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当冠突伪尾柱虫进入二裂中期,小核排列于融合大核的左侧时,在二者之间作一纵向切割,手术简便,容易获得无小核体.利用某些特定的活体特征作标记,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和筛选出无小核体并建立其细胞系.  相似文献   

3.
4.
冠突伪尾柱虫休眠与营养细胞线粒体DNA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纤毛虫休眠状态下线粒体的行为特征及功能与纤毛虫形成包裹的关系,采用RAPD 技术对冠突伪尾柱虫休眠与营养细胞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选用的15条随机引物中,有5条引物的扩增产物完全相同,其余10条引物的扩增产物各有差异。15条引物共扩增出84条片段,其中共享片段为28条,共享度为66.7%。这说明休眠细胞线粒体DNA 与营养细胞线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但仍存在一定差异,据此推测细胞在形成包囊的过程中,某些线粒体DNA结构可能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线粒体在包囊内的行为特征及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冠突伪尾柱虫前仔虫口围带小膜数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冠突伪尾柱虫无性分裂时,前仔虫的口围带由新旧小膜拼合而成,并通过口围带原基分化添加部分新小膜和栽减修饰部分旧小膜来调节控制其小膜片的数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放射自显影术对冠突伪尾柱虫接合生殖期间其体内大分子合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合体内除第二次成熟分裂外,其它各次核分裂之前都须进行一次DNA合成.在大核原基发育过程中,其DNA合成明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接合体的老大核内持续进行低度的RNA合成,并于接合后体分离时突然终止.4d以后,数枚新的大核才出现活跃的转录.第二次皮膜改组启动之前,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速率较低,其后显著增强.早期合成的RNA以及蛋白质都参与了大核原基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应用扫描电镜和蛋白银染色对冠突伪尾柱虫有性周期中第一和第二次皮膜改组时新纤毛器原基的发生、定向和定位进行了观察,并对其发生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冠突尾柱虫进行显微手术,得到含融合大核的后断片,进而观察它们的表膜小器官的形态发生。其整个形态发生过程基本上是尾柱虫形态发生的延续。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大核DNA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这种有高度组织化的,有顺序的形态发生没有改变,依然按照它们正常模式发育,不受大核DNA含量变化影响。实验结果说明了细胞表面模式是不易受到细胞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冠突尾柱虫进行显微手术,得到合融合大核的后断片,进而观察它们的表膜小器官的形态发生。其整个形态发生过程基本上是尾柱虫形态发生的延续。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大核DNA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这种有高度组织化的,有顺序的形态发生没有改变,依然按照它们正常模式发育,不受大核DNA含量变化影响。实验结果说明了细胞表面模式是不易受到细胞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小核体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施行显微手术去小核,共得无小核再生细胞117个。所有去小核的再生细胞虫体较小,活动能力和捕食能力明显减弱,游动范围大大缩小,细胞质深暗且看不到有明显的食物泡存在。近半数的无小核再生体失去了细胞分裂的能力,另外半数的无小核细胞在术后10天内员能分裂1~3次,但2个星期内所有的无小核体均陆续死亡,完全丧失了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1.
应用DAPI荧光染色术对冠突伪尾柱虫有性生殖过程中两种结构演化最复杂的核现象进行了观察。在“降落伞”的形成并向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转变期间,“伞盖”和“重物”染色质团之间自始至终由DNA荧光丝状物相联,“重物”染色质团随着“伞盖”部染色质丝缩短变粗而逐渐变小,并在中期染色体形成的同时消失。为解释上述演变过程,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个细胞学动态模型。在大核原基的发育过程中,于染色体多线化之前先由染色质丝转变为短杆状染色体。这些染色体移向核的一极,然后从一端开始解螺旋并向核的另一极伸展。在此期间,可以观察到某些染色体成双存在。  相似文献   

12.
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程序性死亡(pmgrammed cell death,PCD)已成为当前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PCD是植物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植物生殖器官中一些细胞的死亡对植物有性生殖具有重要作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即在特定时期,只有特定的细胞才会发生程序性死亡,本文介绍了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各种类型的细胞在特定时期所发生的程序性死亡的形态和生化特征,这些PCD类型包括单性花的形成、性别决定、大小孢子的退化、花粉发育及绒毡层的解体、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花粉管的生长、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胚乳以及糊粉层的消失等等。  相似文献   

13.
简要报道了糜子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如花粉败育、小孢子均等分裂、二细胞抱原、双卵卵器、助细胞状卵,双胚囊、三核合子和单受精等.  相似文献   

14.
粤北南岭无斑肥螈的雌雄异形及雌性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粤北南岭无斑肥螈(Pachytriton labiatus)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两性个体全长、头体长和体重之间差异显著,成年雌体全长、头体长、体重显著大于雄性.成体头长、头宽、尾长没有显著差异.当雌体平均全长大于127.84mm,雄体平均全长大于121.24mm时,卵巢和精巢才开始明显发育.性腺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5~8月为卵巢的快速生长期,8、9、10月份卵巢重量平均值最大,12月至翌年1月降为最低值,卵巢可以划分成4个发育时期,产卵盛期在9~10月份.  相似文献   

15.
石栎是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的重要伴生树种。以花序特征、座果情况、座果率和生殖投资等指标分析研究不同生境中石栎种群的生殖特征,以果实长度、宽度和重量作为果实大小的指标,宽/长作为果实形状的指标,对不同生境中石栎种群的果实形态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表明:米槠为主的生境石栎种群单个花序的产花量明显高于栲树林生境;两种生境中石栎单花序的平均座果率差异很小,均在51%左右,但成果率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成果重占整个果序重的80%以上,也就是说石栎平均单个果序用于生殖包装的投资占20%左右;石栎果实的长、宽、宽/长3个指示果实形态的性状在不同生境石栎种群之间的差异很小,是一类相对稳定的性状。果实的长度平均在1.8cm左右,果实的宽度平均为1.2cm左右,而果实的宽/长平均为0.7左右,因而是一种长椭球的形状;果实重量的差异比较明显,栲树林中石栎种群的果实的平均重量明显大于米槠林中。说明不同生境类型对石栎的成果率和果实重量有明显影响。进而也是影响石栎种群更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葛藤在2种生境条件及2种攀援方式下,每个花序的平均开花数量、座果数量、种子数、单果平均干重以及座果率等有性生殖特征的数量化比较分析,探讨了不同的生境条件和攀援方式对葛藤的有性生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样地葛藤种群所处立地资源差异,导致各种群在有性生殖特征(开花数量、座果数量、种子数量及座果率)的数量特征方面差异显著,尤其是生长在阳生、水分充裕的生境条件下,为攀援植物体的种群与生活在荫生环境、为匍匐植物体的种群之间差异最为显著。与荫生、无支持木的种群相比,阳生而且攀援的种群的座果率是其40倍之多,平均座果数量是其53倍,平均种子数量是其70倍,平均开花数量比它高30%;2)当攀援方式作为主导因子时,葛藤生殖特征所产生的差异更显著于生境条件作为主导因子时的差异;3)对有性生殖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葛藤的座果率与开花数量负相关、与座果数量正相关;单果序的座果数量与种子数量和开花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养殖俄罗斯鲟性腺发育及人工繁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繁殖季节通过肉眼观察和组织切片对池塘养殖7龄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性腺发育进行分析,发现雌性个体间性腺发育差异较大(n=500)。其中73%卵巢中可以看到白色卵粒,卵径小于1.0mm;有16%卵巢达到Ⅲ期,卵粒已经着色;有9%卵巢发育到IV期早期,卵径平均为2.6±0.2 mm;还有2%卵巢中肉眼看不到卵粒,组织学观察属于I期卵巢。雄性俄罗斯鲟全部达到性成熟,有部分成熟好的可以挤出精液。激素催产2尾八龄和6尾九龄的雌性俄罗斯鲟,其中7尾催产成功;剖腹手术收集游离卵7.2 kg,催产后的雄鱼全部排精。  相似文献   

18.
浮动弯角藻有性生殖和生殖生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浮动弯角藻卵配生殖中发现两种特殊的形态发生;糖原孢囊里形成一个长椭圆形薄膜和原初细胞由复大孢子变形产生。在有性细胞大小范内常发生分段生殖和由此产生两次细胞复大现象。在低温(12℃)低光(1000 1x)和22.5‰盐度条件下,该藻呈最适的性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