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精细表征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下的储层内部单砂体结构特征,利用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对小层内部发育的单砂体进行识别,同时结合储层构型特征参数阐述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储层构型要素类型及特点,建立了基于单砂体的湖泊三角洲相储层构型模型。结果表明:对长8_2小层单一河道砂体边界有2种垂向及3种侧向识别标志。目的层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前三角洲泥3种四级构型要素;单砂体垂向构型可划分为孤立型及多期河道垂向叠置型2类;单砂体侧向构型可划分为侧向拼接及侧向相隔型2类。储层构型模型可以精细刻画单砂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揭示复合砂体的叠置模式,精细描述主力单砂体在平面及垂向上的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2.
应用野外露头资料,通过选取与物源方向近于垂直观察剖面的精细描述、测量和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延河、仕望河露头延长组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分流河道储层构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按其分布位置和成因可分为主干分流河道(包括深切分流河道)、汊道和末端分流河道3种类型;除深切分流河道外,主干分流河道、汊道和末端分流河道砂体宽度、厚度呈正相关的双对数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7,即三者宽厚比相近,而深切分流河道宽厚比较小;其内部充填样式包括垂向加积充填和侧向加积充填2种,以垂向加积充填为主,且可进一步分为水平状、同心状和心滩—水道充填3种;分流河道存在侧向拼接—垂向切叠式、侧向拼接—垂向叠加式和孤立式3种复合叠置样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分流砂坝型浅水三角洲储层分布特征及其内部结构,综合应用现代沉积、岩芯、测井和动态资料,根据构型层次分析理论,对渤海海域A油田NmⅡ-1小层进行了精细构型研究,建立了分流砂坝型浅水三角洲构型分级系统,阐明了其内部单砂体的空间配置关系。研究表明,分流砂坝为该类浅水三角洲的主要构型单元,其中,五级构型单元为同期分流砂坝复合体,四级构型单元为单一分流砂坝,三级构型单元为分流砂坝内部增生体。研究区主要发育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3种单一期次砂体构型界面;单一成因分流砂坝长约600~1 300 m,宽约400~800 m,厚度约2.5~7.0 m;垂向上呈部分叠置、主体叠置和主体叠加3种接触样式,平面上呈孤立分布、边部侧向拼接和主体侧向拼接3种组合样式,总体呈"早期前积伴随侧向迁移-晚期逐渐超覆加积"式演化。分流砂坝内部发育3种不同成因类型的泥质夹层,其中,顺源为前积倾斜式夹层,垂直物源为侧迭式和垂积水平式夹层,侧迭式夹层发育于近端物源区,垂积水平式夹层发育于远端湖盆区;研究区夹层厚度一般在0.4~1.2 m,延伸多小于300 m。  相似文献   

4.
应用研究区丰富的取心井及密井网资料,对老君庙油田L油藏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单砂体进行表征并明确其内部结构样式,建立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构型模式。研究表明:缓坡、距物源较远是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必要条件,沉积粒度较细、沉积构造规模及单一河道砂体厚度较小是其较明显的沉积特征;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呈交织近连片型和交织条带型两种组合样式,其中交织近连片分流河道由主干分流河道不断分叉合并而成,分流河道演化主要有3种模式,经历3个阶段,早期典型分流河道孤立分布,中期河道以决口演化模式为主成交织状分布,末期以侧向侵蚀和河道间岔口冲刷演化模式为主成近连片分布;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呈大面积近连片分布,其由不同期单一河口坝拼接叠置而成,前缘演化初期以坝边部部分侧向拼接样式为主,演化中期坝边部完全侧向拼接样式较常见,至演化末期河口坝间呈现坝主体完全垂向叠置和坝主体部分垂向叠置的样式。  相似文献   

5.
张永辉 《河南科学》2012,30(8):1133-1136
准噶尔盆地沙窝地地区三工河组二段上亚段(J1S21)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2类主要储集砂体垂向上相互叠置,构成削截式与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孤立式河口砂坝、河上坝、下残式与完整式坝上河等相序组合类型,分别形成于向上变深、向上变浅、向上变深复变浅及向上变浅复变深基准面旋回中.其中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下残式与完整式坝上河相序组合类型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白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系统讨论了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成因类型及组合形式.从成因类型上看,三角洲前缘砂体包括:(1)水下分流河道砂体;(2)河口坝砂体;(3)远砂坝砂体;(4)席状砂砂体.从组合类型上看主要包括:(1)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2)叠置的河口坝砂体;(3)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组合砂体;(4)席状砂-远砂坝-河口坝组合砂体等.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三角洲前缘砂体组合形式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研究区南212井区长4+52油层组砂体叠置类型及其与油水分布的关系,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对研究区长4+52沉积微相类型、砂体的垂向叠置及横向接触样式进行深入剖析,再结合试油资料探讨不同砂体叠置类型的含油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南212井区长4+52储层形成于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主要发育分流河道与河道间微相。砂体样式按照垂向叠置关系可划分为块状、分段互层、薄互层以及薄层砂体,在横向上可将其划分为孤立砂体、垂向叠置、水平搭接及切割叠置砂体。研究区长4+52砂体垂向叠置类型主要为薄互层和分段互层砂体,分段互层砂体含油性较好,而薄互层砂体含油性较差。长4+52-1砂体横向接触关系主要包括垂向叠置、切割叠置及水平搭接砂体,且切割叠置类砂体含油性最好,长4+52-2主要为水平搭接和孤立砂体,含油性整体较差。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整体处于湖泊扩张至收缩过渡期,湖平面变化震荡频繁,砂体发育类型多样,沉积相类型及连片砂体分布成因有待明确.综合区域地质、测井和岩心等资料,系统开展了沉积相厘定及复合砂体沉积过程重建研究.研究表明:牛庄洼陷南坡沙三中亚段发育三角洲和半深湖滩坝两种主要沉积环境;滩坝多为孤立分布,河道及河口坝多期复合使得砂体呈连片分布;目的层d小层自下而上对应湖平面上升又下降的完整旋回,由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过渡为半深湖;而后又演化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展布由d4单层条带状过渡为d3单层孤立状;而后过渡为d2和d1单层近连片状;d2单层近连片砂体由4期沉积过程各异的河口坝叠置而成.第1期为两分流河道携沉积物进入研究区东南部形成初期河口坝;第2期分流河道及河口坝进一步前积向湖盆发展,同时侧向扩展;第3期分流河道大幅度前积,使得河口坝发育范围亦大幅度扩展,同时分流河道进一步分叉并控制形成4个河口坝;至第4期分流河道前积有所减弱,形成三个次级河口坝;最终使得河口坝连片分布,分流河道呈镶嵌状分布其上.研究区复合砂体成因多是由多期三角洲砂体(尤其是河口坝砂体)垂向叠置、侧向拼接而成,构成了研究区主力的储层.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沙湾凹陷西斜坡二叠系上乌尔禾组已有的层序和沉积相研究较粗,砂体预测缺乏定量表征,为了明确砂体发育特征及其展布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建立了高分辨层序构型。通过分析超短期旋回层序内的缓坡浅水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单井相,建立了单一型、水道天然堤复合型、侧向迁移型、非限制型、半限制型和限制型复合水道6种地质模式。结合地震正演,构建了研究区地震振幅、水道砂体厚度及水道宽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缓慢退积型低位旋回层序内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位置。随着远离物源,垂向叠置横向连片的水道砂体逐渐呈现条带状分布;快速退积型湖侵旋回层序底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部分发育,整体呈孤立状条带展布。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姬塬油田西部长6段沉积微相类型及其演化规律,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测试等基础资料,分析长6段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及测井相标志等,系统地对长6段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6段沉积演化模式,并分析了沉积微相对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姬塬油田西部长6沉积时期湖盆萎缩,水体变浅,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支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是主干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砂体展布范围逐渐增大。长6_2和长6_1时期,河道砂体厚,平面连片分布,垂向相互叠置,物性好,易发生建设性成岩作用,是优质砂体分布的主要层位,也是下一步重点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苏里格气田盒8段辫状河河道迁移特征,有效指导水平井开发,本文以苏里格气田苏东南区召41井区为例,通过观察大量野外露头和岩芯资料,结合区域沉积环境,深入分析测井相类型,描述沉积相和砂体平面展布,重点在密井网区域引入大量水平井实钻资料进行砂体精细解剖,参考前人研究河道沉积砂体宽厚比成果,建立了区块河道砂体宽厚比经验公式,分析认为盒8段砂体横向叠置模式分别为水平搭接、错位叠置、垂向叠置、孤立分布等4种,盒82下、盒81下、盒82上河道的继承性较好,到盒81上时,沉积环境从强辫状河分流河道变化成弱辫状分流河道,河道的继承性变差,从盒82下到盒81上河道整体呈现逐渐萎缩。分流河道(砂体)分布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局部的迁移性,继承性表现在不同小层分流河道的大体位置较稳定,迁移性表现在分流河道的具体位置局部重合,有两条主河道汇聚、分叉,有一条主河道两侧迁移,包括东移、西移和往返3种侧向迁移方式。  相似文献   

12.
辽河油田开发较早,剩余油分布情况十分复杂。储层构型(导致储层内部形成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造成大量剩余油滞留地下的重要原因。为明确辽河油田Du84块兴隆台Ⅰ段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剩余油挖潜方向,综合运用岩心、测井资料对该区进行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研究,分析其储层构型单元特征,为老油田提供剩余油挖潜依据。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发育的储层构型单元主要有辫状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间湾;②确立了研究区单一砂体的识别标志;③研究区单一砂体垂向叠置模式主要包括垂向叠置、错位叠置及孤立型叠置,单一砂体平面展布样式包括孤立条带状河道、交织条带状及连片状河道。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构型精细解剖,可以为该区块的开发生产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类似区块的扇三角洲储层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野外露头勘测、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测井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靖安地区延10~延9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特征和砂体叠置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延10油层组以辫状河沉积为主,发育河道砂坝和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延9油层组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划分为分流河道和河道间等沉积微相。延10油层组砂体垂向叠置类型为块状厚层砂体,且以延10_1~(1-2)小层最为发育,砂体横向叠置主要为垂向叠置和切割叠置,代表性层位为延10_1~1和延10_1~2小层。延9油层组砂体垂向叠置类型主要为薄互层砂体,发育在延9_2~2小层,砂体的横向叠置类型以水平搭接式和孤立状为主,代表性层位为延9_1~2和延9_2~2小层。  相似文献   

14.
苏东南地区盒8段砂体叠置类型及气水分布关系复杂,研究砂体的垂向叠置关系及横向叠置类型对于查明研究区盒8段的气水分布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依据野外露头及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解释等方法对研究区盒8段沉积微相类型、砂体的垂向及横向叠置关系以及对气水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盒8段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并可划分为分流河道与泛滥平原沉积微相。砂体垂向叠置关系主要包括块状砂体、多层叠置砂体、分段互层砂体及薄互层砂体,横向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孤立砂体、垂向叠置、水平搭接及切割叠置4类。盒8下亚段砂体垂向叠置关系以多层叠置砂体与分段互层砂体组合为主,其数量高于盒8上亚段。气层及含气层多富集于盒8下亚段的垂向叠置及切割叠置类砂体中,气水同层及水层主要分布于盒8上亚段的孤立砂体底部或水平搭接砂体的边部。  相似文献   

15.
针对渤海湾盆地庙西北洼陡坡带新近系明下段浅水三角洲差异沉积及油气差异成藏问题,从分析边界断裂组合样式、断裂活动性及基准面升降变化对砂体叠置样式的控制等方面入手,开展油气差异成藏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庙西北洼新近系油气成藏具备近源供烃、断裂输导、储层发育和晚期成藏的优越组合条件;洼陷边界断裂自南向北形成了“座椅式”、“马尾式”、“顺向断阶式”3种断裂组合样式;古地貌形态及断裂活动强度的差异决定了平面上北块储层更为发育,基准面升降变化决定了垂向上砂体叠置样式的差异;明下早期发育“孤立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期发育“拼合板状”展布砂体,晚期发育“席状化”展布砂体。综合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构造区北块油气最为富集、中块次之、南块最差。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露头主要发育9种岩相,4种典型的岩相组合,为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是主要储集砂体类型.露头剖面精细解释表明,基准面上升与下降半旋回转换面附近,单砂体孤立状分布.随着基准面不断下降,砂体呈多边-多层式叠置.剖面实测结果显示八道湾组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宽厚比为15~22.不同资料约束下的单砂体室内对比结果表明:约束条件较少时,厚层砂体的对比结果也相对准确,薄层砂体的对比准确性随室内研究人员掌握资料程度增加而提高.基准面旋回约束砂体的垂向叠置形式,宽厚比控制单砂体的侧向延伸距离.  相似文献   

17.
针对温西三块三间房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受河道水流和湖浪双重作用,在注水开发中砂体结构、赋存状态及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特点,提出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概念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及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该研究利用在砂层沉积时间跨度内,垂向叠置演化的各单渗砂层的能量厚度,确认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各种不同类型主体和非主体储集砂体微相带的发育及演化特征,不但克服了薄差砂层叠加厚度识别主体储集砂体河道、河口坝微相带的失误,而且在垂向上有效地评价出了与主体微相叠置演化的河道边远梢席状砂、远砂微相砂体。该文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概念,通过目的层段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及其岩性、物性和自然电位减小系数、自然伽马减小系数、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孔隙度、深侧向、深感应电阻率建立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的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标准,准确提取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的沉积能量及其测井参数信息,有效地展示出目的层段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垂向演化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微相平面展布规模和范围,并列举出注水开发中主体微相河道正向叠置韵律层中的层间差异层和非主体微相席状砂层受河道高渗层间干扰造成的剩余油分布层段,为准确预测和筛选不同类型已动用油层及未动用(或基本未动用)油层剩余油分布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叠置关系以指导油田精细挖潜,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录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精细表征沉积特征,建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明确相控储层砂体展布规律及叠置类型。研究表明:昆北油田切6区古近系岩石类型丰富,以含砾砂岩、粉细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中等—低,结构成熟度中—差,主要发育水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及水下三角洲前缘2类亚相,其中平原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越岸及泛滥平原3种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河口坝、席状砂及河道间5种沉积微相;总结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2类5种"叠置模式,包括堆叠型、拼接型、决口型、溢岸型及孤立型。  相似文献   

19.
运用沉积学基本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樊学地区晚三叠世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组合样式与油气意义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密集井网、露头剖面等资料,将研究区沉积微相组合类型划分为:切叠式水下分流河道组合、分离式水下分流河道组合、叠加式河口坝组合、以河为主的坝上河组合、以坝为主的坝上河组合以及对称式坝上河组合等6种类型。通过密集井网区解剖揭示了河口区不同类型沉积微相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工区内主要发育分流砂坝型三角洲前缘,其中水下分流河道通常为过水通道,砂体聚集少;晚期水下分流河道叠加在早期河口坝沉积之上,形成三种类型的"坝上河"组合;河口坝及其周边的坝上河复合砂体是河口区主要的优势储层。  相似文献   

20.
利用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开发区的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分析沙三3段储层的沉积微相类型及相构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扇三角洲储层主要发育辫状水道、溢岸、水道间、河口坝和坝间等微相类型。其中,河口坝发育规模较大,具有重力流的成因机制。扇三角洲各沉积微相组合样式多样:单期微相砂体的平面组合样式主要有水道-水道型、水道-溢岸-水道型、水道-河口坝型、河口坝-河口坝型、孤立水道型5种类型。辫状水道之间的侧向拼接样式包括辫状水道与辫状水道的侧向叠置、辫状水道-溢岸-辫状水道拼接、辫状水道-水道间泥岩-辫状水道拼接等;河口坝之间的侧向拼接主要包括坝主体的侧向叠置、坝缘的侧向叠置、坝缘的相互交错,以及河口坝-坝间泥岩-河口坝拼接等;辫状水道与河口坝的侧向拼接主要为河口坝-辫状水道-河口坝拼接。多期辫状水道垂向上主要表现为切物源方向的近水平叠置,多期河口坝垂向上主要表现为顺物源方向的前积叠置,前积倾角约为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