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次发现块硫锑铜矿的变种——硒硫锑铜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家军 《科学通报》1993,38(18):1726-1726
近几年来,我们在研究拉尔玛层控金矿床的物质组分时,发现了众多的罕见的硒矿物,如硒锑矿、硒镍矿等,最近我们又发现了硒硫锑铜矿这一含硒矿物,这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报道过的。因此,硒硫锑铜矿为作者首次发现的又一含硒矿物。拉尔玛层控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南亚带寒  相似文献   

2.
刘炳寰 《科学通报》1996,41(4):382-383
迄今同位素质谱学对负离子的质谱研究很少。 锑的电子亲合能较高,有实现为热电离负离子的可能,但也并非十分容易.作者通过降低灯丝表面功函数及引入一定正离子到灯丝表面,在9mm×0.7mm×0.04mmRe敷涂灯丝上,在约4A灯丝电流下,得到分析化合物Sb_2O_3的Sbˉ,SbOˉ负离子质谱.测得天然同位素丰度比值Sb_(121/123)=1.338±0.007.由于负离子热电离选择性高,极少有杂质本底峰出现,谱图简明,这种优越性在高丰度测量中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首次发现锑的硒-硫化合物系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家军 《科学通报》1992,37(9):864-864
锑的硫化物是很常见的矿物。锑的硒化物目前仅有人工合成的矿物。但锑的硒-硫化合物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过。因此硒硫锑矿是作者在对拉尔玛层控金矿床物质组分研究中首次发现的锑的硒-硫化合物矿物系列。  相似文献   

4.
5.
江西城门山铜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良义 《科学通报》1996,41(3):233-234
江西城门山铜矿床由夕卡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组成.本文从硫同位素组成角度,为讨论城门山矿床的成因以及上述3种类型矿床之间关系提供一方面的依据.1 矿床及围岩中的硫同位素组成1.1 夕卡岩型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夕卡岩型矿床的δ~(34)S值(33件)变化范围很窄,为+1‰~+3.4‰,全为正值,均值为+2.4‰.该类型矿床的δ~(34)S值接近于零,样品频数明显呈塔式分布.  相似文献   

6.
“万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这句诗出白唐代诗人杜甫,赞叹黑鹰来去迅猛、不畏严寒、神勇机警的神姿。鹰科中的鹫类视力尤为出众,它常翱翔在15千米的高空,双目如电般地搜寻猎物。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鹫的视力如此敏锐,是由于它的视网膜含硒高达700微克,而人的视网膜含硒仅为7微克。硒是何等物质,竞能神奇地使鹫眼变“雷达”呢?  相似文献   

7.
硒在高等植物体内的抗氧化作用:II.非酶机制的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薛泰麟  侯少范 《科学通报》1993,38(4):356-358
  相似文献   

8.
薛泰麟 《科学通报》1993,38(4):356-356
徐辉碧等证明硒可直接清除脂质自由基,且有了ESR证据。我们运用化学模型,在体外研究了硒对不同活性氧的非酶促清除作用。1试验方法不同价态的硒以Na_2SeO_4、H_2SeO_3和硒半胱氨酸(Cys-Se)提供。各活性氧自由基均由体外化学方法发生并检测,方法如下: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根据国际通用的植物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试方  相似文献   

9.
李锡林 《科学通报》1986,31(10):760-760
比纳维迪斯矿(Benavidesite),是1982年在秘鲁和瑞典发现的新矿物。该矿物的命名是为了表彰A. Benavides(比纳维迪斯)对秘鲁采矿事业的贡献而取名的。其矿物尚未译名,作者译为比纳维迪斯矿。 1985年,作者在研究广西大厂矿田的硫盐矿物时,也发现了比纳维迪斯矿。大厂矿田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专题评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刘宗超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教授的倡仪下,于1994年5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举办了“21...  相似文献   

11.
由前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生物物理所于70年代早期研制的“BIOS—3”,是一人工密闭“人-植物”生态系统,能够再生“乘员”所需的全部大气、水和约80%的食物,物质的总闭合率达95%;它是一长期载人空间探测生命保障系统的地面模拟器。本文就其发展概况、主要实验内容与结果、问题与前景等进行了综合深入的概括、描述、分析与思考.这对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可能会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去年1月,英国《自然》杂志开创“中国之声”专刊,发表了一些海外华裔科学家对中国科研工作评估与改进建议的文章,获得了科学界的广泛反响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本刊曾选摘其部分内容,栽于去年的2月号上。10个月之后,《自然》杂志(2004年11月18日)再奏“中国之声”。又请多位更加熟悉中国科研工作状况,包括有较长期在海外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目前已在国内科研机构任职的著名科学家,或对我国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体制,或对某一领域科研工作的成就与问题,坦率陈词,进一步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有的意见,即或只是一得之见,但亦都有所据,而且出于更好地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真诚与热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刊再予择要摘载(部分标题本刊编者作了适当改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