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最新中学教科书物理学》为第一本中国人自主翻译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物理学新教科书》为中国人自主翻译日本教科书的代表作品,两书分别中国人自译西方与日本物理教科书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发现,《最新中学教科书物理学》内容较《物理学新教科书》丰富,且更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而《物理学新教科书》的物理学公式表达方式更加符合国际趋势、其物理学术语使用更符合物理知识内涵、体现了更为完整的、发展的科学观。日译最终取代西译成为晚清中国物理教科书市场的主流,不仅受当时国内教育形式的影响,也与日译物理教科书的特色和优势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习苏联的历史背景下,龚育之怎样积极地投入俄文翻译工作,并通过他的两篇评论科学译作的文章,概要论述了龚育之的"端正译风"、"信而顺"的科学翻译思想以及"学会剜烂苹果"的翻译批评态度①,最后就当前科学翻译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龚育之先生的观点提出了可借鉴之策。  相似文献   

3.
严复以“计学”对译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economics,该译词凸显了20世纪中国“经济学”概念转型的一次尝试,然而东洋“泊来品”——“经济”(之所以置“泊来品”于引号之内,皆因“经济”一词中国自古有之)后来却逐渐占据中国近代经济话语的主导地位(至少从economics的对译术语角度而言如此)。作为承载与交流知识与信息的表达系统,语言在知识本体与对象客体间架起了解释和理解的渠道,而本体(ontology)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内部知识体系的架构。人文社会术语因其特殊属性对当今计算机形式化语言下的知识本体构建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开辟了本体视角下术语翻译的新维度。文章借西方术语 economics于近代中国的本体转型在多元译词上的反映来凸显近代术语翻译中的术语概念演变,本土语言资源选择与词汇化过程,翻译的术语化过程以及术语传播与效应,以期对中国近代术语翻译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4.
傅兰雅的《译书事略》立足于动态语言观与可译性的辩证关系,详述了江南制造总局的译书之法,厘定了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是晚清科技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徐光启译《几何原本》早于傅氏撰写《译书事略》近280年,但是徐氏对“平面图形”相关概念的处理以及对中国传统数学词汇的扬弃与傅氏对科技术语翻译的要求却是高度一致,是对傅氏翻译思想的跨时空注脚。翻译主体自身条件的差异和时代背景的不同又使得两人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稍有偏侧,若将徐、傅二人置于对方之境遇,恐怕前者亦会对我国的科技翻译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后者亦会对《几何原本》中的数学术语采取同样的处理方式,可谓两者易时易地亦然。  相似文献   

5.
术语翻译系钱锺书先生译论译艺之一部分,学界此前对其研究寥寥。本文对钱锺书与术语翻译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译文特点,翻译策略,译路历程,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术语》2014,16(2):25-2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学术思想自由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术著作被译介到中国,术语汉译如何规范化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译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译者的任务》中intention的研究,发现该术语的翻译存在一词多译或同名异译的现象。基于此,文章试图从深层次挖掘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希望对intention的翻译做正本清源式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翻译》(季刊)1988年创刊,16开6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办刊宗旨:探索科技翻译理论与技巧,介绍科技翻译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报道国内外译事活动。本刊曾获国际译联(FIT)翻译期刊奖(1993),列入外语类和语言类核心期刊,收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  相似文献   

8.
西藏白皮书的编写与发布在外宣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其中西藏专名翻译规范性的重要性也较为突出。本文使用语料库的技术,对西藏白皮书内的专名翻译进行了分析。在专名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一名同译、一名多译、增译与省译并存、音译与意译并存等多种翻译现象与翻译方法。有鉴于此,文内提出应规范转写方案,审定西藏专名,统一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描述性术语在所有香氛术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描述性香氛术语的语义翻译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文章通过对比单一语境下的同义术语和双语语境下的对等术语,总结了法汉描述性香氛术语的翻译中存在的三类语义对应情况,论证了在翻译过程中术语语义存在“不可译性”的事实,并从文化语言学语言观的角度、客体概念化的角度和术语标准化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语义差异存在的原因。了解术语语义的不可译之处以及不可译的原因,能够帮助译者有针对性地解决语义翻译的难题,从而保障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我国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文章讨论以下8个问题:①应当区分概念性术语与非概念性术语;②应当坚持对概念性术语的“专词专译”;③正确处理术语翻译中的“一词多译”问题;④正确处理“同义词翻译”;⑤正确地表达“词组型术语”的构成;⑥保护音译术语的文化意义;⑦在术语翻译中应当精于炼宇;⑧建立有助于提高我国术语准确性的术语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晚清时期严复翻译一些英文词语的经历,指出他创造的译名未流传下来的原因在于:当时报纸、杂志、教科书及词典中充斥着大量从日语转译过来的词语。然后结合翻译实践,分析了一些译名在当今社会能流行的原因。并提出,术语规范化有赖于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2.
国际贸易往来和文化、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术语连同它标记的新事物、新概念传播开来,术语语际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引起了人们对术语翻译理论中对策方法的探讨。因此必然要厘定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这两对翻译术语,分析研究现有术语翻译方法,从而构建术语翻译的方法论体系,促进各种术语翻译方法、手段与技巧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中进行考察,强调译文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标准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术语翻译要讲科技,似乎是科技领域的“天经地义”。但在特定语境中,科技术语暗含隐喻意义时,则宜译隐喻的喻体,而非译相应隐喻的本体。尝试从英汉科技术语互译的角度,探讨科技术语翻译使用隐喻的现象,打破传统科技术语翻译固定思维的藩篱,反衬其在原语文化交流中的特色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严复翻译思想的研究,往往囿于“信达雅”之说。文章通过对严复译著及相关史实的梳理,结合其译名实践,从翻译动机、翻译态度、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等方面考察了严复的译名观,认为严复为整顿译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译名亦彰显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受复杂的语言民族主义心理和社会政治因素的双重掣肘,其译名观又呈现出局限性。严复译名观反映了晚清民初时期术语在译介过程中的独特文化现象,亦彰显了晚清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所形成的不同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论语》里“君子”“小人”的含义,探讨其英译策略的选择,提出采用音译加注解的方法,不仅利于规范和统一,也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接受,能最大限度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术语翻译在全球贸易、科技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还存在不准确、不规范和不一致等现象,例如在线词典、机器翻译引擎、在线百科等提供的新冠肺炎和新冠病毒的译法。梳理了科技术语翻译标准和多模态大数据语境理论框架。基于科技术语与翻译方面权威的规范文献的国际国内标准和术语翻译标准的相关研究等可归纳为准确、简明、一致、规范的术语翻译标准;多模态大数据语境则指术语可通过文本、图片、网页等多模态语境传播,整个网络具有多模态语境互文性。文章以新冠肺炎和新冠病毒术语翻译标准化为例,基于网络、数据库检索、图文等互文性语境,以及现有相关研究,分析在科普和学术论文场合的翻译惯例,根据术语翻译标准,更全面归纳了标准化汉英翻译,包括优选术语、全称、曾称和简称等,示范了英语科技论文中全称和简称的写作方式等,可为在线词典、机器翻译中术语优化和科技名词规范等术语翻译标准化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legitimacy一词多义,应根据术语单义化的原则分别翻译,而放弃“百分之百对应”“涵盖其所有意义”的称名预期。作为政治学核心术语,legitimacy有“合法性”“正当性”等多种译名。但应避免使用“合法性”之译,以免与legality混淆;应慎重使用“正当性”之译,以免与justness混淆。legitimacy本义为主权或政权为人民肯定、认可、接受,故可用“肯认性”或“认受性”,并根据语境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9.
谈对外交流中的中文术语译介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语稳妥地翻译成外文术语,应意译为主,少量音译(用汉语拼音音译)。当前应重视培养既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又熟谙外语和外国文化,还掌握术语学知识的术语翻译和规范人才。  相似文献   

20.
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语稳妥地翻译成外文术语,应意译为主,少量音译(用汉语拼音音译)。当前应重视培养既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又熟谙外语和外国文化,还掌握术语学知识的术语翻译和规范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