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飞  陈达 《科技信息》2011,(8):I0035-I0036
翻译和隐喻从表面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认知的层面上有很多共同之处。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翻译与隐喻在构建过程中的相似性,提出隐喻可视为语内翻译,以及隐喻翻译的关键是要找到共同空间的观点,并据此阐释英语隐喻翻译的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昂 《科技信息》2011,(12):I0170-I0170,I017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人类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映射过程。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翻译研究带来诸多启示,尤其是诗歌隐喻翻译。诗歌隐喻翻译对译者来说是重点之一,因为诗歌中无处不存在着隐喻。本文以Lakoff的概念隐喻为基础,通过对"旅夜书怀"两个译文的对比分析,试图探讨原著与两个译本反应的心理映射是否一致,为隐喻翻译的策略和评价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从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两者的基本理论入手,从功能观、工作机制和认知理据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剖析,发现两者由于出发点不同,因而对隐喻的阐释各有不同。然而,两者在隐喻运作机制上的差异恰恰是对各自隐喻研究的互补。两种理论的结合,可以对隐喻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潘玥 《科技信息》2009,(31):I0184-I0184,I0094
对于中诗英译问题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主要从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的角度出发,从语法隐喻角度探讨尚为少见。本文旨在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以王维《相思》一诗的两种译本为例进行概念语法隐喻分析,以探索语法隐喻理论对中诗英译的指导作用,希望能为诗歌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喜福会》的中文译本,尝试将译者主体性这个概念抽象分解到"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对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并作用于译本这个问题获得具体的认知,通过个案研究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译本的选择,对作品的阐释,直到语言层面上艺术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翻译理论家斯坦蚋的阐释翻译理论,从文学阐释学视角提出翻译过程的四步模式,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并借助这四个翻译过程他认为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再到语言层面上艺术的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应慧 《科技信息》2006,(4):126-127
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最早是由Halliday在<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从社会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一书中提及的.<功能语法导论>(An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Hallidy,1985)为语法隐喻创建了理论框架,对语言中的语法隐喻现象进行了归类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立场出发构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体系.本文试用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来解释翻译中的一些现象,并重点探讨英译汉中概念隐喻的应用.在翻译过程中,不难发现源语语法隐喻在目标语中的实现形式是不同的,本文将分析解释英译汉过程中,英语中的概念隐喻中的隐喻式翻译成汉语时不同的处理方式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日渐凸显。现代阐释学对当代翻译理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实践会对源文本和译文本带来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给予更合理的诠释,《浮生六记》林译本便是明证。该译本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信赖会积极主动地对文本做出‘选择;同时,为了实现对源语更准确、全面的释义,译者会自觉地采用侵入、吸收和补偿的方式来阐释源文本。  相似文献   

9.
从能指和所指的角度看隐喻的符号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实现英汉语之间隐喻的翻译,特选取符号学的符号概念来研究不同来源的隐喻的翻译.具体从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来分析不同层面,包括字词、句子和语篇隐喻的翻译,提出了几种从符号的角度进行隐喻翻译的具体翻译方法.研究发现,从符号的角度能更准确更恰当地实现英汉语隐喻的翻译,希望能给符号学与语言翻译实践进一步的结合带来一点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线形,隐喻性语言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过程。从隐喻的认知特点来看,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汉语隐喻的翻译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同时,汉语隐喻的翻译要注重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邓玉荣 《科技信息》2012,(2):47-47,49
本文以概念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着重探讨了概念语法隐喻在翻译中的运用,具体分析了概念语法隐喻中的三种类型及其翻译,指出概念语法隐喻是翻译的有效手段之一,为翻译研究带来一些思索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两个学派对概念隐喻的微观研究以及它们的源头语法及认知隐喻进行功能和机制上的对比认为,虽然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理论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基本思想,二者在运作机制上的差异恰恰是对各自隐喻研究的互补。  相似文献   

13.
孔辰  赵玉闪 《科技信息》2011,(23):I0268-I0268
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的认知特征在隐喻和隐喻翻译的研究中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隐喻的认知阐释和多种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并得出广告隐喻的几点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陈小荣 《科技信息》2010,(36):I0139-I0140
Fillmore提出的框架理论对隐喻翻译极具指导意义。框架理论在隐喻翻译中有两种情形:相同框架下的隐喻翻译和不同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无论是在哪种框架下隐喻翻译都注重喻体的重要地位,以喻体为本。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是人类共有的认知思维方式;习俗隐喻是概念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们认识和理解新隐喻的基础。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中身体名词"hear"t和"心"的隐喻性词义和词组进行分析,我们揭示了英汉语言中隐喻意义建构和运行机制的异同,认为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heart"和"心"的隐喻意义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具有相似的认知生成过程,从而证实了英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思维具有共通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有了质的跨越。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而不仅仅是一种修饰语,更不是可有可无的。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CMT)对概念隐喻的阐释为我们开辟了新的视野,但正如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一样,它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Fauconnier和Turner的整合理论(BT)与其相比,对新隐喻有着更为合理的阐释。而两种理论的结合必将进一步完善隐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当前解释隐喻工作机制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结合韩愈《晚春》诗中的意境,对隐喻的认知运作机制进行阐释,能够更深刻地认识隐喻语言即时在线意义建构过程,也证明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诗歌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角度,对My Life had stooda Loaded Gun中的隐喻进行了分析,从而证实诗歌中的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此外.概念隐喻理论适合解释诗歌中认同、规范的隐喻概念化模式,而概念合成理论则在阐释诗歌中实时婚喻的构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提出了从认知角度认识诗歌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单丽雯 《中国西部科技》2009,8(17):93-93,92
诗性隐喻是指通过个体思维的努力将不相像的事物结合到一起,其核心即发现本体和喻体之间原来没有被人发现的客观联系。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词语给读者的联想意义有差别的问题,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用概念转换法来解决诗性隐喻的翻译。将本体和喻体的联想意义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来,保证联想意义在译文中等值的语境效果,以期说明功能翻译理论指导诗性隐喻翻译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阐释不一定非经过翻译,但翻译一定要经过阐释,因为翻译是译者理解原作基础上对原作的再表达。翻译过程是译者主体性最为彰显的方面,由于"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翻译者对先给予他的语词所进行的解释过程"[1],作为以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中心的阐释学理论将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