北朝向建筑比东西朝向建筑全年能耗小。  相似文献   

7.
 自金元时期以来,中药“十八反”一直作为配伍禁忌的主要组成部分,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而沿用至今,以至于影响到“十八反”反药组合的临床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8.
 跨界含水层是其组成部分位于不同国家的含水层或含水层系统。研究跨界含水层,妥善管理并公平合理地利用跨界含水层,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国家主权及国家之间的睦邻关系、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战争的需求推动了美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步伐,2010年美国成功试飞了X51,飞行速度达到了6.5马赫数。“在飓风中点燃并维持一根火柴燃烧”,《基督教箴言报》这样形容超燃冲压发动机中点火和稳定燃烧的难度。可见,超声速点火和燃烧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世界上多个国家对其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研究。对于超声速燃烧,流体驻留时间短成为困扰学者的一大难题,如101kPa下温度为1000—1500K时,乙烯/空气的点火延迟为30ms—20?滋s,而马赫数为2—3的流体在长1m的燃烧室驻留时间仅为1ms,流体留驻在燃烧室的时间与化学反应时间处于同一量级,很难达到充分燃烧。  相似文献   

10.
 渗流力学是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运动规律的学科,源于19世纪50年代法国的水力学,兴于20世纪30年代,盛于20世纪中叶,迄今在油气田开发、地下水利用、冶金、化工、生物工程、水利、交通、环境保护等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并蓬勃发展.在油气田开发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植物与生存环境关系的科学——植物生态学已持续了近百年.近年来,植物的繁殖器官——种子和果实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兴趣开始从研究植物本身的生态学转移到研究种子和果实的生态学,迄今种子生态学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分析报告,就技术开采潜力而言,地热能是仅次于太阳能的第二大清洁能源,在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它的开发利用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在世界上掀起一轮新高潮,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迎来了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人们开始了对核反应堆的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亚湾实验组发现“中微子第三次振荡”的欢呼,以及去年9月“超光速中微子”引发的轰动,使中微子一跃而成“科学明星”。其实,在粒子世界中,号称宇宙间“隐身人”的中微子一直有着显赫的地位,它的每一步进展都是极具价值的科学突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它不凡的历史记录吧。  相似文献   

15.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在系统内培育出沉降性能良好、产甲烷活性高的颗粒污泥是其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用于启动UASB的接种污泥,一般采用厌氧活性污泥,而好氧活性污泥因其资源广泛易得在实际工程中也被广泛采用.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对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机制的研究均是以厌氧消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而关于以好氧活性污泥为种泥的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机制少有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农民。民以食为天,为解决吃饭问题,科学家们不知在培育粮食优良品种上花费了多少心血。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半个世纪奋斗,2011年9月中国杂交水稻在湖南隆回县超级稻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标志着中国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记录。官方曾这样评价袁隆平: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袁隆平是一介农夫,他也是一位科学家,他的杂交水稻已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7.
 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重要的辅助系统,与瓦斯事故防治、火灾防治、热害处理、粉尘治理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到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高效的生产装备的引进和应用,要求研究和开发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矿山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和应用系统。“数字矿山”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矿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作为“数字矿山”的一个重要方面,矿井通风管理信息化平台是分析、管理矿井通风系统的有力工具。因此其亦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自2006年156m蓄水初期运行后,历经2008—2009年连续2年175m试验性蓄水,于2010年首次实现了175m蓄水目标。自此在145m汛限水位和175m最高蓄水位之间形成了高差30m、面积349km2、岸线长度5578km、夏季出露冬季淹没的反季节消落带。消落带形成初期,受长期高压淹水与出露高温干旱交替变化影响,其陆地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系统,尤其是生物群落与土壤特性等发生巨大变化,消落带将面临生物多样性减少、泥沙内源污染、强烈土壤侵蚀、地质灾害多发、库岸景观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试验观测站针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植被退化、次级支流的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问题,开展了长期跟踪观测试验,对消落带土壤侵蚀与泥沙淤积、土壤特性演变过程、适宜植物筛选、植被重建技术模式、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9.
 车辆产品带来了交通便利性,改变了社会的产业结构甚至生活方式。随着车辆技术发展和产品演进,设计师除了赋予汽车基本的代步功能外,更关注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评价车辆产品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体舒适性。人体舒适性被消费者视为判断和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20.
 干热风常发生于小麦开花及灌浆期,是影响华北平原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危害严重的年份可使小麦减产10%—20%左右。干热风的区划和预测预警等相关研究早已开展,基于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对灾害进行区划,是开发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模型的重要前提;而准确及时的干热风监测预警信息,可以为抵御灾害赢得宝贵时间,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如何进一步做好干热风的分区区划和预测?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