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卢潇  刘荫凉 《科技信息》2013,(11):206-206,259
公元1世纪时,隶属于东汉王朝的交趾地区爆发了二征起义。马援奉命平定了这次起义,并对交趾地区进行了一些改革,加速了越南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影响深远。为纪念名将马援,自东汉以来,中越两国建有多座马援信仰的崇祠。伏波将军马援庙作为历史文化遗迹将成为我们研究中越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马援在东汉初年归附刘秀以后,协助刘秀征隗嚣,治陇西、平征侧等史实,结合马援亲自组织指挥的具体战例,分析马援的战略战术,实质上是深得孙子兵法思想而演绎成自己风格的军事艺术。马援不愧为古代名将之花。  相似文献   

3.
马援《武溪深行》是东汉初年一首重要的诗歌,历代诗歌选都有收录,但关于诗中地名"武溪"存在"武溪""五溪"两种说法。经考证认为用"五溪"更加符合文义,诗歌题目应为《五溪深行》。"五溪"在东汉荆州沅陵郡壶头山附近。  相似文献   

4.
清代广西伏波庙的地理分布及其相关传说,表明了民间社会对东汉马援征交趾史实的一种集体记忆。伏波庙集中分布在桂东北、桂东南及桂西南地区,大体上与马援南征路线相吻合,形成了一个以马援为主神的祭祀圈,折射出汉文化自北向南传播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马援政治才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铁靖 《河池师专学报》2003,23(1):72-75,87
本文运用充足的史实,客观地论述了东汉名将马援在镇抚西北诸羌和交趾骆越的过程中,表现其突出的政治才能以及他为东汉政权的巩固和统一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及其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马援在广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辑录广西各地有关马援的人文资料说明,马援南征曾对广西民间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这种历史影响是正面而积极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援在广西推行郡县制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推动作用。千百年来,马援深受广西各族人民的崇敬和祭祀,是广西各族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和平统一的民意表现。  相似文献   

7.
论马援精神     
马援将军对于子侄们来说,是一个美其道,慎其行的严父良师。马援的“择君”思想是对国家的高度负责任的政治态度。它不仅为历代志士仁人所效仿,就是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马援一生中表现出的“老当益壮,马革裹尸”和公忠为国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西北汉简中记载的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初期河西地区物价波动剧烈,商品价格经常背离其价值。由此可见,河西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脆弱性的特征,并非像中原内地那样在西汉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市场价格和全国性的统一市场。  相似文献   

9.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美国的悲剧》中的人物罗伯达进行伦理的解构分析,观察西奥多·德莱赛笔下伦理与非伦理的对抗所导致的罗伯达的伦理悲剧,从而揭露了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道德和伦理意识的沦丧。  相似文献   

11.
贾谊《吊屈原文》首用骚体"吊屈",其创作模式影响了两汉作家的文学创作。他从自身政治遭遇出发,在精神上与屈原达到高度共鸣,发愤抒情,首吊屈原,在新的大一统历史背景下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历时性的文学阐释。他所开创的"吊屈"之先河,成为后世作家"吊屈"创作主题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2.
建武十六年(40年),交肚雒将女子徵侧等起兵反叛,汉光武帝派遣马援平叛。依据对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可确定马援得到南征命令的地点在皖城。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五德说是从天道角度证明政权正僭的主要理论工具。战国末年的学者邹衍是此种理论学说的始作俑者,他以五行相胜为框架,创建了五德终始说,构造了一个从土德黄帝开始、至火德周朝结束的帝德谱。秦始皇接受邹衍学说,把本朝的属德确定为水,使邹衍版帝德谱完成了一轮循环。西汉高祖以汉为水德,并获得了张苍的论证。武帝太初改制,以汉为土德,使在文帝时代就已经酝酿的德制改革成为了事实。西汉末年,五德终始说为新五德终始说所取代。后者的创立者刘向以五行相生为框架,从木德包羲(伏羲)开始,推演出汉为火德。但其帝德谱未能证明作为"尧后"的汉与尧同德,这一缺陷后来为其子刘歆所弥补。刘歆通过所谓的《世经》,以在木德与火德之间安插"闰统"和让"少昊金天氏"继黄帝的办法,实现了尧汉同为火德。但其动机不是想维护刘汉的统治,而是想为新莽篡汉张本。在两汉之交,谶纬家们还通过"感生"安排,在五行相生的框架下创制了第三个帝德谱。这个帝德谱以"玄圣"孔子,取代了"闰水"秦朝。  相似文献   

14.
杨雄在否定自己赋作的同时,对西汉大赋进行了梳理与评价,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的观点和文质并重的主张,对东汉赋的发展和曹丕、刘勰的赋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使赋与诗的结合有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范丹,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廉吏典范,桓帝时为"莱芜长",因母丧未到任,一生清高耿介、清贫自守,有民谣"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称之。《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本传对其事迹有比较详细的记述,从他的耻迎督邮、绝交王奂和穷居自若的表现,展示了一个古代廉吏的德行和操守,对今世也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1):103-107
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全蜀艺文志》,是目前该书存世最早的刻本。该书卷三十八著录唐人元友谅籍贯属汶川一说,与同时期其他材料多有抵牾。经考辨,基本可以认定元友谅为汶川人之说不能成立。其次,通过爬梳元友谅及其相关人物生平事迹,似可推断元友谅是中唐诗人元结从子,籍贯为河南汝州,"汶川"应为"汝州"之误。  相似文献   

17.
会泽早在西汉就设置堂琅县,成为云南省最早设立的郡县之一。元明时期,府治中心先后在会泽乌龙募和水城,由彝族土官负责治理。清初会泽改土归流,在今县城中心位置选址并兴建长方形石城,伴随着铜矿业的勃兴,会泽古城融合多元文化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20世纪50年代,会泽古城城墙被拆除。新世纪以来,以历史文化名城和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会泽古城迅速发展,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8.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的汉译佛经是一种空前的创作,内容和形式都有特色,对汉末佛教的迅速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分析安世高的身世、佛经理论和汉译,可以发现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及其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阿鲁威是元代蒙古族散曲家的优秀代表,其散曲存世虽仅19首,却体现出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有"鹤唳青霄"之誉。其中,[蟾宫曲]前九首是以屈原《九歌》拼成的散曲,别开生面,在元代散曲中绝无仅有;其他怀古、羁旅、怀友题材的散曲,豪放稳健,悲婉蕴藉,均属上乘之作。阿鲁威以学问和才华闻名当时,流传后世,被尊称为"学士东泉鲁公"、"元室文献之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