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章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液氮冻结局部加固的方法在顶管施工中的应用,就液氮快速冻结技术的原理、冻结工艺过程、冻结参数设计、冻结施工和冻结环境效应控制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就液氮冻结加固方案应用的安全措施进行了着重阐述。  相似文献   

2.
适于转基因大白菜检测的DNA高效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简单、快速的DNA提取方法.该方法运用改装的自动螺丝批对经液氮冷冻的大白菜叶片快速研磨,并用本实验改良的CTAB法提取大白菜总DNA.只用氯仿/异戊醇抽提一次,不需RNase处理,就可以获得适于PCR检测的DNA,且PCR结果稳定,目的带清晰.  相似文献   

3.
某地铁车站盾构始发井采取水泥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加固止水失效后,采用了液氮冻结快速修复加固技术。文章介绍了盾构始发井液氮冻结加固封水的冻结系统和监测系统,并对冻结效果进行了分析。冻结13d后形成了封闭的冻结壁,很好地封堵了涌水。经强制解冻,拔出洞门范围内的冻结管,盾构机安全始发,表明了液氮快速冻结技术可以作为盾构井原加固失效后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低温取代法,研究了金鱼胚胎经两种不同的降温程序冷却到液氮温度后的超微结构图象。研究表明:若金鱼胚胎置入低浓度的抗冻剂溶液,慢速降温到-20℃后再快速浸入液氮,胚胎中有许多大的冰晶形成。这些大冰晶严重地破坏了金鱼胚胎的超微结构。而若将金鱼胚胎置入高浓度的玻璃化溶液中快速浸入液氮,胚胎外溶液可实现玻璃态固化。虽然胚胎内部仍有许多小的冰晶形成,但其体积比慢速降温时小得多,它们对胚胎细胞结构的影响也较小。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小样品在过冷液氮中快速冷却的特点,分别采用经典的抛物型热传导方程、C-V模型和DPL模型来描述其传热过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生物小样品在过冷液氮中的动态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求解。结果表明,非傅立叶模型较傅立叶模型有一定的时间延迟,但DPL模型与C-V模型差别不大,样品在冷却过程中,温度在70 ms时降至-200℃以下,提高弹射初始速度和增加液氮过冷度有利于提高冷却速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液氮喷雾技术的低温环路结构模拟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行座舱盖高空低温环境飞行疲劳试验考核,设计并搭建了采用液氮喷雾技术的小型环路结构低温环境模拟测试试验台,开展了风速以及喷射流量对系统降温速率影响的特性研究。试验测试了在液氮喷雾流量为37.2、42.4和49.3 kg/h,系统风速为2.21、4.53和6.77 m/s时,工作段温度从21℃降至-30℃时各测试面的降温特性,验证了运用液氮喷雾技术快速降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喷雾流量下,风速越大,环路的降温速率越慢,测试面的温度均匀性越好;在相同风速下,喷雾流量越大,降温速率越快,测试面的温度均匀性越差。液氮喷雾降温能够满足座舱盖疲劳测试的低温环境要求,工作段温度场均匀性良好。本文研究可为低温环境模拟系统和大空间液氮喷雾冷却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液氮作用于高温岩石能够损伤致裂岩石,因此可用于提高干热岩地层的钻井和压裂效率。为研究液氮快速冷却高温岩石对其物理和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液氮冷却和自然冷却对不同温度(25~600℃)的干燥花岗岩岩样进行处理,通过对比两种处理方式下岩样的声波速度、渗透率、抗拉及单轴抗压强度的差异,得到液氮冷却对高温花岗岩的损伤特性。结果表明:液氮冷却可有效损伤高温花岗岩;对于实验中150~600℃的花岗岩,经液氮冷却产生的损伤能使其波速降低4.13%~10.04%,渗透率提高0.21~182.80倍,抗拉强度降低4.95%~34.54%,抗压强度降低13.95%~29.30%,弹性模量降低7.33%~45.74%;冷却前岩石温度越高,冷却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越大,冷却损伤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8.
桑椹期鼠胚在1.0—2.5M 的二甲亚砜(DMSO)溶液中经三步程序快速冷冻到-196℃;试样在-4—-8℃诱异结晶,在-20℃的酒精浴槽保持10分钟,在—100℃液氮上垂悬10分钟,然后,立即放入液氮(—196℃)。在-20℃—-75℃之间降温速度为~17℃/分。快速解冻(360℃/分)在所有的 DMSO 浓度中培养48小时后发育到完整囊胚的比例高于慢速解冻(25℃/分)。在1.5—2.0M-DMSO 浓度中快速冷冻的胚胎获得最高的成活率(分别为36和53%)。经三步冷冻和快速解冻的胚胎用多种除去 DMSO 成分的方法进行试验。获得培养到完整囊胚的最好结果是在室温下在磷酸缓冲液(PBS) 2.0M-DMSO 0.5M 蔗糖溶液停留(2分钟),然后,在 PBS 0.5M 蔗糖溶液(2分钟)(82%)以及在30℃下分阶段稀释在 PBS 溶液中的胚胎(70%)。当胚胎快速冷冻并快速解冻后在培养液中培养到囊胚期的26个胚胎移植给2支受体得到11个仔鼠(42%)。  相似文献   

9.
快速淬冷自动测试实验台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新型高速淬冷装置的设计原理和研制,该测试台可以实现弹射速度的无级调节和沉浸速度准确测量,将其运用于研究球状小样品在液氮(LN2)中的超快速冷却,可实现较高的沉浸速度和冷却速度,发现随着样品直径的减小、液氮过冷度的增大,沸腾的最大热流密度和最大冷却速度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10.
根据液氮的蒸汽膜绝热原理,在液氮传输装置的始端位置高压喷涂吸热涂层材料,使先接触管内壁的液氮立即汽化,紧贴管内壁,产生氮蒸汽膜,这样加快了整个过程中的液氮传输速度,减少了中途耗损。通过在实验室核磁共振谱仪液氮加注的应用,表明了该装置与传统的高真空不锈钢液氮波纹管或铜管相比,有着制造简单、使用灵活和成本低廉的优点,而且管连接处无液氮滴漏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以六种氨基酸及硝酸铵为氮源培养胞壁结合型生物破乳剂产生菌Alcaligenes sp.S-XJ-1,进而分析菌体对谷氨酸和硝酸铵的利用过程,并建立菌体的生长及氮源利用模型.结果表明:氮源种类和投量是影响菌体产量和性能的重要因素;菌体对氮源的利用顺序依次为有机氮、氨态氮、硝态氮;谷氨酸为氮源时对生物破乳菌产量的促进效果最佳,相比于硝酸铵为氮源时,菌体最大比增长速率和产率系数更高,用于菌体代谢供能的氮源消耗量更低.  相似文献   

12.
将杨树叶生物质炭添加到模拟施肥的风沙土中, 研究杨树叶生物质炭对风沙土中氮形态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传统施肥模式及测土配方施肥模式相比, 制备的生物质炭可增加风沙土铵态氮、 硝态氮、 速效氮和全氮的质量比; 在玉米的生长周期内, 铵态氮、 硝态氮和全氮质量比与生物质炭的添加量成正比; 当生物质炭添加质量分数为2%时, 与土壤充分混合, 铵态氮、 硝态氮和全氮的质量比分别为36.43 mg/kg,35.02 mg/kg,5.76 g/kg, 传统施肥模式下的质量比最高; 速效氮在添加生物质炭的质量分数为0.5%时, 测土配方施肥模式下的质量比最高, 为79.52 mg/kg.  相似文献   

13.
将杨树叶生物质炭添加到模拟施肥的风沙土中, 研究杨树叶生物质炭对风沙土中氮形态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传统施肥模式及测土配方施肥模式相比, 制备的生物质炭可增加风沙土铵态氮、 硝态氮、 速效氮和全氮的质量比; 在玉米的生长周期内, 铵态氮、 硝态氮和全氮质量比与生物质炭的添加量成正比; 当生物质炭添加质量分数为2%时, 与土壤充分混合, 铵态氮、 硝态氮和全氮的质量比分别为36.43 mg/kg,35.02 mg/kg,5.76 g/kg, 传统施肥模式下的质量比最高; 速效氮在添加生物质炭的质量分数为0.5%时, 测土配方施肥模式下的质量比最高, 为79.52 mg/kg.  相似文献   

14.
 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不同条件下的无机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盐度、pH值和摄食状态对其代谢存在影响。无机磷、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 而亚硝酸氮的代谢率与体质量随体质量的上升而增大;在20~30 ℃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日本囊对虾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均上升;在10‰~31‰的盐度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升高,日本囊对虾(6.739±0.023)g磷、亚硝酸氮的代谢率升高,当盐度为31‰盐度时,磷代谢率达到(0.736±0.002)μg·g-1·h-1,亚硝酸氮代谢率为(0.0778±0.011)μg·g-1·h-1,而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与盐度呈负相关,当盐度为31‰时,硝酸氮的代谢率降为(0.257±0.207)μg·g-1·h-1,氨氮代谢率降为(4.445±0.259)μg·g-1·h-1;在7.5~9.0的pH值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日本囊对虾(6.749±0.013)g磷的代谢率明显下降,氨氮、硝酸氮的代谢率提高,亚硝酸氮的代谢率在pH值为8.5时达到最大值,后又呈下降趋势;日本囊对虾(6.729±0.028)g摄食配合饲料,饱食状态下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比饥饿状态下分别提高了272.02%、91.67%、795.38%、98.54%。  相似文献   

15.
对组合基质和煤渣基质潜流式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基质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较好,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达到81.9%和75.7%,而煤渣基质人工湿地的去除率相对较低,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仅为59.6%和51.8%.为进一步探讨2组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差异显著的原因,研究了不同基质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内...  相似文献   

16.
大麦籽粒形成期不同器官氮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麦籽粒形成期营养器官的全氮、蛋白氮含量都呈下降趋势。籽粒的全氮和蛋白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全氮和非蛋白氮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明显,而蛋白氮含量差异不明显。对于籽粒全氮含量的形成,旗叶(鞘)贡献最大,其次为穗下茎,芒与颖壳较穗下茎略小。对于籽粒蛋白氮含量的形成,旗叶(鞘)的作用最大,其次为芒与颖壳,穗下茎贡献较小。高蛋白品种营养器官的氮素向籽粒输出较充分,而低蛋白品种输出不充分。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企业冶炼超低碳铝镇静钢过程中增氮量高、波动大及控制不稳定的问题,采用工艺数据统计和现场取样的手段,系统梳理了冶炼过程钢液脱氮和增氮的主要环节和影响因素.转炉脱碳期和真空处理是脱氮的主要环节,碳氧期的总脱碳量高则终点氮含量低;转炉底吹N2/Ar切换点在吹炼70%以前对终点氮含量影响不大;VD在无氧条件下脱氮有利,RH则在有氧条件下脱氮有利.控制钢中溶解氧>200×10-6则出钢过程增氮可控制在5×10-6以下;炉料的氮带入是真空精炼环节增氮的重要因素,最高达11×10-6;采用密封垫+吹Ar的保护方式,增氮量最低为1×10-6.  相似文献   

18.
太湖地区水稻节水灌溉与氮素淋失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有效的农田氮素水体污染防治途径。研究表明,节水灌溉(湿润灌溉)情况下渗漏水中总氮浓度、氮素渗漏量、氮素渗漏损失代价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渗漏水中3种形态的氮素(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氮)以硝态氮为主,铵态氮和有机氮占的比例较低;和常规灌溉相比,相同施氮处理(264.75kg/hm^2)采用节水灌溉时稻谷增产4.1%,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3%、氮素渗漏量下降8.9kg/hm^2,水稻节水灌溉是当前降低太湖地区水体氮素污染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以胜利、孤岛、大庆 3种减压渣油为原料 ,在高压釜反应器中 4 0 5℃、恒温 1h条件下分别进行热转化反应 ,并对原料及热转化后的残渣油 (>5 0 0℃ )进行六组分分离 ,测定了原料、残渣油及其各组分的碱性氮与总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 ,3种减压渣油中随着组分的加重 ,碱性氮和总氮含量均增大 ,渣油各组分中约有 30 %的氮为碱性氮 ,碱性氮和总氮在渣油胶质、沥青质中含量相差不大。无论是热转化前还是热转化后 ,大多数氮都存在于胶质、沥青质中 ,但热转化后的氮在沥青质中所占比例高于热转化前  相似文献   

20.
Traditionally, nitrogen control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educing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cyanobacteria blooms. However, this viewpoint is refuted recently by researchers in China and North America.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of nitrogen control is pointed out to lack a scientific basis: the N/P hypothesis is just a subjective assumption; bottle bioassay experiments fail to simulate the natural process of nitrogen fixation. Our multi-year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more than 40 Yangtze lakes indicates that phosphorus is the key factor determining phytoplankton growth regardless of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and that total phytoplankton biomass is determined by total phosphorus and not by tot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in the field, nitrogen control will not decrease phytoplankton biomass. This finding is supported by a long-term whole-lake experiment from North America. These outcomes can be generalized in terms that a reduction in nitrogen loading may not decrease the biomass of total phytoplankton as it can stimulate blooms of nitrogen-fixing cyanobacteria. To mitigate eutrophication, it is not nitrogen but phosphorus that should be reduced, unless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are too high to induce direct toxic impacts on human beings or other organisms. Finally, details are provided on how to reduce controls on nitrogen and how to mitigate eutroph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