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元杂剧创作的繁盛相比较,元代没有相称的戏曲理论,因而人们在研究元代戏曲时,多注重作家作品,而忽视元人关于戏曲的理论,事实上,元人关于戏曲的理论虽然零散,但只有披沙捡金,就会发现,元人已从关于戏曲文体流变的研究入手,开始了中国戏曲史的初步建构,这一贡献,具有戏曲的早期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元代的戏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它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尤其出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及面极广,她们所闪耀的光辉甚至掩盖了剧本中男性角色,是文学上的"重女轻男"。了解元代戏曲中的这一特殊现象背后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对欣赏元代戏曲及相关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元代是戏曲昌盛的时代,它达到了杂剧的顶峰。明代杂剧继承了元杂剧的余脉,但走上一条不同于元杂剧的发展道路,从而为中国戏曲史增添了一抹异彩;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著录,明代三百多年问,杂剧作家共计一百二十二人,作者有姓名可考的其作品达三  相似文献   

4.
王淑华 《长春大学学报》2005,15(1):60-62,81
对关汉卿现存戏曲作品的复音词作了穷尽式的统计和分析,并在对这些复音词的构词方式作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复音词构词方式在元代的发展与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回族文学从来都是把包括本民族在内的各个民族的生活当作自己描写和反映的对象。本文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对元代回族诗文、作家以及元代回族诗文的历史成因作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是古代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对戏曲身份认同的主要路径之一.戏曲的谐谑娱乐功能给观众带来精神愉快,从而成为一种集体记忆积淀下来,使得后世戏曲为人们喜闻乐见.后世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认同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并以之作为衡量戏曲作品优劣的尺度之一.历代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自觉建构形成了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并不断认同、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这种自觉建构是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7.
前人谓“元无文”,今人论元,也往往专注于“曲”而常舍其文,致使许多著述中元代文学总貌有缺,散文史留下空档。元代散文是不该忽略的客观存在。本文从发展分期、作家作品、主要特点、历史评价等方面对元代散文进行论述,以期能填缺补空,并引发对元代散文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青楼集》是一部记述元代戏曲演员的生平事迹、演出情况及表演风格特点的专著。书中载录的演员特别是女性演员的身上,亦寄寓着夏庭芝丰厚的戏曲美学观,其主要表现为容之“妍”美、学之“实”美、品之“雅”美、唱之“音”美、舞之“韵”美、白之“谑”美等。夏庭芝的戏曲美学观丰富了我国古代戏曲的表演及美学蕴涵,在中国古代戏曲美学史中产生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元代咏史散曲是我国古代咏史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国咏史诗继唐之后的又一发展高峰,但人们对它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本文分析了元代咏史散曲兴盛的三个原因:古代咏史诗体发展的结果,元代黑暗社会和高压政策的促成,唐代“温李”诗风的影响;论述了元代咏史散曲发展为继唐之后中国咏史诗又一高峰的四个特点:作家人数众多,作品数量众多,形式多样,风格多样;概括了元代咏史散曲思想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阐明了元代咏史散曲在中国咏史诗发展史中的地位。文章弥补了中国咏史诗研究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在元代三国戏曲人物画廊中,具有巾帼女杰英风豪气、贤德大义的孙夫人,以其强烈的自主精神、反抗意识与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在政治漩涡中奏响了情爱凯歌。其凯歌也因“事夫忠君”的内涵而具有了双重意义,她的形象成为元杂剧作家理想人格的载体。她对刘备的倾心追随和誓死效忠,实际上就是作家对“拥刘”倾向主题的强化,寄寓着“人心思汉”的民族心理和渴求“事君”和“为政”的政治理想,这就使得孙夫人的形象成了作家思想感情的外化,带有浓重的自我表现色彩,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青楼集》是一部记述元代戏曲演员的生平事迹、演出情况及表演风格特点的专著。书中载录的演员特别是女性演员的身上,亦寄寓着夏庭芝丰厚的戏曲美学观,其主要表现为容之“妍”美、学之“实”美、品之“雅”美、唱之“音”美、舞之“韵”美、白之“谑”美等。夏庭芝的戏曲美学观丰富了我国古代戏曲的表演及美学蕴涵,在中国古代戏曲美学史中产生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阅读导引】是唐代的诗歌?是宋代的散文?是元代的戏曲?文字中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伟之气、侠士之风,而又不乏女子雅致、凄婉的纤细柔情。这,就是张晓风的风格。【作家简介】张晓风,笔名晓风,桑科,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现任台湾地区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  相似文献   

13.
北宋末至南宋初,是我国古代戏曲形成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汴京瓦肆勾栏中诸艺荟萃的局面南移到临安(今杭州),从而“歌”“舞”“介”“白”高度综合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表演形式逐步形成;另一方面,从温州民间土戏发展到整本大套的南戏,亦于进入杭州以后才逐渐形成。因此,就宋代而言,南北两支戏曲源流正汇聚于此。元代,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黄金时代,而杭州又是北杂剧南移后全国戏曲活动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戏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所以在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美学追求,更能集中的体现这种艺术的特点和神韵。现以元代北方杂剧、南戏为例分析戏曲人物塑造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戏剧的主要形式——戏曲,经历了周秦以来的长期孕育,在唐宋时期已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发展到元代,便进入了我国戏曲发展中的第一个繁盛阶段,出现了元杂剧。在今存的众多元杂剧中,悲剧占有很大比重,象《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等,都是元杂剧悲剧的上乘之作。“元曲四大家”中的前三家都写过不少悲剧作品。元杂剧的悲剧作品多姿多  相似文献   

16.
<正>昆曲是我国所有现存的戏曲剧种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产生于元代末年,最早由昆山人顾坚创立,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又经戏曲音律家魏良辅改革,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清远悠长的"水磨调"风格,奠定了其在曲坛的"正音"地位,从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风靡全国,流行于大江南北。清代以后,虽然走向了衰落,但仍未绝迹。  相似文献   

17.
宋金时代,戏曲活动颇为兴盛而著录却甚寥寥,直至南宋末年才始见著录。至元代《录鬼簿》的出现才标志着学科意义的戏曲目录诞生。明代,戏曲进入综合目录系统,《太和正音谱》等曲谱也成为戏曲目录重要的组成。专科戏曲目录有了更大发展。《录鬼簿续编》、《曲品》、《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南词叙录》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成果。清代,《曲海总目》标志戏曲目录的成熟,还出现了《今乐考证》、《曲录》等一批目录。民国期间,戏曲目录得到很好的补充,戏曲目录著录方式渐趋现代。而最突出的成就是,古代戏曲首次进入国家总书目、史志艺文志及善本书目,标志着古代戏曲目录地位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8.
鬼魂形象的出现符合戏剧哲理学,是民族文化意识的具体表现,它的演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进行比较,辨析戏剧和戏曲在审美原则方面的根本差异,对作家创作心理与整个社会心态作进一步探讨,发掘出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尤侗不仅是一位戏曲作家,也是一位对戏曲有独特认识的戏曲论家。本文从崇曲体、主性情、倡新变三个方面论述尤侗的曲学观。  相似文献   

20.
《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一套散曲,这套散曲以一个乡民的心思和口吻对封建皇帝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憎恶和极度鄙弃。这样的主题思想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少见,表现了尖锐的针对性和独特的深刻性。怎样理解它的主题,如何具体分辨历来的争议,本文逐步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