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在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收尾总结阶段,查阅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技术成果,归纳分析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的技术发展现状.结合控制工程学科实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硬件—软件—虚拟—网络"实验技术体系,设计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网络化体系建设的技术路线.结合实验教学实践,给出硬件实验模块化和柔性化、 硬...  相似文献   

2.
自动化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对学生要求较高,但相关专业课程学生很难学好。将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应用性的和理论性2部分,应用性的课程通过"讲—做"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理论性的课程通过"仿真—实践"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3.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和宗旨,结合普通高等教育工科专业课程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特点,以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该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从改革理论教学方式、指导实验教学、编制实验报告、调整实验项目、增加实践考核内容和比重等方面提出课堂实验教学改革措施,以满足现代工程领域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工科专业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卓越全科小学教师,科学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卓越全科教师培养的保障。目前,河南省卓越全科教师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混乱、课程设置比例不协调、通识基础课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教育政策的影响、对卓越全科教师培养内涵的认识不足、"双专业教育"的困扰有关。应采用明确卓越全科教师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规范专业课程设置、确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军用、民用科技的迅速发展,其相关领域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在自动化领域,载体的自主定位、对周围环境的智能感知是重要的技术保障。《定位与导航》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介绍定位、导航相关技术。然而,该课程授课内容目前没有跟踪最新的定位与感知方式。针对于此,本文分析了军用、民用科技发展对智能感知的需求,并相应地提出了《定位与导航》课程的授课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提出大学应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要进行卓越人才培养和产业行业急需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大学课程体系做出与其要求相适应的调整和改进,使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与工程性,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才能培养出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工程化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出基于工程主线的软件工程课程串行化及PM模型,该模型采用相位匹配的方式将软件工程不同的专业课程配置上相位参数,通过对相位参数的调整建立专业课程的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的优化改进来完成课程优化与改进,达到课程之间的串行化,根据工程的需求调整课程的相位参数,使课程达到最优组合,建立基于工程的课程体系,培养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相似文献   

7.
"卓越计划"中对工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挑战,同时也是工科院校发展的契机。本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主要讨论对象,对其课程规划体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卓越计划"的人才培育目标,提出了一套合理的课程规划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改革模式,重点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希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于源  秦宏 《科技信息》2009,(25):I0171-I0171
《电子技术基础》是工类院校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本身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和基础特征。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全面介入,本课程在高校工科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打下重要基础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提供充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故此,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发展,现状为着眼点,就电子技术的发展、时代需求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作用进行分析和进一步探讨,并指出其存在和应当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海 《科技信息》2012,(1):501-501,519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微机测控技术》课程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该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的探析,从专业课程整体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的考核、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全方位、系统的教学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0.
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以培养适应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需求的实干型应用工程人才为目标,与产业龙头企业开展紧密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针对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代表性专业课程《数控技术》的教学现状,以新工科课程建设改革为指导,从教学内容建设和教学内容组织上开展《数控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采用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结合,课程练习与工程项目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训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模式,初步探讨了新工科代表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新工科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打下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查阅了1993年以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相关文献,结合长期实验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扩展现有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虚拟教学平台,提出了"卓越计划"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虚拟实验体系,涵盖了六类实验,21个虚拟实验项目。引入并行计算技术,提出自动控制原理虚拟实验并行计算架构和基于现代大学校园网络的Matlab并行计算服务集群架构。参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法,给出在线虚拟实验的建设步骤。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虚拟实验项目突破实验室时间、空间约束和跨学科约束,实现先进网络环境下的轻量化、便捷化、移动化和网络化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该文基于当前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背景和一些较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该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色,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以期促进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更新和发展,同时也希望为兄弟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西安文理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需求,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和课程群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给出了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重点放在课程网站、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建设及产学研合作办学上;此外,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提出了构建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构建措施,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为目的,充分发挥课程群团队的教学优势,凸显专业优势及特色.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校体育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与研究,根据当今社会发展需求、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公共课程,基础理论课程,选修课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调整课时比例,增设新型课程科目,优化选修课的结构,使其贴近社会需求,同时增强其与专业课程的连续性和选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连续性,以此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课程的开展,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的新变革,其迅猛发展对新能源人才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针对我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该专业学科发展、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方向,阐述了其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内容以及专业实验建设所进行的改革实践,并就如何结合培养"应用型工程师"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较为抽象、内容范围宽、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强的特点,分析车辆专业领域在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发展的需求。在课堂教学、课程实验与课程互动等不同环节,结合车辆专业前沿需求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特点,系统阐述了如何激发车辆专业学生在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的创新思维。该教学方法以解决车辆工程问题为导向,以培养车辆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为车辆专业学生对汽车自动控制系统、车辆检测等方向深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方法理论基础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院自动化工程系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目标,结合该专业的专业课程综合布线的教学实施情况,从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及实践教学要求出发,根据实训项目设计原则、设计目标对该课程实训项目进行设计,以期通过对实训项目科学合理的设计,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校自动化、电力电子等专业的电机拖动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课程的实验教学,研制了一种电力拖动综合实验台,可以适应多门课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以提高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桂台经贸发展现状及其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出发,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总结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桂台经贸合作特点和趋势,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设计等方面提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发展实际,从产学研结合、课程体系重新设置、结合地方经济设置方向课、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改变五个方面,提出了对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