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后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市民意识登上历史舞台,以李贽“童心说”为发端,使文学创作重男女真情和生活趣味,在几位著名思想家的论述中,虽有分野,而画家的创作情趣则普遍趋同。商品经济改革了宗法制和伦理观,也促使文学创作树立起自我意识,画家也焕发出反模拟、反复古的创作激情,追求“自家面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玄远之美、绵密之美、简约之美、骈偶之美论述了王弼、何晏的玄学与正始文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谈到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时,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哲学是文学创作的思想基础,哲学对具体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对文学思潮、风格流派、创作倾向、创作方法诸方面的影响。至于文学与哲学能否相结合,二者的结合有怎样的意义,则较少论及。笔者从中外文学史、哲学史的事实出发,认为二者的结合是有可能的,并且二者的结合会给文学的发展以推动作用。有意识地从哲学中吸收营养,与哲学相结合,不失为文学进一步发展,增强生命力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绘画在不断的相互碰撞、融合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东西方哲学文化对绘画认识上的差异,使艺术家辨析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时有些迷惘。如何使艺术家以自身文化的优势心态来迎接现代绘画艺术的变化,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5.
池莉以“究竟什么是爱情”置换了“五四”以来“如何获取并发展爱情”的主题,从粉碎浪漫爱情神话和强调婚爱中的生活法则入手,建立起自己的婚爱本质观,并表现出对现代情爱特质的由衷欢呼。  相似文献   

6.
印第安人作为北美最早的居民,创造了辉煌的印第安文学传统。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奇的《爱之药》探讨了回归印第安文化传统、追寻族裔文化身份的主题,这也是贯穿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作品的主题。《爱之药》分析了深受主流社会影响的当代印第安人困顿混乱的生活状态,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印第安种族指出生存的必由之路,即维护族裔文化,回归部落传统,正视社会现实,融入多元文化。从印第安文学的复兴及其发展现状来看,美国印第安文学必将成为多元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自不同的哲学本体论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学本质论.他们的哲学本体论是客体性的,其文学本质论因而也是客体性的.西方哲学和文论的这种客体性起点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学创作论和批评论都从属于各自的文学本质论,并最终从属于各自的哲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各具特点和独立性,这是由于它们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技巧,但是它们之间却明显地存在着某种联系。就像我们谈一首交响曲的“建筑”,也反过来称建筑为“冻结的音乐”;我们说某种写作具有“雕塑”的性质,也往往把一件雕塑作品形容成“石头写成的诗”。在音乐和其它艺术作品之间,这种比喻不断地被人们采用着。除了谈到一首乐曲的“建筑”外,我们还用“音画”一词;当作曲家致力于表现人物、心境、情绪时,我们说他倾向了“大学”。毫无疑问,音乐可以和下面这三种艺术进行比较:在它的结构方面和建筑比较;在它的表…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晚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对于哲学的研究表现出强烈的伦理学色彩,通过对个体生死问题的关注来探讨个人内在生活。伊壁鸠鲁依照古希腊哲学的传统,从他的物理学——原子论出发论证了死亡与人类生活无关,所以人应该快乐地生活,而后一点又是通过宽容和生活的自足达到的。这种对生死问题的研究导致人类对个体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是伊壁鸠鲁以前的哲学家所不曾做到的。  相似文献   

10.
李芍 《科技信息》2008,9(5):149-151
沈从文坚持认为文学应当贴近血肉人生,在他看来,文学既应该记录社会现象,又应该记录作家自己心与梦的历史,此外还应该实现爱、美、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萨特的存在主义看似具有鲜明的上世纪符号,但其精华深入人性髓质,对任何一个时代来说都具有将其理解并诠释的必要性。文章基于哲学、文学、政治三个学科领域,试图系统解读萨特:哲学方面,以萨特的若干基础命题为依托,并联系现实生活中隐性的哲学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文学方面,结合萨特身世及其主观性格的养成,列举并分析其文学作品的价值及其作品产出的必然性;政治方面,把握关键事件的时间节点,试图展现萨特的特殊政治角色。最后基于保罗·约翰逊的观点,对萨特的评价保持中立,并倡导知识分子应当进行必要的自律自省。  相似文献   

12.
亘古至今,绘画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产物,它是人们的主观思想、理性认识和审美观念在实践的客观反映。多年来,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一个民族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绘画观念既是社会和民族的人生观、人性观、社会观、历史观、伦理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也是其哲学观的具体反映。本文从中国画创作观念入手,对中国画所赋予的哲学内涵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进行风景写生时,要有情有意,做到情景交融,力求把风景最优美动人的神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可能凭空出现,它必定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发芽并成长成型的,水墨山水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于唐代,也是如此。文章认为水墨山水之所以出现于唐代,是因为此时的水墨山水完成了“道”与“器”的统一。在文化空前开放的大环境中,儒、道、释三家文化交融并促使了水墨山水物以所载之“道”的成熟;墨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性,使其成为阐述此“道”最合适的形而下之“器”;而山水技法的进一步完善,则为形而上之“道”的阐述创造了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安德森《林中之死》女主人公格雷姆斯夫人的人物形象,探究了其无爱的悲剧生活的若干根源,进而提出女人要想获得自己的权利和幸福,就不应埋没自我,而要敢于反抗、敢于争取、敢于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本课题是适应我校“厚基础、宽口径”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所进行的课程内容和教法改革研究。文学、绘画、音乐三者表现形态不同。而其审美内涵却有相通之处。将三者糅合在一起,形成一门三位一体的综合课,面向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深刻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应用价值,特别是将音乐、绘画纳入文学的视野,将启发学生学会选取较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思维方式,对文学、音乐、绘画三者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掌握学习技能的途径,使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绘画才艺技能的同时,在总体上提高思维能力、审美品住和胸襟境界,做到一专多能。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四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改革、完善和提升这门课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诗和画作为两种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否同源,实乃还需进一步商榷。近年来有人说"诗画同源"已成定论,但笔者通过多方考辨,认为"同源"之说并不科学,它的要害在于片面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系统分析的观点对从地域文化中提炼出的素材进行处理,对于运用油画表现地域文化深层内涵、独特精神风貌并形成本土油画语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地域文化,全面搜集创作素材;再对地域文化进行层次分析,筛选典型素材;最后要优化提炼出的素材,彰显地域特征,提取地域色彩与造型特征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9.
试析莲花文学意象的起源与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花首先因为其实用性而为先民关注,又由于其独特的外形而成为图腾与生殖崇拜的对象。莲花文学意象的发生则是从《诗经》与《楚辞》开始的。佛教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中莲花意象的象征意蕴,成为莲花文学意象的又一源头。中外文化的共同作用促使莲花文学意象不断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写意画以笔墨为主,用笔写形在于传神,气韵生动依赖于笔墨,放弃笔墨就失去了中国写意画的灵魂。由此 从十个方面对中国写意画创作中如何运用笔墨进行阐述,旨在提高绘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