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不是人学的空场.《德意志意识形态》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内涵.马克思人学中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人"是历史实践活动中的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的实践本质的对象性活动出发,将自然界既看作是人的实践的对象又看作是人的生存的基础,形成了生存基础和实践对象相统一的二重性自然观。这一自然观既克服了旧哲学之与人分离的自然观的缺陷,又匡正了当代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之盲目开发自然的偏颇。  相似文献   

3.
对人的本质的追问和反思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由于致思理论的局限性,马克思之前的西方传统哲学皆没能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本质特征的新哲学的诞生扬弃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人本质观,从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实现了对传统人本质观的伟大变革。从而成为第一个成功破译"斯芬克斯之谜"的千年伟人。  相似文献   

4.
批判性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诉求。人的实践活动是辩证的,而以辩证法为精神实质的马克思哲学必然具有批判性的品质,这就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意义之所在。马克思哲学在现时代仍然具有强烈的回应时代的能力。马克思哲学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目的决不在于挽救“现代性”,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地扬弃和超越“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生产劳动看待历史,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人类发展史的钥匙。因为人的第11个活动是生产劳动,是人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活动。马克思研究了自己实践哲学新思想与德国思想体系之间的对立,彻底清算了自己的哲学信仰,阐述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实践哲学诞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自近代以来,人的主体性问题引起许多哲学家的思考,但是由于许多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要么从人的意识、思想、情感去思考,要么从客体、直观、事物去思考,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历史难题。而马克思把实践作为思维的视觉去思考人的主体性,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因为实践活动才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赋予了人以主体的特性、促使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因而马克思新哲学的人的主体性思想应从实践去理解,才能够真正的理解、把握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的真谛。同时马克思的人的主体性具有现实社会性、历史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着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体现为六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的统一是从人及自然各自的根本属性出发,说明人与自然的矛盾统一,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统一,是从两类关系的关联性出发,说明它们和谐的内在必然性,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核心内容;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是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说明的是人的社会本质,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价值依据;无机身体与有机身体的统一是从人的自然性出发,说明的是人的自然的本质,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理论特征;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是从人的实践本性出发,说明的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规定,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实践原则;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从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旨归出发,说明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之境,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终级关怀和最高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人的实践本质为主题,深入地论述了九个哲学观点:(1)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实践导致异化又克服异化;(3)实践最终促使人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自然界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人作用的对象;(5)人在社会性的劳动中创造历史;(6)实践也是一种感性的布美的活动;(7)实践的本质力量必然酿成(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统一的)现实的人道主义;(8)哲学辩证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实践辩证法;(9)实践哲学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人的实践本质为主题,深入地论述了九个哲学观点:(1)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实践导致异化又克服异化;(3)实践最终促使人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自然界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人作用的对象;(5)人在社会性的劳动中创造历史;(6)实践也是一种感性的审美的活动;(7)实践的本质力量必然酿成(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统一的)现实的人道主义;(8)哲学辩证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实践辩证法;(9)实践哲学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人类学哲学视野出发,探讨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就有一种自然的抑或是社会的价值引导.由这种价值引导把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社会和历史既区别开来又统一起来;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不断实践循环的引导中,通过有意义的价值导向把实践和认识、真理性与价值性、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决定论与选择论、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这种新实践观的价值引导观察世界,形成了马克思人类学哲学实践价值引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人类哲学史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深刻总结了历代思想家们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思想遗产,把自然界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进行考察,在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提供了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又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深刻阐述了下列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实践是联结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纽带;社会性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一般性质;异化的扬弃是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重建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哲学辩证法作为辩证法的现代哲学形态是实践人本辩证法。“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是这一辩证法的出发点和根本所在。这一辩证法面对“三个世界”:感性世界即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事在)、人类世界人在)意义世界(义在)。这一辩证法是以感性世界为对象对人的本质为尺度对之进行人道评价而获得意义世界,进而为进步人类创意指导实践的价值观念,以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3.
姜海波  周露平 《科技信息》2007,1(31):417-418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不是费尔巴哈式的以"现实的人"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颠倒"。任何从主体内在性("我思")出发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解读最终都将陷入形而上学,而无法应对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指责。作为马克思哲学存在论根基的"感性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基础,是马克思决定性地超出形而上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变革的实现 ,有赖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不是在于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 ,也不是在于超越唯物、唯心的对立 ,建立超越的“实践哲学” ,也不是在于创立“实践本体论”以代替物质本体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真正贡献在于把作为意识现实对象的感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 ,理解为实践 ,从而确立了新的哲学出发点 ,创立了从实践出发来解释问题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传统哲学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而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从根本上变革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使哲学的历史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向,就是由传统哲学那种对绝对化的本体的追求,转向对现实的人及有人参与的实践活动的探索,这是从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马克思因此成为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通过实践活动变革自然,推动社会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由于主体实践活动直接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人们的实践活动要想顺利进行,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作为思考和探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其实质是一种实践人学。和旧哲学不同之处在于:其运思路向是生存论的,而不是知识论的。哲学生存论与传统知识论的简单区别就是:我们的对象世界是现成的被给予的,还是我们的实践之参与构成的。在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看来: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相对于人的实践历史地生存着的。哲学生存论转向虽然是由胡塞尔、海德格尔等20世纪西方大哲提出来的,但早在马克思那里就有萌芽。马克思天才般的哲学变革比胡塞尔、海德格尔早了近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社会转型的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对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研究和探索,对于人们正确、全面地理解人的价值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科学地在社会实践观基础上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这是关于人的理论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是最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本主义思想,本文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浅析了人类实践活动在定义人的本质和"以人为本"实践观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突出实践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为基础,以对人的本质和对象性关系的理解为突破口,阐述了实践的本质是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的重要思想。这种观点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