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魏会民 《科技信息》2010,(7):227-227
“自律”是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量理性、信念道德良心,依靠内心自觉,而不是靠外力强制。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智慧、潜在及创造力。自律道德的根本功能是内在制裁,它要主体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要求建立良好的内心法庭,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裁决。  相似文献   

2.
康德哲学以实践本质为特征,以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为主要内容构筑了完整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先验的自我作为理性的存在,在一切伦理行为中构成绝对命令的依据,使道德成为可能。因此,道德哲学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占居主导地位,是全部哲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康德道德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寻做人之道,揭示规范“人的行为”的道德“法令”,构筑“至善”的道德人格,这些思想至今仍不失其启迪价值和功效。  相似文献   

3.
集体主义是一种适应现实同时又高于现实的价值观,它向人类展示出一种美好的、高尚的、可实现的道德生活,满足人类对自我道德人格完善的向往。如果没有这种对现实的超越,人的生活就变得空虚、迷茫、无意义,社会进步也就缺乏根本动力且没有目标。可见,集体主义对人们的道德引领作用之显著。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实践哲学中,“理性的事实”是一个重要且富有争议的概念。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理性的事实”概念确立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这引发了学界的两大争论:第一,“理性的事实”概念取代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这一做法是否具有合理性?第二,“理性的事实”概念的具体内容是道德法则的意识,还是道德法则,又或是它们二者的统一?我们可以基于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视角,把“理性的事实”概念理解为纯粹实践理性通过与它自身同一的道德法则而确立的事实,理解为纯粹实践理性(即道德法则的意识)与道德法则在同一性中构成的统一体,由此为学界对“理性的事实”概念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5.
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道德观是建立在其心本体论哲学之基础上的,他对道德生活本质、道德自我在宇宙中的地位、现实世界之物质是精神之体现的论述,以及希望建立一个充满高尚理想与道德价值的社会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方伟 《湖州师专学报》2010,(3):37-40,66
角色美德是具有多重性的。角色美德的多重性决定了不同角色美德行为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使人陷人道德两难的困境。面对各种角色道德困境,只有坚持超功利原则、最优价值目标原则、最高道德准则原则以及“最大善的目的”与“最小恶的手段”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使自己的角色美德行为选择更加理性、合理。  相似文献   

7.
道德终极标准是由若干标准构成的道德标准体系:一个总标准和两个分标准。总标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的道德终极标准:增减每个人魄利益总量。分标准1,是在人们利益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亦即所谓的帕累托标准:无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分标准2则是在人们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它在他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表现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而在自我利益与他人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为“无私利他、自我牺牲”标准。  相似文献   

8.
主体意识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对自我价值的确认 ,又是对“在世”的精神把握。主体意识的确立是自我需求追求满足与主动承担道德责任的统一。这样 ,自我在自觉的基础上把普遍规范“己化” ,并在道德自由的空间里产生自律 ,因此主体意识的确立是道德自律的前提。“以德治国”标示了道德上的自律 ,与主体意识确立一同倡导了人的解放 ,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理性直觉”是冯契智慧说的核心范畴。何为理性直觉?理性直觉能否得、如何得?其所得如何达?又如何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智慧说能否证成的关键。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梳与考察,并与牟宗三“智的直觉”进行了比较。认为前者强化了直觉与实践、直觉与理性的关联,在一定意义上消解了理性直觉的神秘性;后者则突出了直觉与道德的亲缘关系,通过对道德本体的泛化,渲染了智的直觉的无限性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泛道德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孙奇逢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学家,他在综合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基础上,对现实的道德实践提出了三个层面的理论要求,分别为处事之道、处人之道以及处己之道,从现代的视角来看,分别涉及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对现代中国的命运及其文化的反省中,唐君毅发展了早期新儒家的理想,将对超越的理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内在生命和源泉.他认为西方的宗教、科学精神和民主得益于那种对外在超越的追求,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理想的偏执也走向割裂和奴役.中国文化不等同于器物和自然主义等,在宋明儒的心性之学中也有一种内在的超越理想,它们成为中国道德生活和艺术的基础.中国应当学习西方的"方以智"的科学精神,其"圆而神"也可以补充西方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肯定宗教信仰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并以“天人合一”的方式理解宗教,从而消解了神或超自然世界对人的制约,突出了宗教对人的生命存在所具有的超越意义,体现了他对人的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小学德育课是学校环境中实施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教育都是一种唯理性的教育,德育往往背离了人自身,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唯知识论,小学德育课遵循知识的逻辑,无视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内容比较抽象空洞,方法单向单一,偏重系统知识的传授,由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源于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有效引导儿童去沐浴他们生活中的阳光雨露,享受健康快乐的道德生活,实现德性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英雄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雄主义冲动是人们生活的根本动力,它是人类真实的生存处境的深刻反映。人之生存的二元悖论性即意识的“自我”与必死的肉体无法做到无瑕的和谐,它们以不断的碰撞和争斗构成人的一生,而人之真正的“英雄”行为却是对必死命运的克服,是直面死亡时的尊严和勇气。然而人们在死亡恐惧的影响下,并不了解自己的“英雄主义”行为的虚幻性,人们的奋斗、努力似乎只能是短暂的权宜之计。但是无论怎样,人们都渴望完成自己的“英雄诗”。然而,困难的是,在实现自己“英雄主义”情结的路途中,我们无法做出唯一真理性的结论,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极富个性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5.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是一部充满多重象征意义的童话。从《小王子》文本人类生存空间的角度可以看出,圣·埃克苏佩里对于空间与人类自身生存的关系有着很深入的思索,包括生存空间的大小、想象空间中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空间的构建等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小王子》一书中蕴含的这方面的启示对于人们的生存、生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隐逸文化发展到盛唐即臻于成熟。积极的入世倾向是这一时期隐逸风尚的鲜明特征。临近唐都长安的终南山正是周、汉以来的隐逸圣地。它景色秀美,位置优越,而且分布了大量的佛寺与道观。盛唐的文人士子们便把隐居终南当作进入京城、踏上仕途的最佳途径。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与这一时期昂扬的盛唐气象和唐代皇帝对隐士的特别优渥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契约伦理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应用伦理形态、实体伦理规律"现象"。契约伦理理念主要有理性、公平与自由。理性对"自然状态"展开伦理反省,选择契约作为避免"狼—狼状态"、走向"和平"相与之道的善的路径;公平要求契约制度设定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并确定主客观衡平标准,它是经验世界的"希望"和"追求";自由表现为契约行为的自我主导性,以"人"为目的,属于"相对自由"。契约伦理理念能够引导契约实践,使行为主体在"契约生活态势"中坚守道德光明之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中国伦理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道德评价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道德理性主义的盛行往往使得道德评价的复杂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伯纳德·威廉斯提出的内在理由概念可以恰当地被理解为特别针对道德评价,对道德理性主义提出了一个重要挑战。面对对威廉斯的内在理由概念的某些重要批评,需要澄清和捍卫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揭示它对于我们理解伦理生活的本质的一些含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现代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在《送冰的人来了》中运用各种意象,描绘了20世纪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精神生活的困境,从而展现出美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衡。本文从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剧名、角色和场景进行分析,得出这部戏剧就是人类生存困境的隐喻和象征。  相似文献   

20.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控制兽性,保持人性,追求神性的自我提升过程.教育是实现这一切的主要途径.教育使人获得理性,包括科学理性、人文理性、审美理性.教育理性的控制功能造就了人的高贵的精神性.教育理性的消解及其功能的变异,就预示着人的精神危机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