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曲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元曲的美是多方面的,这既与它在音韵声律上的追求有关,也与它在意境营构方面的努力有关。在意境营构方面的努力,最突出的是列锦修辞手法的运用。列锦不是元曲的发明,《诗经》中便有滥觞,唐宋诗词中更不乏新的列锦结构模式的创造。兼有诗词二体优长的元曲,在列锦结构模式的运用与创新方面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元曲重视列锦修辞文本的建构,重视列锦结构模式的创新,并非为形式而形式,而是别有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3.
4.
列锦作为汉语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有运用。之后,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等文体中都有出现,并且在结构形式上有了很大发展变化。纵观汉语列锦辞格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若干小类:(一)不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单句式、双句式、多句式;(二)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带“之”式、带“和”式、带“与”式、带“的”式、带“的”兼“和”式、带“的”兼“与”式、带“的”兼衬字式。前一大类主要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后一大类主要出现于近现代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5.
6.
7.
8.
“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格,早在汉代便已出现。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它的结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初唐时代,列锦辞格在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很多,许多新的结构形式都产生了,对后来词、曲中列锦辞格模式的确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建刚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6,(4)
“列锦”是一种独具魅力的修辞手法,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在诗词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列锦”的定义以及它跟其他辞格的区别;二是分别从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举例分析了“列锦”在中国文学中的运用;三是从文学描写和语言艺术的层面探讨了“列锦”的艺术功用和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巧玲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20(3):20-22
唐代小说中大都贯穿着某种政治、伦理、宗教、哲学等方面思想,但是唐代趣味性小说作品中并没有明确的思想含义和明确的情感趋向。文章拟对唐代小说中部分趣味性小说的文本分析,来揭示这趣味性小说的趣味性所在,以及产生的社会背景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沈从文、孙犁小说创作的女性化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丽玲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20(1):66-71
沈从、孙犁都是现代学史上独特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女性化倾向。通过对他们女性形象创作本的解读,既可了解学创作中作家对待导性形象塑造的态度,以及导致其“女性化倾向”现象的更为深隐的创作心理,又可充分认识他们的思想、审美选择与创作个性的独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唐代文学作品对服装的描写为依据,探讨了唐代女子服饰的审美特征,具体从唐代服饰的开放性、对多种文化包容性以及服饰的色彩、装饰、刺绣、印染、款式等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晚唐时代是一个政局混乱的时期,但随着文学的发展,晚唐的“列锦”辞格仍有发展,与初唐、盛唐、中唐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由《全唐诗》中的晚唐诗歌予以全面考察,列锦辞格在晚唐的运用已是相当普遍,对晚唐诗歌在意境营构、韵律美的创造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晚唐诗歌中的列锦辞格运用虽然普遍,但也有一些类似列锦而实非列锦的辞例,这是需要予以厘清的。 相似文献
14.
15.
李灿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4):97-100
林语堂教育理想具有明显的审美倾向,集中体现在其对“空气教育法”、“自为读书法”、“文化的享受”的倡导。这对当今教育界存在的弊端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反拨。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音乐文化的最高峰,唐人小说对此有较多的记载和描绘。以唐代传奇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从音乐风尚、梦中受曲和勤政楼意象等三个方面对唐代音乐活动进行考论探析,可以发现唐代音乐文化具有全民性、高端性和融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美术的发展大致可以说到了唐代,才真正摆脱了实用功利性的束缚,才真正完成了审美性的革命,成为纯粹审美的对象。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工艺美术,都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一是宗教画出现了一代宗师吴道子;二是世俗人物画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金碧山水画突现异彩;四是水墨山水画异军突起。唐代以后中国美术基本上没有脱离唐代美术的规范,继续沿着唐代审美性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诗化小说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诗化小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而产生,不断发展成熟,贯穿整个20世纪。它代表了抒情小说的实绩,与写实类小说互补互促,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诗化小说除了保持小说最基本的规范之外,还具有一般小说所没有的诗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叙事内容的诗化;二是结构的非情节化;三是语言的诗化。 相似文献
19.
余华早期的作品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讴歌人性之美。20世纪80年代,余华毅然改变这种创作风格,着力渲染血腥、死亡、暴力、杀戮,用审丑的方式揭示人性恶,展示人与现实的紧张关系。90年代以后,余华的创作理念又回到审美之中。这种由审美到审丑、再由审丑回归审美的创作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形态,揭示了人性恶的渊源,体现了余华创作心态的日趋平和、创作理念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20.
孙丽玲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5):64-68
孙犁是解放区学中最擅长描写女性的艺术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同期作家塑造的女性相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以青年女性为主;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具有艺术形式的诗意美。这种特殊的女性形象的选择与塑造,与作的家庭出身、个性气质、情感经历和审美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