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龙泉镁质闪石的拓扑交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薛纪越 《科学通报》1991,36(6):443-443
一、龙泉镁质闪石的产出地质环境及一般特征 本文研究的镁质闪石呈束状或纤维状集合体,分布在龙泉构造混杂岩带的橄榄岩块周围.晶体长度从数毫米至1厘米左右.偏光显微镜下斜消光,C∧Ng=10°—13°;并见橄榄石、  相似文献   

2.
白垩纪同褶皱重磁化组分揭示中扬子褶皱带构造旋转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辉  谈晓冬  韩玉林 《科学通报》2007,52(17):2049-2056
为研究中扬子褶皱带的变形过程, 对重庆万州地区中三叠世灰岩和中晚侏罗世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 系统热退磁表明, 侏罗纪样品受现代地磁场重磁化严重, 三叠纪样品分离出3个重磁化组分: 低温(0~200℃)、中温(200~360℃)和高温(400~460℃)组分. 低温组分分布于现代地磁场方向附近, 可能为黏滞剩磁. 逐步展平褶皱检验显示: 中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 33%±8%时获得, 相应古地磁方向为 Dec = 11.2°, Inc = 45.2° (α95 = 4.5°, N = 34), 对应古地磁极位置79.3°N, 219.5°E (dp = 3.6°, dm = 5.7°); 高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50%±27%时获得, 在95%置信范围内取褶皱展平至 70%, 相应古地磁方向为Dec = 24.2°, Inc = 49.0° (α95 = 3.6°, N = 23), 对应古地磁极位置为69.2°N, 195.5°E (dp = 3.1°, dm =4.8°). 与白垩纪参考古地磁方向或极位置比较, 上述重磁化组分揭示该地区在褶皱变形的中期经历了12.8°±3.5°的顺时针旋转, 而变形后期以来没有发生旋转. 结合前人数据, 认为中扬子褶皱带万州-香溪段部分弯曲是由弯山构造引起的; 湖北蒲圻地区在褶皱变形末期以来经历了27.5°±5.8°的顺时针旋转, 因此至少50%的构造旋转是由于弯山构造导致的. 中扬子褶皱带发生于侏罗纪末期和早白垩纪的褶皱造山事件也揭示了华南-华北地块碰撞可能一直持续到早白垩纪早期.  相似文献   

3.
地磁场的差动旋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自刚  徐文耀 《科学通报》2003,48(18):1995-1997
利用Briggs方法对地磁场西向漂移的纬度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 揭示了地磁场差动旋转的特点, 即地磁场并非以同一速度作刚性旋转. 研究结果表明, 全球地磁非偶极子磁位在20世纪以0.18°/a的平均速率向西漂移. 西向漂移速度由赤道附近向高纬逐渐减小, 极大西漂移速度出现在南纬15°附近, 100年平均西漂速度约为0.31°/a, 形成了一个快速西漂带(RDB); 从南纬15°开始, 漂移速度向南北递减, 在南纬56°和北纬50°附近达到最小, 形成南北两个慢速西漂带(S-SDB和N-SDB), 100年平均漂移速度分别为0.14°/a和0.12°/a. 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 地磁场的差动旋转的时间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从1900年到1940年, RDB的西漂占着统治地位, 其漂移速度远远大于其他纬度带, 这一时期是西向漂移纬度差异最为明显的时期; 从1940年开始, RDB的漂移速度相对减小, 而南北两个SDB的速度相对增强, 西向漂移的纬度差异缩小; 1960年以后, RDB的漂移速度再度相对增加, 西向漂移的纬度差异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4.
李炳仁 《科学通报》1978,23(5):282-282
依照文献[1],复Banach空间B中的闭线性算子T称为谱算子,指存在谱测度P(·)满足:1°对复平面上的任Borel子集E,P(E)是B中的有界投影算子,并依强算子拓扑,P(·)是可列可加的;2°存在常数M,使‖P(·)‖≤M;3°如E是复平面上有界的Borel子集,则  相似文献   

5.
马尼拉海沟增生楔中段的挤入构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对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增生楔及挤入构造的多波束构造地貌分析, 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对比研究, 建立了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增生楔3个构造带和海山挤入构造的断裂活动特征、空间展布规律和构造应力机制, 提出了沿马尼拉海沟板块斜向俯冲的应力方向为NW55°, 分析了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的形成与南海东部海盆扩张停止之间的关系. 通过模型分析和区域对比, 认为沿马尼拉海沟的海山挤入并没有导致增生楔的侵蚀, 俯冲带的斜向俯冲实际上是吕宋微陆块向北西西的一种仰冲机制, 其动力来源应导因于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西的位移运动.  相似文献   

6.
扭曲环带与扭曲数什么是扭曲环带?让我们从著名的墨比乌斯(M(o|¨)bius)带谈起,设有长方形纸带ABA′B′(图1a),将纸带的一端扭转180°与另一端粘合,即A与A′粘合,B与B′粘合,AB边与A′B′边粘合,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墨比乌斯带(图1b),根据纸带的扭转方向,可  相似文献   

7.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代的40Ar/39Ar年龄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正宏  徐仲元  杨振升 《科学通报》2003,48(20):2193-2197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石拐中生代沉积盆地南侧, 由一系列由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相互叠置构成的复杂逆冲推覆体系, 具有多期逆冲推覆变形演化历史. 为了确定构造变形时代, 对断层带内同构造黑云母和白云母分别进行了常规40Ar/39Ar和激光微区40Ar/39Ar测年研究, 获得了193.7±3.9 Ma和121.6±1.6 Ma两个等时线年龄, 表明了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两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 早期发生在印支期, 晚期发生在燕山期. 同位素测年结果与野外地质关系符合一致, 印支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是由南向北推覆, 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东西方向展布的大型逆冲断层和褶皱构造, 晚期燕山期逆冲推覆变形向北北西方向推覆, 叠加改造了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8.
腾冲火山区温泉气体组分和氦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王先彬 《科学通报》1993,38(9):814-814
1 研究区地质背景腾冲火山区(24°45′—25°36′N,98°20′—98°45′E)位于欧亚板块边界的东侧,怒江弧形断裂带上。由于印度板块向北强烈挤压、俯冲,形成局部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区内火山广布,在东西宽40km,南北长90km的范围内,腾冲火山区有第四纪火山70余座。腾冲火山活动始于中新世,上新世以后活动增强,晚更新世达到高潮。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时间为1609年,  相似文献   

9.
华南大陆S波三维速度结构与郯庐断裂带的南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滕吉文  王光杰  张中杰  胡家富 《科学通报》2000,45(23):2492-2498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Rayleigh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Rayleigh波频散. 运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4°×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演的基础上求得了该区S波的三维速度结构. 同时结合该区人工地震深部探测速度结构剖面综合研究了该区构造格局与断裂延深和延伸. 研究结果表明: 华南大陆Moho界面埋深为30~40 km, 并由西向东逐渐减薄, 在陆缘与浅海地域为25~28 km, 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上地幔低速层埋深为60~100 km, 变化幅度较大. 郯庐断裂跨过长江后在64~96分格(NS)和65~97分格(NS)之间地带向南延伸, 垂直错动幅度可达10 km, 可伸抵170 km左右的深处, 并在海南岛东侧附近潜入海域. 太行山-武陵山-苗岭-越北山区巨型重力梯度带南段深部Moho界面与软流层顶面均向南加深下倾, 并伸入海域. 它可能与郯庐断裂带汇合, 这条重力梯度带与郯庐断裂带均受到东西向潜伏构造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白龙江流域的古喀斯特地貌及形成时代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洪凯 《科学通报》1992,37(15):1405-1405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的白龙江流域,介于32°30′—34°30′N、102°—104°E之间。1989—1990年作者首次发现海拔2000m以上的山地存在有形态清晰可辨的古喀斯特地貌。本文旨就其类型及形成时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林金坤 《科学通报》1987,32(22):1685-1685
球面稳定同伦群π_*(S°)_P的第一周期性元素就是在Novikov谱序列中具有滤子1的元素。众所周知,它们和imJ的部分量群的生成元一一对应。但是,关于π_*(S°)_P的第二周期性元素,近年来只有一部分已经确定,如Oka在文献[1—4]中得出的β_(tp)~n_(tj)∈π_*(S°)_P,当P≥  相似文献   

12.
天山现今地壳快速缩短与南北地块的相对运动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王琪  丁国瑜  乔学军  王晓强  游新兆 《科学通报》2000,45(14):1543-1547
基于天山及塔里木地区1992~1999年间多次全球定位系统(GPS)大地测量,直接观测到跨天山西段(76°E)约 20mm/a的地壳快速缩短及天山东段(87°E)约4mm/a的汇聚变形,且跨天山带的南北向汇聚变形从西到东递减.天山南缘GPS点所代表的现今运动方向基木与天山褶皱带走向正交,塔里木盆地整体上对天山褶皱带形成正向挤压.塔里木盆地内部变形较小或基本不变形,整体上作为刚性块体,以95.7°E,40.3°N(甘肃省安西)为欧拉极,相对于稳定的西伯利亚地块作顺时针旋转,角速率为0.64°/Ma.哈萨克地台及准噶尔盆地间有明显相对运动,在亚洲构造运动格架上,准噶尔盆地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活动地块。  相似文献   

13.
鄂北蓝片岩的~(40)Ar/~(39)A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牛宝贵 《科学通报》1993,38(14):1309-1309
鄂北蓝片岩发育于湖北郧县—枣阳—应山—黄陂—广济—线,向西与东秦岭蓝片岩直接相连,向东越过郯庐断裂与嘉山—灌云—带蓝片岩相接,构成一条规模宏伟横贯中国中东部的蓝片岩带。对这条蓝片岩带,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但至今对它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意义都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些人认为这一高压变质岩系形成于印支期,或解释为碰撞造  相似文献   

14.
南极中山站极夜和极昼期间的辐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龙骅 《科学通报》1992,37(15):1388-1388
极夜和极昼是地球上南北极圈内出现的太阳终日不出和终日不落的特殊现象。我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8′W)无极夜和极昼;中山站(69°22′S,76°22′E)有58天极夜和55天极昼期。1990年2月至1991年1月,我国在南极中山站进行了辐射和热状况观测实验,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怀志萍 《科学通报》1988,33(12):959-959
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隶属薯蓣科薯蓣属根状茎组,分布在东径98°53′—112°50′,北纬23°42′—34°10′的范围内,为中国特有。盾叶薯蓣为现阶段工业生产薯蓣皂素的最好原料,根茎皂甙元含量最高达16.15%,居全属之冠。然而近年来过  相似文献   

16.
阿尔金构造带西段的榴辉岩呈透镜状产于以角闪岩相矿物组合为特征的片麻岩中.选择保存较好的榴辉岩分别进行Sm-Nd和U-Pb的同位素年代学测定,测得全岩-石榴石-绿辉石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500±10) Ma;4个颗粒的锆石U-Pb同位素测定获得的表面年龄很好地落在一致线上,并得出其权重平均值为(503.9±5.3) Ma.2种方法获得的基本一致的年龄数据反映了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从而表明了阿尔金构造带中加里东期与俯冲及陆-陆碰撞作用有关的山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东海沉积物的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丽蓉 《科学通报》1979,24(15):709-709
六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东海进行了海洋地质方面的研究,其中有些对矿物特征作了一般性的阐述。本文对东海230个表层样品的矿物组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范围为:东经121°—129°,北纬26°30′—32°00′。每个样品选用0.25—0.1毫米和0.1—0.05毫米  相似文献   

18.
陈烈庭 《科学通报》1983,28(16):990-990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长期预报组曾分析太平洋热带海温(5°N—10°S 80°W—180°E)对副高面积、强度及西伸脊点等指数长期变化的影响,发现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时滞相关。另外,一些研究表明,海气相互作用是有条件的,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其特点有显著差异。如此,赤道海温与副高的联系是否也有季节变化?如何变化?原因何在?本文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一些经验分析来摸索研究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赁常恭 《科学通报》1993,38(16):1502-1502
1 引言用气象卫星遥测台湾地震,即1991年3月7日根据气象卫星遥测到热红外异常增温,预报在我国台湾岛东侧及东南海域将发生5—6级地震,有效期到3月17日,结果于3月12日在台湾岛的台南市东23.0°N,120.3°E发生了6.0级地震。又如1992年4月16日根据气象卫星遥测到热红外异常增温。又预报4月17日—5月4日在我国台湾海峡将发生4级地震、台湾苏澳东侧海域及台湾岛东侧或琉球群岛将发生5—6级地震,若热红外征兆有进一步发展和变化,将进一步补充预报。结果于4月20日在台湾花莲东南海中(23.8°N,121.7°E)发生了6.8级地震。这两次地震预报基本成功。  相似文献   

20.
张小曳 《科学通报》1991,36(19):1487-1487
一、采样及实验 利用单孔巴托耳型分级撞击式采样器(美国国际质子激发X荧光(PIXE)公司)采集了1990年4月三次尘暴期间及尘暴后气溶胶样品。第一次是4月6日在西安(34.3°N 108.9°E)(尘暴Ⅰ);第二次是4月10日在宁夏沙坡头(37.5°N 104.9°E),北京(39.9°N 116.4°E)和11日在西安(尘暴Ⅱ);第三次是4月25日在北京(尘暴Ⅲ)。据陕西省气象局提供的极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