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指南》的要求,详细介绍了新疆传统手工艺——桑皮纸的基本情况、独特性、历史传承价值、生活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保护情况等内容,对新疆桑皮纸的价值体现进行了研究。认为桑皮纸是维吾尔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芝敏 《科技资讯》2009,(22):235-23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涉及内容主要以口头传统,表演、手工技艺,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文化空间等形式存在,这些无形的文化遗存较之于有形遗产来说更容易遭到扭由和破坏。因此,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更应该受到正确地开发,探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也存在投入与政策支持不足,缺少专业研究人员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等。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发展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科学分级,合理开发;二是结合地域特色,重点开发名人文化资源;三是拓展开发空间,注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茶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并且由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环境依附性等特征,决定其无法被强制性保护。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远远不能适应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为有效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宝库中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现行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分析论证,选择合理的法律保护模式,完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明确严格的相关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应该是文化形式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艺术,而并非单纯的物质载体。该文在简要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和客体的基础上,对保护主体的责任目标进行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民族或群体的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是某个社会或者民族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彰显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在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却存在着许多困惑。笔者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出发,分析对其开展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提出几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著作权法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山西递、宏村、唐模等古村落,保留许多完好的“祠堂”,这是历史文物。“活态传承”的“祠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世代相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在于它“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建设文化生态区一定要守住这个“真魂”,具有神圣仪式性的民间信仰类民俗活动不能以纯粹的“表演”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8.
万寿宫是净明道教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民众崇拜许真君的物质载体。万寿宫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是历代江西人参与创造、享用和世代相承的一种生活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事象。全面理解万寿宫文化内涵,把握其基本特征,对保护万寿宫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的是与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自2000年以来,镇江市已被官方机构公布的包括人类和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71项,它们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世代相传的活态生命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特点。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但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业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如何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审视旅游活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研究旅游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就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11.
《款嗓嘎》“以浅显、直观描述的形式和读者一起去认识侗族歌师”,并以“鲜活的生命画卷”和“生命跳动的旋律”强调“口传非实物遗产”继承、流传过程中“文化空间”和“人的因素”的重要性.所采用的民族志文化描述方法与近年兴起的“人类学诗学”研究方法相通约性.尤其是雏实求新的学术目标,具有现实启示意义和创造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问题在于“基层社区”保护、“文化空间保护”和“民间社会保护”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缺失给保护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而科学地恢复、整合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则是破解此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所谓生态场,即是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的整体性场景,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产生和传承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智慧、文化人格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立体空间。它们的合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的首要条件,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奏。为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基础尚好的,使其得以恢复;已分散的,就将其整合梳理;已遭破坏的,就要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河南曾一度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体育文化遗产也同样丰富多彩,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体育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文化遗址、墓葬、碑刻,古体育建筑、场地、器材等,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三方面对河南省体育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探析。  相似文献   

15.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积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佐证,其文化信息空间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与人文知识信息。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多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这些资源的文献种类繁多,是图书馆建设自身特色文献的重要来源。利用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讨、分析和研究大理地方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和服务,更好地体现民族地方图书馆的重要价值,促进图书馆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展示边疆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发挥图书馆的职能和绩效,积淀馆藏特色文献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协同,以渼陂村下元宵民俗为实证对象,基于统计分析建立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假设。以空间句法定量评价“非遗的空间属性”,以实地观察定性归纳“空间的非遗内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验证假设和深入探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原生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紧密联系,其保护发展规划可在格局不变基础上更新少量节点或建筑,进一步与“原生型”非遗共生;“文旅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联系紧密,其旅游规划设计可着重于整合利用非遗资源,空间保存与开发并重,与“文旅型”非遗耦合产生更利于旅游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2010—2019年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中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文献,发现近年虚拟现实在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器物、书画、雕塑和建筑遗址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头故事与语言、传统技艺和传统习俗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的速度与准确性不断提高,且声音的加入增强了虚拟系统的沉浸感。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很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发展的缩影,是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工业遗产改造中,为了保留工业遗产特有的文化内涵,建筑师不约而同地构筑了大量的体验式场所,让现在的使用者体验到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本文在对上海市工业遗产改造案例调研的基础上,从空间设计和特性塑造两个角度探讨了体验式场所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也越来越频繁。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世界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严重挫折,西方文化正在蚕食着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研究表明,“文化空间”的变更影响着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严重的传承人缺失影响着传统武术的未来;文化自觉成为解决传统武术传承问题的关键。另外,传统武术的传承还必须要有文化意识、本体意识、坚守意识。只有这样,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得到解决与发展,才能让中国武术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2010-2019年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中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文献,发现近年虚拟现实在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器物、书画、雕塑和建筑遗址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头故事与语言、传统技艺和传统习俗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的速度与准确性不断提高,且声音的加入增强了虚拟系统的沉浸感。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很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