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观点各有利弊。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整合与超越,它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后代留下一个无"赤字"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和环境危机的日益加深,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环境伦理观成为当今环境伦理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分析这两种环境伦理理论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所遭受到的困境,论证了环境伦理只有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才是目前更具有适用性的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西方思想家为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四点证明理由 :自然目的论、神学目的论、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理性优越论及其现代变种。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家从实践困难、逻辑缺陷、利己主义尾巴、道德进步的界限四个方面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诘难。只有实现元伦理学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转换 ,才能真正理解并参与环境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其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本文主要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关系演化为线索,在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两大派系在对抗阶段的主要观点及争论的焦点与实质:在第二部分阐述在变革阶段两大派系的新发展,从而为二者的兼容带来了希望;在第三部分兼容阶段在各自的局限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讨论“人类中心主义”对“非人类中心主义”兼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按照道德共同体范围拓展程度的不同,非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分为动物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它们分别将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从人类拓展到动物,所有生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这不仅显示了人类具有包容万物的宽广胸怀和道德境界,也反映了人类具有妥善处理人和大自然之间关系的伦理智慧,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世纪全球环境伦理大讨论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对立阵营。而令人 惊奇的是,古老悠久的伊斯兰文化所提倡的环境伦理意识,恰恰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和谐点。  相似文献   

7.
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并自觉扬弃人类中心主义,这是"自然辩证法"教学中颇具难度的问题之一。讲授人类中心主义,首先要从各种纷乱的概念中厘清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其次要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剖析它的诸多理论局限,最后要简单地介绍一下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流观点,为下一堂课的重点讲授打下伏笔。  相似文献   

8.
郭哲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1):135-138
目前,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以及生态失衡都已经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为解决这些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思想虽然有着重要的警醒作用,但是这种思想本身就存在着理论层面的局限性,在现实操作层面也不具备可行性。为此,笔者认为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科学发展观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  相似文献   

9.
人类中心主义是人作为类存在物对自身与他者关系的认识结果,是以人和地球为参照系认识和衡量对象的理论,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评判标准。海德格尔被认为是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其实他反对的是搬弄新名词的做法,反对人当成存在者的主体去任意支配和改变存在,以及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人类抑制对自身的盲目自尊、对自身理性的盲目夸大,对自然的霸权主义式的野蛮掠夺有一定的作用,但人类现今生态环境和未来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人类目前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海明威自然观的双重性及其成因。在西方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所蕴含的二元对立观念以及个人独特的游历经历影响下,他一方面热爱、赞美自然,对遭到破坏的自然予以同情和关注,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另一方面他又爱好通过血腥残杀动物体验快感,表现出渴望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本身是建立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这种环境价值观的基础上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然而,由于受人类中心主义历史演进的影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这种哲学基础地位受到了种种质疑。对这些质疑的有力驳斥,成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的最好辨析。  相似文献   

12.
归纳了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两种类型——强人类中心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同时评述了麦基、古思瑞的强人类中心主义论点和诺顿、达琳、古德的弱人类中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进行分析,认为弱式人类中心主义是对强式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超越,而可持续发展是对弱式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14.
论人类困境的思想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困境又称为“全球性问题”,它是人类面临的除核战争威胁之外的最重大的问题。造成人类困境的思想根源并非人类中心主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并不能使人类走出困境,产生人类困境的思想基础是形成于近代的个人主义思想,当今社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大思想障碍也在于个人主义。要走出人类困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在全球范围批判个人主义,高扬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突破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政治实践方式,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生态中心主义的整体和谐思想又是对现代主体性美学内在逻辑的背弃与超越,指向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生存之境,所以生态中心主义又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审美观。因此,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核心精神建构而成的生态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它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紧密契合。  相似文献   

16.
鉴于西方"国家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存在的固有缺陷,本文提出具有"政党中心主义"色彩的中国国家治理和现代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从政治范式的补充发展、政治价值的转换偏重、政治实践的有为有守三个方面对西方政治学进行了改造和丰富,而且也对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路径有所超越。"政党中心主义"的治理承继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善治"思想,并在现代化进程中经中国共产党践行而落实到国家治理的顶层层面。本文着重考察中国"政党中心主义"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功能发挥,并在比较的视野下得出政党中心主义的治理同样存在一定弊端。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保持政党、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人类中心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学术界对人类中心主义众说纷纭,本文选取了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对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8.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实践美学内涵着阐发生态问题、拓展生态维度的思想机理。针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正误与优劣的论争,实践美学具备有机整合"两个中心"之优势,随现时代的需要和特征发展自己的理论特质,并将随着代表时代主流的生态科学与观念更新自身。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伦理领域里,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争论首先是围绕“价值”展开的。从哲学层面上说,人与自然之间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认识的关系。实践作为对象性活动:一方面表征了人与自然之间包含着自然界对人来说的价值关系;另一方面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质上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0.
翻译话语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误区,即我族中心主义和他族中心主义。这两种极端民族中心主义误导了翻译话语的具体走向。非民族中心翻译话语对这两种民族中心主义具有调节作用,对翻译研究和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