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先秦时期民风剽悍,尚带有原始社会的诸多遗风,尚武是其明显的文化特质之一。作为反映先秦风俗与历史的重要文献,《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从乐舞、习射、田猎以及人物审美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崇武风尚。  相似文献   

2.
针对《诗经》中有关战争方面的诗歌,从战争诗歌对战争的各个侧面的描写中所体现出来的先秦人的尚武精神,从多个视角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又对于先秦之尚武精神的成因及其实质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删定《诗经》以礼仪为准则,他通过《诗经》进行教化,使儒教的义理深人人心,开创了以诗文形式作为传播、弘扬儒教教义的先河,而且儒教的伦理纲常和名教思想往往又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的重要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人了丰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表达爱情、婚姻的诗数量众多。《诗经》婚恋诗清晰地描述了周代聘婚礼的真实过程,展现了先秦的婚姻礼制状况及各诸侯国礼仪教化的进程。《诗经》婚恋诗还反映出各地婚俗存在差异,礼仪教化的程度并不一致;齐、卫两地因地处偏远而受周朝礼仪教化的影响较少,顽强地保留了自己本地的婚俗等史实。  相似文献   

5.
尽管《诗经》并非专门的审美理论文本,它所包含的审美观念却大有可观。它们数量众多,涉及到广泛的审美领域;既有一般性观念。也有特殊性观念;有男女,有物我,有内外,有兼言,有专称,似足以形成一小小的审美评判系统,足可显示先秦中华早期审美意识之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7.
《诗经》和汉乐府为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但时代的变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使得汉乐府既与《诗经》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共性,又有差异。因而从《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爱情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多如牛毛,程朱礼学提倡妇女要贞操守节,更将这种残酷的制度发挥到了极点。然而考察诞生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却发现《诗经》时代的女性可以自由地与自己喜欢的男子欢会、定情,甚至结合。她们大胆为自己歌唱,率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大胆地吐露对心仪男子的爱慕。一切所谓女性的德行在她们身上几乎不留痕迹,贞节观念更是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9.
<诗经>怨刺诗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尖锐的矛盾斗争,暴露了上层统治集团腐朽糜烂的生活,对残酷的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表现了一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多如牛毛,程朱礼学提倡妇女要贞操守节,更将这种残酷的制度发挥到了极点。然而考察诞生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却发现《诗经》时代的女性可以自由地与自己喜欢的男子欢会、定情,甚至结合。她们大胆为自己歌唱,率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大胆地吐露对心仪男子的爱慕。一切所谓女性的德行在她们身上几乎不留痕迹,贞节观念更是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1.
<诗三百>中出现了众多女性形象,由于解读者所站立场不同、所选视角不同及身份和地位等的不同而使得<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将<诗经>中出现的各种女性形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形并加以分析,有利于不同读者对<诗经 >相关篇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母系氏族结束以后,随着男权的逐步确立,女性由社会的统治者渐变为男性的征服对象,变为"第二性".对于女性的审美观念也必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新特点,而呈现出不同于原始时期的新的风貌.<诗经>和<楚辞>的创作正处于这个社会文化变迁的时期,其中大量的女性描写,正好体现了对女性审美思想的转变,展示出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有许多寄托怀人情感的诗歌,而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思念之人的一个动作,那就是“采”,诗人常以“采摘”作为思念怀人的一种方式。我们把诗中出现“采”字,且“采”字具有摘取、折取之意的诗歌,归类为“采摘诗”,并将它们分为以“采”字起兴的诗歌、采集某种植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记录采摘的过程来表达喜悦之情的诗歌三类。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有许多寄托怀人情感的诗歌,而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思念之人的一个动作,那就是"采",诗人常以"采摘"作为思念怀人的一种方式。我们把诗中出现"采"字,且"采"字具有摘取、折取之意的诗歌,归类为"采摘诗",并将它们分为以"采"字起兴的诗歌、采集某种植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记录采摘的过程来表达喜悦之情的诗歌三类。  相似文献   

15.
张晓娟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B06):17-17,19
《鹿鸣》一诗作为小雅之首,被广泛应用作各种宴飨场合的音乐。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轻快和平的节奏,雍容典雅的气质,更在于它是体现礼乐精神的代表作。礼乐精神的内核是“和,”包括外在的社会交往和内在的精神修养,其最终归向是治国大道。  相似文献   

16.
《诗》的至高性体现为它的"法典性",即所谓"宗教性",也就是《诗》在其接受过程中呈现的若隐若现的"神性"——原始宗教思维(动作、仪式思维)。通过引《诗》、赋《诗》和用《诗》,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宗教思维围绕《诗》所发生的内化、外延和转化。这让我们不得不猜测《诗》的原始状态便是具有宗教性质的"咒语"或"祈祷辞"。  相似文献   

17.
《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时期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塑造女性形象上有明显的审美差异,表现在审美形态、人物性格和表现手法等各方面。这种差异与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等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疾病的解释须与具体历史时空和社会文化语境相结合,从中发掘疾病的社会根源。涉医文学与彼时医学人文思想相嵌合,从《诗经》涉病诗出发窥探周代的社会病因,会发现劳苦、忧郁和社会动乱是主要致病因素。加诸底层民众的病痛和苦难皆因统治者而生,健康与疾病关系为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压迫与被压迫关系所覆盖,此亦为周代的社会痼疾。  相似文献   

19.
元人给其诗文字画、书斋楼宇的命名以及人物取名命字均与《诗经》有很大关系:或表达对于特定《诗》篇的理解,或寄寓文人雅兴,或表达对自己及后辈的期盼,从中可以管窥元人《诗经》接受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0.
抛开经学家和道德家的解诗路径,从文学审美的视角,以《诗经》中《郑风》的21首诗为原始依据,具体分析了构建和谐郑国的四个要素,依次是:国君的贤明和礼贤下士,臣子的正直、善良、勇敢、责任心,军人的矫健和年轻人的刚勇和乐观精神,家庭的幸福和爱情的自由。这些诗歌留给后人的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在西周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下,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