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def2-tzvp水平下,对团簇NiPS3的初始构型进行优化计算,获得9种优化构型。从红外光谱、偶极矩、拉曼光谱和极化率这4个方面对团簇NiPS3的光谱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团簇NiPS3的所有优化构型均为C1对称,二重平面非对称构型1(2)最为稳定;二重立体戴帽三角锥构型5(2)和四重立体戴帽三角锥构型3(4)的红外活性和拉曼活性均相近;二重立体三角双锥构型2(2)、四重立体三角双锥构型1(4)的红外特征振动最高峰以及二重平面非对称构型4(2)、四重立体戴帽三角锥构型3(4)的拉曼特征振动最高峰均发生了红移现象;团簇NiPS3的红外活性受其几何形态的影响,拉曼活性受其极化率张量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def2-tzvp水平下,对团簇NiPS3的初始构型进行优化计算,获得9种优化构型。从红外光谱、偶极矩、拉曼光谱和极化率这4个方面对团簇NiPS3的光谱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团簇NiPS3的所有优化构型均为C1对称,二重平面非对称构型1(2)最为稳定;二重立体戴帽三角锥构型5(2)和四重立体戴帽三角锥构型3(4)的红外活性和拉曼活性均相近;二重立体三角双锥构型2(2)、四重立体三角双锥构型1(4)的红外特征振动最高峰以及二重平面非对称构型4(2)、四重立体戴帽三角锥构型3(4)的拉曼特征振动最高峰均发生了红移现象;团簇NiPS3的红外活性受其几何形态的影响,拉曼活性受其极化率张量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过渡金属硫代磷酸盐NiPS3的催化析氢活性进行探究,文章以团簇NiPS3为局域模型,基于拓扑学原理与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def2-tzvp水平下,利用Gaussian09对团簇NiPS3的初始构型进行全参数优化计算,分析其催化析氢过程,找出催化析氢活性最高的构型。通过分析团簇NiPS3与水分子的前线轨道图、前线轨道能级差与结合能,结果表明,构型4((4))在吸附和脱附过程中的能级差均最小,且其在脱附过程中间产物的结合能也最小,说明构型4((4))具有较强的吸附和脱附氢原子的能力,催化析氢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团簇CrPS4的催化析氢能力,依据拓扑学原理,利用密度泛函理论,采用B3LYP泛函和def2-tzvp基组,运用Gaussian09量子化学软件对团簇CrPS4的基础构型分别在二重态和四重态下进行优化运行,获得16种稳定构型,其中10种构型在吸附氢原子后能够稳定存在。从前线轨道理论、HOMO-LUMO轨道能级差以及键级方面对团簇CrPS4的10种构型的吸附与解吸能力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团簇CrPS4中,S原子为主要活性位点;在结合氢原子后,相对于二重态构型,四重态构型的稳定性较高,催化活性较强,更适合用于催化析氢;团簇CrPS4的催化析氢能力因构型不同而异,在与水反应形成(CrPS4)—H构型的过程中,构型4((4))吸附氢原子的能力最强,而在解吸过程中,构型7((2))更占优势;构型8((4))的综合析氢能力在10种构型中最强,其次为构型5((4))和6  相似文献   

5.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B3LYP/Lanl2dz赝势基组水平的V3BP的11种优化构型通过分析其电子自旋密度分布进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团簇V3BP最稳定构型1(4)外围电子自旋密度分布均匀,对称性好;内部原子间成键强弱均匀,对称性好;最不稳定构型8(2)外围α电子和β电子交替分布且分布不均匀,对称性差且极不规整;内部原子间成键强度各不相同,同一类型键原子间成键强弱也不均匀;团簇V3BP各优化构型的外围电子分布由α电子和β电子共同组成,且α电子所占比例较大;构型2(4)、1(2)、4(2)、8(2)内部原子间成键后均为β电子过剩,其余构型内部原子间成键后均为α电子过剩。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团簇MMoS4(M=Ni、Co、Fe)内部结构稳定性及极性,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在B3LYP/def2tzvp水平下运用Gaussian09软件对团簇MMoS4稳定构型的态密度图、极化率、偶极矩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团簇MMoS4中构型1((3))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不易发生改变,其结构稳定性要优于其它构型;团簇MMoS4各稳定构型除4((3))外均为极性分子,并且构型1((1))偶极矩最大,具有最强的分子极性;对态密度图的分析显示,团簇MMoS4中p-d-d、p-d杂化作用较强,对团簇构型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团簇Fe4P催化水分子析出氢气的反应活性,以团簇Fe4P催化析氢的反应机理为依据,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并基于前线轨道理论,对优化后得出的8种优化构型,通过讨论其前线轨道图、各构型的HOMO能级与水分子的LUMO能级的差值,发现在吸附反应中构型2(4)与水分子进行同号轨道重叠的可能性最大,且水中氢原子均吸附于团簇Fe4P的Fe原子上,即表明Fe原子为团簇Fe4P潜在的催化活性位点.此外,综合团簇Fe4P两步催化反应的分析结果,发现构型2(2)、3(2)无论是在吸附反应中还是解吸反应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活性,说明构型2(2)、3(2)为团簇Fe4P催化水析出氢气的最优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NiCo2S4进行优化计算,确定单、三重态下的12种优化构型,并对其极化率和反应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型2(1)的平均极化率最小,即在外场作用下,结构最稳定;构型3(1)则最大,即结构最不稳定.此外,平均极化率和极化率各向异性不变量均受自旋多重度和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在强吸电子环境中,构型3(3)、4(3)和6(1)的反应活性较强,构型2(3)和4(1)的较弱;在强给电子环境中,构型2(3)、3(1)和5(1)的反应活性较强,构型1(1)和4(3)的较弱;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构型3(3)和6(1)的反应活性较强,构型1(1)和4(1)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团簇NiMo3P各优化构型的形变情况,并寻找催化性能最优异的团簇NiMo3P构型,根据拓扑学原理,在B3LYP泛函条件下,采用Lan12dz基组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团簇NiMo3P进行优化计算,得到4种四重态、5种二重态共9种稳定构型。对团簇NiMo3P的变形性能进行分析发现:团簇极化率对于几何结构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构型1(2)的结构最为紧凑,不易发生形变。对前线轨道进行分析发现: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相比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在Ni、Mo、P 3种原子中,Mo原子最有可能是团簇潜在的催化活性位点;在催化反应中,团簇NiMo3P具有强的电子接受能力,但其提供电子的能力亦不可忽略;构型2(2)的能隙差值最小,亲电指数值最高,反应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利用Gaussian 09程序对团簇Mo2S4进行全参数的优化计算,根据前线轨道理论对计算所得的10种稳定构型进行催化析氢反应活性的研究,由前线轨道图及团簇Mo2S4与水分子的前线轨道能级差探究团簇Mo2S4在催化水解析氢中的反应活性,进而确定团簇Mo2S4催化析氢活性最好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团簇Mo2S4单重态构型的稳定性优于三重态构型,三重态构型催化水解析氢的能力相较于单重态构型更占优势;构型5(3)在吸附氢原子与解吸氢原子的反应中都有较好的反应活性,构型4(1)的反应活性最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微观状态下团簇Co3MoS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在二、四重态下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团簇Co3MoS进行优化分析,一共得到8种稳定构型.[结果]通过对校正能和吉布斯自由能等能量参数进行分析得出:团簇Co3MoS热力学稳定性最优构型为单帽三角锥型的构型1(4),该构型相比其他构型更易形成.通过对键长和键级采用多种处理方法综合分析得出:金属与非金属原子间的成键强度对团簇稳定性的影响大于金属与金属原子间成键强度对稳定性的影响,其中Mo-S键对团簇Co3MoS总成键键级贡献率是最大的,同时两个金属原子间的成键依然对团簇Co3MoS的稳定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得出了金属与非金属原子间的成键对团簇Co3MoS热力学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弄清团簇Co3MoS微观层面的析氢作用机理,探究其析氢的机制,本文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在B3LYP/Lanl2dz水平下,运用Gaussian09对团簇Co3MoS进行运算分析。并结合团簇Co3MoS的HOMO图、水分子LUMO图、前线轨道能级差、结合能等数据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构型3(4)、1(2)、4(2)在第一步吸氢反应中表现出了比其它构型较高的反应活性,这些构型能较好地完成电子在它们与水分子之间的转移,并易于吸附氢原子;构型1(2)、4(2)在第二步解吸反应中表现出了最高的解吸能力,展示出了最高的催化活性效果,并将氢气更快地析出;最终得出构型1(2)和4(2)是团簇Co3MoS具有优异的析氢能力的关键构型。  相似文献   

13.
在B3LYP/Lanl2dz水平下,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团簇NiMo3P进行优化计算,得到四重态4种、二重态5种,共9种稳定构型.其中三角双锥型为团簇NiMo3P的优势构型.对团簇NiMo3P的稳定性与键长、键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型1(4)的热力学稳定性最好,自发形成的趋势最大;团簇NiMo3P各原子间成键...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了解团簇Ti4P的结构稳定性及成键性质,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Lan12方法对设计出的初始构型进行优化,最终得到了7种优化构型。从能量学角度分析团簇Ti4P各构型的校正能、吉布斯自由能变、结合能可以得到构型1(4)是最稳定的优化构型。对团簇Ti4P的成键性质进行分析发现,Ti-Ti键与Ti-P键键级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其中对团簇Ti4P成键作出较大贡献的为Ti-P键。此外无论从能量学角度还是成键性质上分析,重态的多样性都不是影响优化构型稳定性和Ti-Ti键、Ti-P键键长、键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团簇Co3NiB2内部结构的相关状况及极性强弱,基于拓扑学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对团簇12种优化构型的极化率、偶极矩及态密度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团簇形变程度的排序分析可得,极化率张量对团簇的几何结构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分析团簇对外场响应程度的排序可以发现,极化率各向异性不变量对团簇的几何结构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依赖性不及极化率张量;从偶极矩角度分析发现,团簇所有优化构型均为极性分子,其中构型4(4)的分子极性最强,构型4(2)的分子极性最弱;对态密度进行分析发现,团簇的成键主要存在p-p、d-d-p、d-p-p-p、s-s-p-p-p和d-d-p-p-p 5种杂化方式,其中,p-p、d-d-p杂化作用较强,d-p-p-p、s-s-p-p-p、d-d-p-p-p杂化作用较弱。此外,团簇所有优化构型的A、B、D、E峰处的杂化情况完全一致,仅有C峰的杂化情况因构型重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说明C峰处的杂化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团簇多重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6-311+G(d)水平上计算并分析了B10和NaB910)团簇的几何结构及电子性质,同时,讨论了团簇的平均结合能、能级间隙、自然电荷分布和极化率.研究表明:B10团簇的基态为半平面构型,NaB10团簇的基态是以B10半平面为配位基,并与Na原子构成的配位络合物.能级间隙和平均结合能结果表明增加一个Na原子改变了B原子之间的成键作用.另外,对平均线性极化率和极化率的各向异性不变量研究表明:基态B10团簇增加一个Na原子后NaB10团簇的电子结构更趋于紧凑.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研究团簇Co2Mo2P3的内部结构稳定性及其相关性的极性强度,该文基于拓扑学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l2dz较高量化水平下,利用Gaussian09软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利用态密度图、极化率、偶极矩对团簇Co2Mo2P3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团簇Co2Mo2P3存在着p-p、p-d、p-p-d、d-d-p和p-d-d 5种不同的轨道杂化模式,其中p-p、p-d、p-p-d 3种杂化方式对构型的稳定性有很大的贡献;构型1((2))在外电场作用下最易发生极化,其结构稳定性优于其他构型;团簇Co2Mo2P3各个稳定构型均为极性分子,且构型4((4))的偶极矩和极性均为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寻找团簇Co3FeP的稳定性、结构和内部作用力等规律,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l2dz的量化水平下对团簇Co3FeP进行理论计算,得到5种优化构型,并从化学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的角度对其异构化反应中的反应物、过渡态和生成物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构型均为C1对称且构型的空间结构对其熵值有影响;构型的稳定性主要由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所决定,并且在常温常压下构型1(3)、2(3)和3(3)可以稳定存在,是大部分异构化反应的最终产物。因此,在实际材料的开发中,不仅需要注意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以确保构型的稳定性,还应首先考虑对稳定构型1(3)、2(3)和3(3)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了解团簇Ti3P2的成键性质和催化活性,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引入极化基,利用拓扑学原理对团簇进行优化,得到较稳定的7种构型进行轨道杂化的分析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构型1(1)是稳定构型中能量最低,其结构最稳定的;团簇Ti3P2各稳定构型中不同原子间的成键强度与效果各不相同,其中Ti-P键成键强度最大,并且对团簇Ti3P2的稳定性影响也很大;在总态密度及分波态密度图中可以发现d-p杂化和p-d-p杂化均引起Ti-P键的生成,和成键键级比例结论一致;团簇Ti3P2中各原子对HOMO和LUMO轨道的贡献存在差异,同时也为其催化反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团簇Mo3S4的成键作用及电子性质,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在B3LYP水平上进行优化计算,得到8种稳定构型,其中单、三重态各4种.对键长、键级、电荷量以及电子自旋密度分布分析表明,各构型中成键强度由大到小为:金属-非金属键(Mo-S)>金属-金属键(Mo-Mo)>非金属-非金属键(S-S);其中Mo-S键作为稳定性的主要贡献者,具有较强的成键作用.团簇呈电中性,且电子均由Mo原子流向S原子,电子流动性的大小为:3(1)<4(3)<2(3)<2(1)<1(3)<1(1)<4(1)<3(3).构型1(3)的电子自旋密度图的对称性与重叠程度均优于其他三重态构型,由此说明构型1(3)的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