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程千机先生新著《被开拓的诗世界》对杜诗的评论有新的独到之处。它着重探索了杜甫怎样在艺术上达到“无意为文”的老成境界,以及杜诗怎样对现实的愤怒控诉转变成深沉内心的独白。认为杜诗在集前人大成时做了扬弃,开了自己的新境。时七律的创作有很大的创新,使之跳出了宫廷和个人生活圈子,成为反映政活生活的一种手段,在形式和风格上也大有发展,特别是晚年的近体诗其题材扩大到与古体诗同样广阔的深度,还敢于写一些不尽合律的拗句,用俗字入诗.在七律中出现一气盘旋、清空如话的新境界,对宋代诗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的经历使他的诗凸现出境界的宏阔与现实的惨淡,而其诗中的地理名词更是以独特的文化内涵为杜诗增添了别样的魅力,这在杜甫的七言律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同的地理名词在杜甫七律中的存在形式、类型特征、结构效果都有不同,这些差异正凸现了杜甫在地理名词运用上独特的审美眼光,对于探究杜诗的艺术性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杜诗对宋诗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宋人在诗学观念上推崇杜诗,他们继承杜甫"诗史"精神,写出了关心国事民生的诗歌;宋代诗人在诗歌风格上学习杜诗,也注重学习杜诗的诗歌技巧;宋人模拟杜诗,使用杜诗典故,集杜为诗并集杜入乐;宋人在诗歌创作中经常模拟杜诗题目,有时又以杜诗为韵。  相似文献   

4.
关于杜诗《石壕吏》中“石壕”的地点历来有“陕县说”、“宜禄说”、“宜保说”三种不同说法,文章通过对杜甫行踪、诗中内证、史书外证三个方面详加考据,认为“陕县说”比较确切,依据考据结果,杜诗三吏的顺序应重新排列。  相似文献   

5.
“曲尽人情”赞杜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有许多能够揭示出普通人心理,并达到“曲尽人情”效果的诗句。这些诗句在题材上主要有四类:揭示有关世态人情方面的社会心理;表达战乱时期苦难百姓的心理;抒发游子情怀及离情别绪;感叹时光流逝、人事渐衰。在艺术手法上则具有口语化倾向和以议论入诗的特点。而杜诗能够达到“曲尽人情”效果的原因,在于诗人所经历的战乱、漂泊生活及其真挚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6.
在此,我想着重阐述的是杜甫近十首论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首《李期八分小篆歌》.因为杜诗中提出了“书贵瘦硬方通神”这一著名的命题.我想援以比较的苏武诗是《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因为东坡居士针对杜诗提出了“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的沦点。但无沦杜诗还是苏诗.千百年来不断得到广泛的注意.其原因决非因为两诗捉出了两种不同的书法审美观这么简单,因此·假若我们的研究仅停滞于就诗论诗、就诗论书这两点上.恐难深窥杜、苏这两位唐宋诗坛巨擘之堂奥、本文试就以上某些问题作一阐论。在…  相似文献   

7.
杜甫诗歌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七律最为出色,影响深远。七律也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最擅长的诗体。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与风格和杜甫相似,艺术表现手法也继承杜诗的精髓,同时亦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8.
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韩偓诗歌被称为"唐末诗史",两者在艺术上均取得了突出成就。诗歌体裁方面:杜甫众体兼工,韩偓独擅七律;风格方面:杜诗沉郁而顿挫,韩诗沉郁而自然;语言方面:杜诗凝炼,韩诗平易。二人"诗史"艺术不同,源于二人对诗歌的态度不同,亦与二人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后期七律诗具有“精工绝伦”、“满纸涕泪”的特点,柳宗元七律主题上以岭南风物寓贬谪情怀,形式上颇得“正体”之妙,甚少“变体”,尤其结语不凡;再与永州诗歌比,情感抒发沉痛过之而出语蕴藉,刻画精微而意象壮密。“满纸涕泪”多指贬谪凄伤、表达节制而致情绪凝重。柳宗元贬谪后期七律反胜,盖因七律法度与彼时心态相吻合之故,穷而后工,形成了融悲愤于异景之中、化深情于浅语之外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0.
"子美集开诗世界"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Cheng“子美集开诗世界”关注点仍是杜诗集大成的特点,身为白体诗人的王禹Cheng在杜甫诗并未受到普遍重视的条件下,既没有有意识地超越白体进而向杜甫诗学习,也不可能留意于杜诗是否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1.
在宋人崇杜的风气下,范成大的诗歌受到杜诗的影响。范成大诗中大量使用杜诗典故,并学习了杜诗的句法。他的诗歌继承了杜甫关注现实、关心民瘼的传统,其《四时田园杂兴》等诗歌较多反映了民生疾苦,其使金纪行诗也有诗史意味。但从总体上说,范成大的诗歌温和秀丽,不仅不似杜诗,不学江西诗派,反而有较为明显的宗唐倾向,这说明南宋前期江西诗派的影响在逐步减小。范成大诗歌中有宗唐倾向,亦有宋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1938年冬至1939年元旦,顾随有呈周作人七绝五首、七律一首,系近年新发现之佚诗.七绝和周氏所示“游僧诗”,七律乃有感而作,均抒写教书生涯及忧国情怀.六首佚诗可视为周、顾二人亲近交往的最后记录.  相似文献   

13.
朝鲜高丽时期,随着汉文学的进一步普及,杜诗在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两大方面都成为了高丽文人学诗写诗的重要典范,高丽文人学杜诗不仅学其精湛的诗艺法度,而且还注重考究其审美把握和营造意象的门径,从而,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和注疏杜诗的工作应运而生,在这种氛围中,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影响了整整一代高丽人。  相似文献   

14.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有许多能够揭示出普通人心理,并达到"曲尽人情"效果的诗句。这 些诗句在题材上主要有四类:揭示有关世态人情方面的社会心理;表达战乱时期苦难百姓的心理;抒发 游子情怀及离情别绪;感叹时光流逝、人事渐衰。在艺术手法上则具有口语化倾向和以议论入诗的特点。 而杜诗能够达到"曲尽人情"效果的原因,在于诗人所经历的战乱、漂泊生活及其真挚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15.
文天祥的《集杜诗》200首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被公认为文山代表作;而文天祥的另一组集杜诗《胡笳曲》十八拍也堪称诗苑奇葩,却较少有人谈及。本文拟对《胡笳曲》作具体探讨,以抛砖引玉,共同填补文天祥诗歌研究中的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16.
左汉林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64-1367
黄庭坚对杜甫和杜诗非常推崇,既注重其思想意义,更推崇其艺术技巧。黄庭坚在自己的诗歌中大量使用杜诗的典故,作诗喜以杜诗为韵,更重视对杜诗句法的学习。但是,黄庭坚学杜颇有未至之憾,他的诗好用僻典,在句法和形式上故意求奇求怪,并有以文为诗的倾向。他的诗歌题材狭窄,眼界不宽,也缺乏情韵,特别是对民生疾苦不大关心。这都是黄庭坚诗歌的学杜未至之处,也是其诗歌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是古代文学课中的重点单元。杜甫给我们留下的诗不算少(据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本统计共一千四百三十九篇,加上诸家拾遗总共一千四百五十篇以上),我们要了解、研究这位大作家的成就,除了多读他的现实性很强的诗篇这一必不可少的步骤之外,多多注意杜甫自己谈的作诗经验和对诗歌看法的诗,也是重要的一步(因为这些诗直接帮助我们了解杜诗的成绩和特点、他的作诗主张以及他在何种程度上自觉地贯彻这些主张等)。这种诗叫做论诗诗,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刘永福是近代抗法名将,中法战争结束后被迫回国定居在广西钦州“三宣堂”。本文介绍了少为人知的刻在堂内主座墙壁上的一首无题七律,该诗反映了刘永福晚年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文天祥学杜是把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思想和崇高人格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学,这就使得他的学杜高出于同时代的诗人。文天祥不仅是一个名垂万古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他认真学习杜诗的“诗史”传统,感事忧时,“以诗记所遭”;以议论“言志”,直抒胸臆,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因而形成自己诗歌悲壮苍凉的风格.他的律诗成就尤高。  相似文献   

20.
方拱乾是清初流人之一。他主张诗歌要写真性情,寄托要静而专,但诗歌亦要发挥其娱乐的作用。同时认为“诗当用人,勿为人用”,诗歌要有个性。方拱乾论诗推崇杜甫,对杜诗甚为喜爱。在此诗学观的指导下,方拱乾的诗歌为清初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