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4,(4):31-33
贡禹的谏疏文体现了西汉政论文章说理恺切、渊懿醇雅的风格,以及忠君爱国、体察民瘼的儒者情怀。其援引阴阳灾异思想以警诫人君,也是西汉儒学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汉代选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察举征辟制。关于该制度的产生,历来认为是由于当时将各种灾异看作是上天对人间帝王的谴告,一旦上天降下灾异,皇帝就要下诏罪己,并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以匡正过失。其实察举征辟制产生的最本质原因并不在此,而在于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在于董仲舒援法、阴阳等家思想入儒后改造而成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其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论西汉思想学术对当时选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选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察举征辟制。关于该制度的产生。历来认为是由于当时将各种灾异看作是上天对人间帝王的谴告,一旦上天降下灾异,皇帝就要下诏罪已,并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以匡正过失,其实察举征辟制产生的最本质原因并不在此,而在于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在于董仲舒援法、阴阳等家思想入儒后改造而成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其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阴阳二气论,试对我国古代避雷思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方仙道炽热弥漫。董伸舒吸纳秦汉方仙道炙热背后所弥漫的祥瑞灾异说,将其与阴阳五行结合。借助祥瑞灾异论,董仲舒一方面为其大一统的“忠君”理论张目,一方面又力图贯彻儒家的“王道”主张。  相似文献   

7.
以西方近代科学构造理论的公理化方法作为参照,研究明代农书《农说》中记载的农学阴阳论.结果表明,农学阴阳论运用了准公理化方法,即农学阴阳论中作物生成原理与天时、土性二论是定律与推论的关系,后者由前者逻辑地推出.  相似文献   

8.
从侗族古歌中寻找侗医药思想脉络,架构了侗医药的世界观与生命观、辩证与治疗方法及用药方法,认为侗医药尊崇中医元气论与阴阳思想,而在阴阳辩证上多考虑盈亏、寒热、滑塞三对矛盾,更关注六类疾病,发展六性六味的侗药,可构建六角形的侗医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汉书·五行志》记述自春秋至西汉末年自然灾异现象和汉代儒生与方士对灾异的阐释。因该志所记内容充斥大量五行灾异思想,使该志自著述以来受到历代诸多学者评判,但因《汉书·五行志》是班固对当时社会意识的记述,历代学者也认为该志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历代关于《汉书·五行志》研究的一些问题,并对有关研究论著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10.
西汉司马谈之《论六家要旨》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 ,是对先秦诸子思想和学术争论的总结性的批判文字 ,该文创造性地分诸子为六家 ,并题名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并给予六家以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其论有若案断 ,虽百世不易也。同时 ,该文也是针对当时儒术独尊之政治思想路线而发的对抗性很强的一篇政论文字  相似文献   

11.
天命论是汉代儒家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汉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一视角下,刘贺被封海昏侯相关史事并非无足轻重,它是汉宣帝为增强自身帝位合法性而对刘贺发起的一场不公平的天命之争,是汉宣帝以经治国的一项措施,对祥瑞灾异理论全面进入汉代政治生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气化”学说,始于《内经》,本于“阴阳之道”。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阳和布化,阴气乃随”,“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阳化气,阴成形”。《素问,五运行大论》还说,“万物之上下左右,阴阳之道路也”。这些文献试图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莫不具有上下、内外、左右、升降、出入的相互运动相互作  相似文献   

13.
灾异谴告是西汉社会独具特征的政治现象。对作为这一政治现象基础的灾异谴告理论,学术界一般持否定的态度,斥之为荒唐无稽的迷信和邪妄。虽然近年来有的学者开始对灾异谴告理论予以部分的肯定和较为积极的评价,但仍有继续探讨的余地。只有把灾异谴告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它的社会效果综合起来予以考察,才能够得出较为切近历史实际的结论。一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之后,随着秦王朝的建立,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一  相似文献   

14.
以王重阳的思想为主,对道教全真道北宗的思想,从"识心见性"的心性论、先性后命的修道论、真功真行合一的功夫论三个方面探讨,比较北宗与南宗思想的异同以及北宗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易传》继承和发扬了孔孟和《中庸》的性命思想,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一方面,《易传》把乾道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以阴阳论的方式来说明乾道如何下贯于人的生命中,成为人生命主体之本性;另一方面,《易传》又强调人要凭借此本性积极努力地做道德修养工夫,以把人之德性生命向上提升,进而参赞天地之化育,并使人与天地三才鼎立,达到"天人合德"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中华玄波针灸,是以无形针替代有形针,在传统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极具革命性的道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横空问世。中华玄波针灸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  相似文献   

17.
将<左传>中所记载的人物祸福预言,作出分类与考论,将其分为形貌,言语行为、梦境、卜筮、灾异、天象、歌谣(谶语)六类,并通过此类预言对其所具有的社会思想价值作出分析与评论.  相似文献   

18.
湘云论阴阳的文化心理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云论阴阳在文本结构上不是随意地安插,它体现了作者对人物文化心理的精心设计。湘云论阴阳元出古人之右,然其所眷注的视点却在形下,当潜意识浮出后,不难看出她那渴望于归的心事。与此相关的麒麟风波,在情节发展上,更加重了黛玉的春愁。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中的神异叙事,认为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其一,对以阴阳灾异、感生神话、谶纬之术等为基本形态的"政治神学"进行集中展示;其二,对神仙、方术以及人仙遇合传说进行不同程度地叙述;其三,对佛教神话或者反映佛教信仰文化的"人佛感通"灵验进行宗教演绎;其四,对各种神、民间鬼神以及人神交通之事进行重点记载。如此种种,既是周秦之际史传创作传统的历史延续,同时又吸收了中古造神运动的时代成果。其文化效应,在于参与并影响着我国早期叙事的文学建构。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与中国古代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对中国古代算学有着系统的影响,阴阳八卦论导致了当时的主要算学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