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知识生产关系是随着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及所有权的重点由财产所有权转向知识所有权而逯步生成的。它一经形成便有着相对于物质生产关系的独立性,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并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知识生产关系,是正确把握时代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群体对一个命题可能的知道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n人组成的群体对一个“外部世界”的命题p有2“个可能的“知道”状态,但当我们要分析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知道”或“相互不知道”p的关系时,我们发现,该群体有无限多个可能的认知状态。公共知识为群体中对某个真的事实知道及相互知道的关系。公共知识的递归定义为:一个命题是公共知识,当且仅当每个成员知道该命题,并且“每个成员知道该命题”是公共知识。群体对命题p的公共知识存在级剐之分。一旦一个群体有低级的公共知识,那么它必定有高级的公共知识;并且如果一个群体有一个公共知识,它必定有无穷多个公共知识。群体的可能的公共知识状态也是无限多的。“D是公共知识”是第0级的公共知识,它只是无限多的公共知识状态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企业知识的发展与转移依赖于企业特定的情境,本文从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环境,技术和运营等五方面来构建知识的情境维度,分析情境与企业知识转移的互动关系,提出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模型和相应的二种情境模式,并进行相关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A-U模型的三个阶段的划分为基础,以知识论和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理论方法,分析了企业R&D过程中隐形知识、显形知识的分布、构成、转化及自适应、自组织倾向,认为在企业R&D过程中知识类型经历了一个可编码化和显形性逐步上升和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数字博物馆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其主要来源是分布于全国各地博物馆的数字化内容。对这种大量的信息分类、组织,并依据观众的兴趣、爱好、及需求信息,建立观众与知识的数学模型,按照这个数学模型,进行知识的推送,就能让观众进入数字博物馆,就像是进入了自己的博物馆之家。数字博物馆的知识推送模型包括用户信息层、信息抓取层、信息整理层、知识整合层(知识本体层)、知识推送层,再经过动态页面生成,最终提供给观众一个整体的、完美的、符合观众要求的知识界面。这种将分布于各博物馆的知识内容,整合后推送至用户的思想,改变了过去网站千人一面的老面孔,给每个用户一种全新的、独享服务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社区是网民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知识共享能够给虚拟社区带来商业价值。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过程及影响因素,构建了知识共享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7.
从术语学的角度看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术语是知识的交流媒介,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鉴于术语学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本文从术语学的角度来谈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问题。文章先从定义知识和知识管理概念入手,然后用例子分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最后阐述了术语管理是知识管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以期人们能够从知识工程建设的角度来重视术语知识网络资源的建设,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意会知识的研究是现在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探讨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的关系,把握意会知识的本质属性,并试图建构科学认识的过程模式和结构模式,从而完成对意会知识的认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术语学在知识产生、知识获取、知识代表和知识传递过程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欧洲的术语学家从人们对信息流的研究和对知识秩序的重视上得到启发,设计了普通术语学的概念动力学模型,揭示出术语学和知识技术相互依赖、彼此依存的内在联系,并由此得出术语学和知识技术一体化的模型。文章着重对这一理论发展过程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国术语学理论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内隐知识的编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匡辉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21-23,96
知识的编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内隐知识和编码知识只是知识在不同编码程度时的表述,其中内隐知识高度依赖行为主体,而编码知识具有可共享性,能够脱离其生产者而存在和传播。内隐知识是伴随性的,它依赖于背景知识和知识生产者的洞察力、直觉、思维模式、信仰、经验等因素。内隐知识主要有四种编码方式:数字化、程序化、定义分类和隐性传播。  相似文献   

11.
我国知识贫困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知识创新的特点的新世纪,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收入贫困,人类贫困以知识贫困三种贫困表现中,知识贫困成为最大的贫困和贫困的根源,做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追逐知识发展这一”移动目标”的过程中,知识贫困愈显严重,本文对我国知识贫困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论知识创新信息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把知识创新看作是创新信息的运动过程,从创新信息的概念及其时代特征的分析入手,对创新信息的运动机制、运动方式及运动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劳丹与知识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丹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实质上是批判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他在对已有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社会学思想,劳丹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和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批判,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划分以及对科学知识社会内容确定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医理念的穴位融合的三维可视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络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经络的物质基础尚无定论 ;传统的计算机可视人模型反映了丰富的解剖学上的细节 ,但未能包括对神经、毛细血管和中医腧穴的描述。本文以中医理念为指导 ,以VHP数据及VOXEL MAN三维体视化模型为基础 ,建立了一个对于腧穴定位及针刺方向描述的模型 ,包括利用三维可视化方法建立的空间模型 ,以及组织成为层次型文本知识体系的解释模型 ,以反映详细的解剖学相关知识 ,最终实现基于中医理念的显示腧穴三维形态的可视人模型电子解剖图谱  相似文献   

15.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按照知识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在分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关系的基础上,从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视角,研究了隐性知识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创新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OCED对知识的分类,试图将know-what与know-what与know-why类知识归入基础研究领域,将know-how类知识主要归入科技应用领域,know-who类知识归入知识产权领域,从而对知识创新的概念与特征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提高社会控制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过程中知识积累效应的混沌经济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这一重点观点,结合混沌经济学的动态经济系统变量的倍周期交叉变换的思想,建立了知识积累效应变量x;变换的混沌经济模型,分析并发现了xt变量倍周期变换的数值规律,确立了xt- μ(μ是xt的控制参数)的对应关系,分析并发现了μ与其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指出政府科技调控参数(w)和知识增长率(α+β)是决定μ值的关键,同时也是确定xt值的周期性状的关键的初始条件。发现一个知识增长率可能会引发两个数值的经济增长率的出现,甚至产生无穷多个数值的经济增长率的结果(即混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论前提性知识的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图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前提性知识的内在结构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并结合科学史实对其功能进行总结。所谓前提性知识是由本体论,认知识论和社会学三个维度构成的一个起综合效应的独立科学要素前提性知识在科学认识活动中起着引导,调节,限定,辩护,驱动等重大作用。前提性知识真正体现了科学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知识的性质研究是当代知识论的核心论题之一。传统知识论主张一种弱心理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心理状态与非心理状态的合取,即知识的“混合论”。近年来,这一观点遭到威廉姆森和内格尔等人的挑战,他们援引心灵哲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支持一种强心理主义观点,认为知识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状态。通过对实证证据的梳理和知识的概念分析,本文认为强心理主义观点存在诸多限度,并借助二元认知系统理论将知识区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这为强心理主义和弱心理主义关于知识性质的争论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默会知识是组织与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但相关理论在过去20多年间并未取得太大的实质性进展,尤其是在概念的操作化层面进展甚微。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默会知识在组织与管理研究中兴起的背景;继而分别从四个方面归纳了默会知识的内涵属性和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困境;最后借鉴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建议采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方法来研究组织中的知识问题,并建议采用因果地图技术来诱发和捕获组织或组织中个体所拥有的高度情境依赖的、因果模糊的程序性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