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微生物对人体消化、营养、免疫等生理功能的调节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会阻碍肠道蠕动进而影响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还会引起炎症性肠病、肥胖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如今,肠道微生物群被喻为"人体不可忽视的重要器官",人们对其的研究方法逐渐完善.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胃肠道体外模拟系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文中综述了常见疾病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胃肠道体外模拟系统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细胞、消化的相互作用,体外模拟系统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应用,以期为利用体外胃肠道模拟系统研究食物益生效果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高F值寡肽对改善肠道吸收状况的影响。选用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高F值寡肽酶解液组、超滤组和对照组,分别每天灌胃,10 d后收集小鼠肠道内容物,通过试剂盒提取DNA并利用16S rRNA技术获得各组小鼠肠道的优势菌群并采用Anosim、OTU Venn、OTU PCA、PCoA和LDA EffectSize (LEfSe)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酶解液组优势菌群为蛭弧菌科与毛螺菌科,超滤组为肠球菌科与嗜冷杆菌属,而对照组为拟杆菌门的黄杆菌目和拟杆菌科、β-变形菌纲的黄杆菌科与产碱杆菌科。高F值寡肽酶解液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整体结构,并能增加肠道内的有益菌种,从而维持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稳定。  相似文献   

3.
动物肠道糖的吸收主要依靠上皮两侧的刷状缘和浆膜两个基本转运系统。钠离子是转运机制的关键因素。本文概述了肠道吸收糖类物质的方式及其研究手段、机制、化学动力学特点和有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李旻  邵政  张彩凤 《江西科学》2014,32(6):846-849
益生菌补充剂是国外较早使用的微生态制剂类保健食品,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胃肠道功能,以及调节免疫力的作用。介绍了益生菌补充剂的概念,并综述了益生菌补充剂与运动员胃肠道和呼吸道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分析了益生菌补充剂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并减轻运动员疾病症状的机制,并展望了益生菌补充剂用于运动员健康干预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双歧杆菌在胃肠道微生物区系中的作用及其粘膜附着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歧杆菌是人和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区系中的一种正常的厌氧菌,在机体肠道内发挥很重要的生理作用。关于双歧杆菌的作用机理及其粘膜附着机制等问题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双歧杆菌的分离和鉴定、生物化学代谢特征、在肠道微生物区系中的作用以及附着粘膜上皮细胞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一种胶原蛋白寡肽体外透皮吸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胶原蛋白寡肤的体外透皮吸收性能,采用体外透皮实验模型考察胶原蛋白寡肽(平均分子量920 Da,其中寡肽约占50%,三肤约占12%)对小鼠皮肤的透皮吸收性.结果表明,胶原寡肽24 h的累积渗透量为1160.3μg/cm2,体外渗透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Q=41.574t+164.58,r=0.997,表现出良好的...  相似文献   

7.
肠球菌通常被认为是一类益生菌,不仅能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而且能促进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有害物质的排泄.然而,有研究表明在肠道发育未成熟、肠上皮细胞受损和机体免疫抑制等情况下,肠球菌可以导致腹泻、菌血症、心内膜炎和尿道感染等疾病.为此,肠球菌的安全性问题需引起食品卫生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的重视.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在肠球菌抑菌活性物质及其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期望不仅可以在肠球菌抑菌活性物质的研究上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而且能够引起国内外对肠球菌安全性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犬的腹泻     
<正> (3)寄生虫 (4)部分肠道阻塞 (5)继发于全身疾病营养吸收障碍:营养吸收障碍是指某些因素干扰消化和/或吸收过程的进行而导致食物成分吸收不全(Batt,1980)。因此,影响正常消化或吸收的任何疾病过程都可称之为营养吸收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EPI)。最严重的营养吸收障碍是引起淀粉、蛋白质和甘油三酸酯的吸收减少。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罗非鱼鱼鳞胶原蛋白寡肽对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与Ⅰ型胶原蛋白分泌的影响.采用WST-8法测定了胶原蛋白寡肽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了胶原蛋白寡肽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分泌的影响.实验表明,罗非鱼鱼鳞胶原蛋白寡肽能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P<0.01),以及人皮肤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0.
借助原子力显微镜对离子互补型自组装寡肽EAK16-II在水溶液中自组装聚集形态受紫外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改变了该类寡肽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结构.当用波长为365 nm的紫外线照射2 h后,离子互补型自组装寡肽的聚集态从纤维状结构转变为球形结构.从成核模型分析,其原因是由于紫外线照射导致了自组装聚集体分子间作用力的破坏以及β片层向β转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蠕动内镜在摩擦力作用下胃肠道的大形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肠道软组织的测试平台,利用不同材料加工了不同表面形状的试块,测试了这些试块在肠道内滑动时的摩擦黏附特性,推导了摩擦力理论计算公式.使用平面准线性粘弹性方程的单轴简化形式,建立了摩擦力作用下肠道的极限变形模型.结合器件的几何、物理参数进行了极限变形的影响因素及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胃肠道内器件的摩擦力主要来自于摩擦、黏附两部分,肠道变形与器件的质量、表面形状、材料、体积等密切相关.该研究对蠕动内镜的机构设计和运动控制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钙是重要的无机营养元素.它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份.过去,以乳酸钙、葡萄糖酸钙和磷酸氢钙等作为钙制剂.但是,这些钙制剂难被肠道吸收,同时对消化器官有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于口服类药物,肠吸收是决定其生物利用度的关键环节,通过研究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体内法、在体法和体外法.分析了近几年对肠吸收实验方法研究的文献,着重介绍外翻肠囊法、在体肠单向灌流法、Caco-2细胞模型法的研究进展,就其各自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祝司霞 《科技信息》2012,(25):446-446,471
在人体胃肠道中生活着许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保持共生或拮抗关系,在人体内构成微生态平衡,当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时,正常菌群的平衡被打破便产生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密切相关,对免疫和造血功能亦有影响。因此应重视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菌群失调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中药多数是以口服的形式进入消化道,而肠道难以吸收、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较长的中药化学成分则更易受到肠道菌群的作用,因而肠道内微生物对中药的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查阅近15年国内外文献,主要针对苷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有机酸类化合物在肠道菌群作用下的生物转化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中药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常山碱盐的胃肠道毒性,并探寻适合此类毒性药物的模式动物,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测定常山碱盐对斑马鱼的10%致死浓度(LC10,以质量浓度计)和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以质量浓度计),并应用斑马鱼肠蠕动抑制作用评价模型对常山碱盐的肠道毒性作用进行评价,包括肠蠕动抑制评价、肠道表型和肠道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常山碱盐对斑马鱼的LC10和MNLC约为10 mg/L和5 mg/L.在0.50,1.67,5.00,10.00 mg/L质量浓度常山碱盐处理条件下,斑马鱼肠道内容物含量明显增加,肠蠕动抑制率分别为27.78%,61.11%,77.11%,80.89%,常山碱盐对斑马鱼肠蠕动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肠道毒性表型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在0.50,1.67,5.00,10.00 mg/L质量浓度常山碱盐处理条件下,斑马鱼肠道褶皱减少或消失,肠道黏膜细胞变性,肠道黏膜破坏,肠腔模糊,肠腔变窄,且严重程度和发生率与常山碱盐质量浓度呈较明显的正相关性.常山碱盐存在明确的胃肠道毒性,斑马鱼可作为模式动物应用于消化道毒性药物的致毒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太平洋鲑鱼Oncorhynchus spp.肠道完整吸收小肽与肠道中小肽的关系,用20%酶解酪蛋白、酸解酪蛋白、酪蛋白和生理盐水4组溶液分别进行各5尾太平洋鲑(体质量为300±13.8 g)肠道灌注试验(1mL·100g-1).20min后尾静脉采血制备血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灌注酶解酪蛋白溶液的太平洋鲑鱼血液循环中总肽量和某些肽量极显著(P<0.01)高于灌注生理盐水、酪蛋白、酸解酪蛋白溶液;较灌注生理盐水、酪蛋白、酸解酪蛋白溶液的太平洋鲑鱼血液循环中总肽量分别提高了167.3%、40.2%和48.3%.实验结果表明,太平洋鲑鱼血浆中肽量的增加与肠道提供的肽种类和数量有关,太平洋鲑鱼肠道能够一定程度地完整吸收某些小肽进入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8.
肠道微生物群在宿主代谢和炎性反应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Akkermansia muciniphila(A.muciniphila)是疣微菌门中第一个被成功分离鉴定和培养的肠道共生菌,最初从人类粪便样本中被分离出来,因具备黏蛋白的降解特性,使其成为肠道黏膜中的关键菌种之一。不断有研究表明A.muciniphila的丰度与动物和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使其成为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和益生菌的研究热点。此外,A.muciniphila的丰度在炎症性肠病(主要是溃疡性结肠炎)和代谢紊乱患者中降低,这表明它可能具有潜在的抗炎特性。本文将系统阐述A.muciniphila与肠道免疫和系统代谢疾病之间的关联,重点探讨其在改善肠道屏障、免疫应答及宿主代谢方面的功能和可能作用机制,为以A.muciniphila为基础开发疾病治疗新方法提供证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儿童孤独症或自闭症最典型的特征是社会交流障碍,这是自闭症患儿面临的最大问题。日前一篇在线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这一结论为深入研究儿童孤独症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两组家兔的胃肠道分别进行在体提取液单向灌流,并定时收集胃肠灌流液,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标准曲线,以绿原酸的浓度为指标测算吸收情况。结果表明,提取液中的绿原酸在家兔胃肠道部分均有明显吸收,且小肠段的吸收程度高于胃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