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本文根据北部湾红河等入海径流的最新资料,使用FVCOM数值模式计算风场显著不同的1988年和1989年夏季径流扩散特征;使用冬季平均风场计算包括径流在内的冬季北部湾环流。得出如下结论:(1)1988年8月,强的西南风除了在北部湾西岸产生较强的北向沿岸流外,东部涠洲岛附近形成气旋式环流;相应地在北部湾中偏北部有一个弱的反气旋涡,中部出现较大的气旋式环流;(2)1989年8月的西南风非常弱,表层的红河冲淡水主要沿北部湾西岸向南流,来自琼州海峡的余流,在北部湾北部形成范围较大的气旋式环流,与此同时,海湾南部也出现一个较强的气旋式环流;(3)冬季,在冬季偏北风驱动下,北部湾基本是气旋式环流,只有西北部水域出现一个反气旋式环流。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入海流域径流的演变特征,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入海流域径流的影响,本文基于气象数据和径流数据,采用彭曼公式、滑动t检验、Hurst指数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广西北部湾入海流域径流深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趋势,并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广西北部湾入海流域径流深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入海流域径流深空间分布格局分异较大,北仑河流域和防城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较大,分别为2 115.58 mm和2 105.56 mm;径流深较小的是钦江流域和南流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别为719.33 mm和744.50 mm。仅钦江流域径流深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其余流域均为下降趋势。广西北部湾入海流域各流域径流深的突变年份呈现一致性,均在1992年和2003年附近。在演变周期上,钦江流域、南流江流域、大风江流域、防城江流域、北仑河流域的历年年均径流深演化过程中存在2-6 a、7-15 a和16-24 a 3种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丰、枯交替变化比较明显;茅岭江流域径流深的周期震荡变化稍有不同,存在7-24 a和25 a以上两种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T2时... 相似文献
3.
将河口海岸三维斜压水流数值模式应用于长江口海域,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后枯季大通流量在6000~40000 m3/s的18组分级流量情况下的盐水入侵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上游径流对盐水入侵有明显的制约作用,随着上游径流量增加,盐水入侵的范围改变显著;利用大通流量和河口代表点半月最大盐度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半月最大盐度与大通流量呈现良好的指数关系,相关系数高于0.99。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国内外风暴潮的研究现状、进展进行了回顾;对广西沿海风暴潮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评述。台风暴潮是广西沿海地区的最大海洋灾害,减少这种灾害损失是我们坚持不懈的目标。台风暴潮在广西有着显著的区域性特点:非周期性水位总是先减后增,增减水在港湾的强化与大气重力波密切相关。深入研究这些特殊性的规律,是减少风暴潮损失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6.
7.
8.
20世纪60年代初中越合作开展的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分析北部湾潮汐和潮流运动,标志着北部湾物理海洋学研究工作的开始。此后的一些调查,例如1964—1971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利用投放大量漂流瓶来研究北部湾表层海流的试验、1980—1986年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1988—1995年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等,令人们对北部湾环流结构有了进一步认识。最近20年,不少学者通过调查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北部湾季节性环流结构后得到与以往研究调查相反的观点。本文回顾近年来北部湾海洋环流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利用调查资料、数值计算等不同研究手段获得的对北部湾环流分布的整体认识,以及在环流结构方面存在的不同观点,进而介绍北部湾环流尤其是北部环流机制的一些新进展。以前的研究多认为北部湾环流主要受风场控制,夏季为反气旋式环流,冬季则为气旋式环流,然而近年研究发现北部湾夏季也为气旋式环流;也有人认为北部湾北部被气旋式环流控制,但南部环流呈反气旋式;在形成机制上,北部湾环流受地形、风、外海水、海水密度分布及河流冲淡水注入等影响呈现复杂的态势;风对北部湾北部环流形成有影响但不起主导作用;琼州海峡东部水进入北部湾对广西沿海气旋式环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北部湾海洋环流与海域物质输运扩散密切相关,依托更精细化的数值计算手段,结合动力场探究近海海洋环境污染净化及生态平衡问题,是今后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对径流的长期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地表状况的改变,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对径流的产生过程有很大的影响.选取浙江临安市南笤溪以上流域为例,利用L-THIA城市水模型对流域35年的日雨量记录进行模拟分析,确定城镇化地区降雨径流的关系,探讨了城市化对径流的长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模拟预测了城市规模扩大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雨量情况下,下垫面条件的变化是导致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将会有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11.
海洋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广西北部湾人民经历过几千年和海洋的相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部湾海洋文化。随着广西北部湾不断的开发建设,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北部湾海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缺乏专业的人才、海洋文化的品牌特色不突出、影响力较低、海洋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亟待加强等问题。为了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加快品牌项目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大海洋文化产业开发力度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环北部湾经济区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无结构网格的MIKE 3D模型,建立了北部湾三维潮流水质数学模型,计算北部湾近岸海域24个主要排污口COD、无机氮和石油类的环境容量,并通过对比区域规划排污量,得出各排污区环境容量的可利用水平。计算结果表明,环北部湾近岸海域主要排污区COD、无机氮和石油类等的总海洋环境容量分别为221267.1、23 058和5 297.2 t/a,洋浦、茂名博贺等排污区由于海域开阔,水动力扩建条件好,海洋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对比各水平年的区域规划排污量,纳污海域以无机氮超载最为严重。其中,规划近期(2015年)25%排污区出现容量超载,规划远期(2020年)33%排污区出现超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北部湾环流的季节变化和琼州海峡水体输送的传统观念,根据近20多年的海流、底质、浮游生物的实地调查资料,对众多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和评述。认为:从平均态来说,琼州海峡水体输送全年都是从东向西,冬季多于夏季;冬季北部湾环流是气旋式,夏季,北部湾北部环流是气旋式,南部是反气旋式,其中分界线大致在19°30′N处。北部湾存在多处上升流区域,不计越南沿岸,仅靠近我国大陆,就有广西沿海铁山港和北海的上升流区;海南省西部,从八所—莺歌海的上升流区;海南省南部上升流区。虽然,北部湾环流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潮汐余流的研究:未能在充分考虑水体边界、实际风场、真实地形、潮汐余流、密度流等诸多要素情况下,计算出北部湾真实环流。 相似文献
14.
北部湾条尾鲱鲤渔业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商业性捕捞取样,对北部湾条尾鲱鲤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条尾鲱鲤优势体长90~130mm,占65%;优势体重为20~40g,占56.4%;雌性个体平均体长大于雄性,性比为1.36:1,雌性个体数量不平衡;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分别为:L∞=141.75mm,K=0.67,t0=-0.49;体重的生长拐点为1.27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83、1.535和0.295,当前开发率为0.161。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北部湾最佳搜救合作机制,采用SWOT、比较和系统分析方法,对合作层次进行分级,划分搜救合作区域和信息共享区,对海上险情进行分级.采用"轮值主席"的制度进行操作,指定不同阶段的缔约方,指定社会搜救资源,获得双方政府的授权.建议北部湾各方签订谅解备忘录并以此作为基本性法律框架,以提高北部湾最佳搜救合作机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北部湾近岸海域环境卫生风险及成因,提出针对性防范对策措施,采用2016年北部湾近岸海域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共3个水期的监测数据,分析粪大肠菌群污染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将其与同期pH值、盐度、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粪大肠菌群具有典型的陆源污染特征,受其污染较大的海湾为防城港西湾、钦州湾和廉州湾,受污染海域给人体健康和贝类生食养殖带来一定的风险。粪大肠菌群以入海河流携带为主,沿岸的城市、港口码头也是主要的粪大肠菌群来源,海水养殖区较丰富的营养盐也为局部海区粪大肠菌群营造了较好的生长条件,导致河口、城市港口近岸及养殖区粪大肠菌群数量较高,卫生风险较大。根据不同区域粪大肠菌群的污染特点,应采取多样的防治对策。入海流域应加强流域畜禽养殖废水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沿海城市应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污水厂灭菌消毒设施,加强对集中养殖海区海产品粪大肠菌群的监测,防范环境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李海凤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1):44-47
整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广西北部湾企业所具有的独特地理环境决定了应该既有广西北部湾的悠久的文化特点,又有东盟国家的多样的文化特色,对广西北部湾企业进行文化整合,事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北部湾经济的发展和东盟经济圈的壮大,鉴于此,进一步对建立广西北部湾企业文化的整合途径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