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陈飞 《海峡科学》2022,(8):77-81
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福清市龙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存在流域治理主体分散、流域运行机制不完善和流域治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其原因为多元协同治理不健全、协调机制不完善和综合治理手段不到位;对此,提出从坚持党建引领、组建整体性治理机构、构建智慧管理平台、完善流域管理制度和丰富流域治理手段等策略,以期提高福清市龙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2.
郭浩 《科技资讯》2013,(7):154-154
根据“源头减负、干流藏污、湖区减负”的流域一体化保水模式,在雁栖湖上游流域开展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生态水净化等项工程进行技术示范,建立雁栖湖生态清洁示范区,改善怀柔区雁栖湖及其上游雁栖河水环境质量,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论水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增定 《太原科技》2000,(4):17-17,19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经验与才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尽快建立一个高级水环境管理机构,加大环保投资,合理规划工业布局,污水资源化处理与应用等6条宏观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睿 《科技信息》2008,(35):337-337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及其相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东航 《海峡科学》2009,(6):125-126,133
福清市龙江流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并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污染物超标排放、河道淤积、河滩占用等生态破坏行为,造成龙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该文提出加强畜禽养殖、工业污染源控制、完善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补水、实施河道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等综合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乌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容量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摸清乌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贵州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运用水环境容量对乌江流域的污染排放物进行三层级别控制(即:整个流域、乌江上、中、下游和县),为乌江流域的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流域生态水文格局与水环境安全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到自然和人类非理性活动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的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生存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在将城市作为水环境的污染大户进行深入研究之后 ,人们又发现农业污染更是水体污染的罪魁祸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98年《世界科学报告》中指出 :在面临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前提下 ,保障淡水环境的可持续性是科学研究的首要目标。水环境管理已经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最优管理 ,70、80年代的综合管理已经过度到当今的集成化管理。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关键是地表生态水文格局的紊乱 ,流域尺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水环境数据,以水污染排放总量、排放结构、排放时空变化表征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综合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探究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部门、污染地区与水环境变化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污染等标排放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TN是洱海流域主要污染物.2)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主要来自面源污染,其中畜禽养殖污染排放量平均占比达53.17%,是流域主要污染部门.3)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等标污染排放量时空分布不均、空间差异缩小,高排污区集中分布在海北地区,与2007年相比,2017年高、低排污乡镇均有所减少.4)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各污染部门与洱海水质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关联度总体呈“阶段性波动”特征.5)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各乡镇污染排放与洱海水质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关联度最强的三个乡镇为:上关镇、湾桥镇、海东镇.据此,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的水污染“结构减排”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流域管理作为综合的资源管理方式,是指为了既能提供期望商品和服务但又不对土壤生产力和水资源造成负面影响而在流域水平上规划、管理和组织土地、水和其他资源的使用,以使流域内的水和其他资源达到最合理的利用状态的过程[1-2],包括对流域内土地、水等资源的各种活动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水管理是流域管理的核心,其指导思想是对流域内的水进行综合管理,以维持其整体性。从国内外流域管理实践看,由于行政分属性与流域管理统一性之间存在矛盾,在流域水平上建立统一的流域管理机构对水资源与水环境一体化管理是比较通行的作法[3]…  相似文献   

10.
以台州市区水环境现状特点为基础,着重对相关河流水系的水文、水质及当地工农业、生活污染源成因分析,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原则,综合考虑区域与流域关系,通过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环境治理工程,控制环境容量排放,提升规划的科学性,达到改善水系循环和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治水历史和面临当代多重水危机的发展中大国,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是解决水问题、维护河流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13.
卢造权 《甘肃科技》2011,27(16):8-12
庆阳市石油矿区水环境质量受多种因素制约,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过程中诱发的水环境问题,对庆阳市水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庆阳市境内石油矿区开发造成的水环境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讨性地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对策,为保护庆阳市水环境提供参考,为地方政府部门今后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是我国环境管理的难题之一 ,通过对我国流域管理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改进我国流域管理的构想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而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对水质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有必要对工程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措施进行全面研究.本文从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环境污染事故产生隐患着手,提出了一系列预防与应急处理措施,构建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环境污染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机制的总体框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相关措施逐步得到完善,对保障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流域水环境精准化管理的快速推进,控制单元已逐步在流域规划中广泛应用."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建立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的规划体系,控制单元作为数据汇总、问题识别、任务分解的基本单元,其划分合理与否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流域控制单元的划分主观性较强,划分依据不足,划分方法不成体系.为此,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了面向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控制单元划分原则和4个基本步骤,包括水系概化、控制断面选取、排污去向确定、控制单元命名与编码.并将所提出的流域水环境控制单元划分技术尝试应用到湟水流域的控制单元划分.同时对该方法的优点和下一步研究展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设计高效的面源污染控制设施,应用相关模型对当地的降雨径流水质模拟必不可少,这就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该文的研究从澳大利亚的4个城市流域雨水口采集雨水径流样品,并应用单变量与多变量相结合的数据分析方法对径流水质与其主要影响因素流域特征和降雨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甚至不透水层面积比例仍然能产生不同的径流水质,同时发现悬浮颗粒物与氮、磷和有机碳的径流特性有所不同。研究结果也显示径流浓度和径流负荷受到不同降雨特征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能够为径流水质模型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系统介绍了城市水环境现状和目前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增强全民改善水环境意识、优化产业结构、污水处理产业化、水资源优化配制等方面提出了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之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洪水、干旱、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人水矛盾日益凸显,长江洪水、黄河断流、西南地区持续性特大干旱、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尤其是最近发生在北京的突发性城市暴雨洪水,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一些重大水问题亟待我们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20.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与水环境变化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湖泊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该文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相关统计、调查数据,计算了2006年~2014年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面源污染与洱海水环境变化的关联性.研究揭示:1) 2014年流域农业污染的总排放量为8 303.63 t,折算成等标排放量COD、TN和TP分别为325.85、1371.29和420.10 m3/a,表明TN为污染超标的主要影响因子;2) 畜禽养殖关联度为0.71,种植业关联度为0.63,表明农业发展整体对洱海水环境影响较大,其中,大蒜、水稻、牛、猪的关联度分别为0.70、0.69、0.74、0.74,贡献率分别为9.35%、10.90%、35.09%、13.19%;3) 从空间分布看,海北片区的三营镇、右所镇、茈碧湖镇为流域重点污染源区,且流域主要污染物的增减变化具有一定的空间非均衡性.据此,探讨了未来洱海流域基于水环境保护的农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