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驾照有国界     
安娜 《世界博览》2013,(3):66-69
"除了中国,就属在美国考驾照最容易,不过考虑到国外的时间跨度、培训及考试费用,还是先拿了中国驾照最划算"法国国宝级导演吕克·贝松曾执导过一个系列喜剧《的士速递》,里面的无牌出租车司机堪称神通广大,但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却是个连考28次也拿不到驾照的卤莽瞽察。警察一出场,就在第8次考试中把车开进了肉铺,他妈妈听说后却一脸轻松:"才第8次而已,你老爸当年考了20次,考官不想再见  相似文献   

2.
《昌谷集》里描绘的世界多有阴柔诡谲之色彩。"诗鬼"李长吉的想象驰骋无碍,他目之所及闺阁之女子、深宫之思妇,乃至自然界一草一木,他在写她们的颦颦笑语上往往笼罩一层幽森的阴郁。现拟从《昌谷集》之"笑"出发,分析其歌诗作品中女性的"鬼笑"与"艳笑",重点分析其诡异叙事与香艳描写,探索李长吉的精神世界。最后,追本溯源,发现李长吉作品特点与密教经典描写的相仿之处,展开论述密教曼荼罗绘画对李长吉诗歌作品之影响。  相似文献   

3.
"鬼"之原型乃以人为参照进行建模,对死尸、干尸、枯尸、残骸之象形化、拟物化、符号化的结果 ,引申泛指一切似人非人之物,文章推翻了前贤时修们有关鬼之本相诸多假说。古人对鬼之情感嬗变度经了一个恐惧、鄙薄渐至崇拜的心路历程。含鬼诸字或以鬼为义符,或用鬼作音符,全面构建了一个涵义丰富、生意盎然、井然有序的鬼群世界与风情画卷,字里行间浸润着先民对它的敬畏、膜拜与应用,透露出先民对自身命运的原始认知与情感归属的价值取向,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鬼"文化之知识谱系与世界图景,浓缩饱含着古人对天、地、人、神、鬼的生命叩问、诗性表达与哲学反思,从而钩沉探赜到了鬼之物种起源与前世今生,破译通解出炎黄子孙的民族秘史和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史增添了新的事实力证与人文内涵。可见认知语言学对鬼文化之上古探秘提供了新理论、新视角和新方法,对于揭示远古先民社会生活的历史风貌堪称解码神器,具有超强的洞察力、解释力与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屈原学会编<楚辞研究>:<山鬼>这首诗歌是楚人祭祀山神时的乐歌.这就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既然是祭祀山神的乐歌,却为何又冠以"山鬼"之名呢.据说"先秦时代,鬼神二字同义,在许多古书中常常连用,按此说法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山神称为‘山鬼';<说文>释鬼:人神曰鬼,鬼,人之归也.据此,'山鬼'在此大概是被冠以人之情,神之形的形象的".全诗刻画了一位美丽却不俗艳,失恋孤寂却又执着缠绵的女性形象,描绘了一首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爱情悲歌.一直以来,关于<山鬼>中的女神形象就是屈原自己的折射的说法历皆有之,朱熹的所谓本篇"以人况君,君喻已",蒋骥的所谓屈原"自托于山灵",今人刘永济的"故知此篇的山鬼竟是屈原自身的影子".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无凭无据的,读罢<山鬼>方感其中深意.  相似文献   

5.
从古到今,人们常听到一些闹鬼的事。说者绘声绘色,闻者毛骨悚然。究竟“鬼”是什么模样?让我们走走“鬼”的“谜宫”,寻寻“鬼”的踪迹。“鬼”火某乡村一位大娘夜走山路。突然,眼前隐隐约约出现一些移来移去的火苗,她吓得魂不附体,只好跪在“鬼”火面前,求“鬼”放行。不一会儿,她见“鬼”火远去,以为是“鬼”饶恕了她,便匆匆而归。次日,家人花了几百元钱,请几个道士,敲上两天锣鼓,向鬼谢恩!这“鬼”火究竟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山  相似文献   

6.
遇鬼之旅     
《世界博览》2013,(17):70
游荡在传说的疆域害怕却又想要去追寻,人们面对灵异传说往往有此态度。也因此,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吸血鬼城堡"、"鬼屋"、"鬼酒店"才会挤满了前来练胆或是准备夜遇艳鬼的游客。"遇鬼之旅"乃是当今一大热门旅游项目,玩的就是心跳,至于是否真有鬼,不过与诸君并作一笑,见与不见,随缘而已。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8.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 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 因为她不知该怎样回答。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 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 回家后, 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 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 然而这样的回答,…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妈妈身材高挑,可我却叫她"微"老妈。为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微博控老妈是个不折不扣的微博控,每天必须上微博N次,怎么都控制不住。这不,昨天她还刷了两次微博呢。为了表扬我这两天的"乖乖"表现,她做了一道螃蟹大餐。可是菜肴刚一上桌,老妈就迅速抓起手机,"咔嚓咔嚓"连拍十几张照片。她边上传边发出"扑哧扑哧"的笑声。我凑过去一看,她还在照片下面写了一句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的"德"即官德,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考"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考准考实"德"的方法和路径,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德工作,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相似文献   

11.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春草》中,“麻头鬼”一词频频出现,令人印象深刻。本着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把握和人物关系的体察,笔者试由“鬼”入手,结合汉民族的原始精神信仰和逐渐转变的认知方式,解读“鬼”的双重民族文化内涵,继而分析词语“鬼”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与相关词语的对比,阐明汉语“麻头鬼”一词的意旨及其在剧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13.
正今天下午,我们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探索"鬼打墙"的秘密。老师说:"有时候,人们在特别黑暗的地方走路,虽然感觉自己在一直往前走,但走着走着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古人不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就认为是鬼在他们周围砌了一堵人眼看不见的圆墙,让他们沿着圆墙转圈。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宋元戏剧考》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代文学以元曲创作的高度繁荣为特征,元曲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质量上看都占据了元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进而成为“一代之文学”。然而与繁荣的元曲创作相比,此时却没有产生相应的元曲理论。理论著述仅见于研究歌曲与演唱的《唱论》,论制曲与曲韵的《中原音韵》,记述作家、作品、艺人并略加评论的《录鬼簿》和《青楼集》。另外还有一些象胡祗等在一些文集中专论元曲的序跋。不过,我们在研读这些理论作品的时候却发现,这些有关元曲的理论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目录体”。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2月12日下午6:00,中国第21次南极考 察队的13名冰盖考察勇士在完成了雪橇配载、身体检 查、物资清点之后,开始向南极冰盖最高点--"冰 穹A"挺进。 考察队所有的人员和装备都依赖四辆雪地车拖拉 前进:一号车是导航车,除了负责冰雷达观测和GPS 导航外,还要拖拉一个生活舱雪橇和一个航空煤油雪  相似文献   

16.
正1907年,在绍兴轩亭口,巾帼英雄秋瑾英勇就义。为了唤醒人民、拯救人民,秋瑾献出了她宝贵的生命。《药》,就是一篇以她被害事件为写作背景的短篇小说。华老栓为了治儿子华小栓的痨病,起早去买治病的"神丹妙药"——人血馒头。当然,病没有好,最后华小栓死了。夏瑜是一位思想激进的革命派,比别人觉醒得早。他舍生取义,却没有换来人们的理解。他的鲜血,本是为革命而洒的,却被无知者用于做人血馒头牟利。  相似文献   

17.
旅者的餐桌     
在漫漫旅途中,没有什么比突然吃到家乡的美味更能打动游子的心了。我有一位朋友,她有次在周末出国旅行,既不是为了公务,也不是去国外血拼,而是为了满足下自己的饕餮之愿。她飞到汉城,遍享了韩国美食。尽管之前她从未去过韩国,却早早成了美味的韩式料理的俘虏。在两天的行程里,她和一位密友美美地大吃了好几顿。这次旅行,她既吃到了货真价实的韩国菜,花费又低廉,并且菜肴  相似文献   

18.
正我的妈妈一点也不胖,却整天喊着要减肥。这不,吃饭吧,只吃一点"猫饭";上楼吧,好端端的电梯不乘,偏要爬楼梯,要知道我家可住在14层啊。今天,妈妈又要爬楼梯了。"你妈妈从1层爬到2层用了10秒,那么,她从1层到14层需要多少时间呢?"爸爸考我。我一听,便脱口而出:"14×10=140(秒),太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斯提尔镇西南15公里处有一个谷地,被当地人称为"鬼谷"。这是因为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先后有数十人在那里悄无声息地失踪了,然而最令人费解的是——失踪的都是些徒步行走者,骑马穿越谷地者却安然无恙。尽管鬼谷充满了许多扑朔迷离的传说,但两个勇敢的年轻人萨  相似文献   

20.
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白鹿原》的作者,他曾针对他所经历的"鬼"事写有一文,以下是其自述:我们这个不过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隔不过几天就有鬼事发生,当天便传得家喻户晓,说得如同亲见一般生动翔实。我听得毛骨悚然,却仍忍不住想听。我只说我经历过的几次鬼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