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发展观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社会评价越来越为国际国内社会所重视。本文分析了农业技术项目与社会评价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对农业技术项目社会评价的可行性以及难点进行总结,提出农业技术社会评价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刊启事     
丁柳杨 《国际学术动态》2005,(4):F0003-F0003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和研究型大学的崛起必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民素质的大幅提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大力提倡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教学中大力倡导和发展学习者自主。“自主性语言学习”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分2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文化导向的员工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理论是近年来日益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它的提出使管理重点由“硬”向“软”转变,企业文化使现代企业管理由原来的以“物”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动机激励;由只重视人的物质需要发展到关心员工的心理、情感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它的作用是使员工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已有“永续利用”的概念和政令。自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至1995年中国共完成11项重大研究课题,实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取得显著成绩,引起国际瞩目。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要实现二个转变,必须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加强科学技术投入,完善立法管理,才能使中国社会、经济持续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历史在前进,社会发展也在探索中。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焦点,它将指导中国迈向21世纪。可持续发展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发展战略。我们国家一直关注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  相似文献   

6.
人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内容分析人的因素可持续发展中起到的双重作用,得出在可持续发展中,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作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反对“以人为中心”,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与将社会视为一种实体的“物”这两种概念,虽对人类学的社会研究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但也成为理论推展的主要障碍,成为人类学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类学家多是在“系统”这个概念上来寻求突破,80年代之后则开始设法摆脱“社会是一个物”这个概念,以获致理论的进展。大体说来,前者的努力并不成功,因为他们始终不能摆脱“社会”这个由Durkheim所创造出来的实体;而后者则重新检讨了“社会(society)”以及与之相对的“个人(individual)”这两个概念,从而为人类学的社会理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8.
徐蕾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160-16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教育根本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保障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更新观念、强化职责、完善制度、加快改革、提高质量,以多样化的可选择性教育,优秀的教师和关怀弱势群体,完成从个人公平维度到国家发展维度、从优先发展到均衡发展、从“显性公平”到“隐性公平”、从量的提高到质的提升和从物质公平到精神公平的转变,使“使适者受适度教育”。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关于“三步走”的阶段发展理论,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和有序的分层次的系统改革,为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寻找到了一条根本的途径;邓小平强调“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为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奠定了基石;邓小平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牢牢抓住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邓小平的一系列科学论述,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莫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邓小平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伟大奠基者。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所有物种的“为我性”特性,使得人类形成、“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当这种模式走向极端时,人和自然之间便出现了不和谐状态2,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便是人类理智觉醒的表现。人类和厚终应达到一种“善”或“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1.
战后半个世纪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通过对工业文明的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确定了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已为我国政府所接受,并付之于实践,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2.
近一个世纪以来,伦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从“人一社会”关系延伸至“人一自然”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本文介绍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人一自然”观,结合环境教育的历史发展,明确指出“人一自然”观是环境教育的伦理学基础,培养环境意识的核心是树立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观念;生态伦理学应该在人与自然谁为生态伦理之中心的问题上加强研究,以便为环境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创意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国内部分中心城市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文化需求不断升级,我国正在面临从资源消耗、投资拉动、粗放发展向资源节约、创新驱动、集约发展的模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发展以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依托、以科技文化有机结合为特征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选择。2006年是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元年,如果说之前的中国创意产业还仅仅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前争论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人类实现了巨大进步,但也引发了“全球问题”的出现和加剧,人类进化处于某种关口。世界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纵向地看,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一些取向:一、“增长即发展”观点的余波;二、以第三世界理代言人身份出现的“依附论”;三、福利经济学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弥补;四、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增长极限论”;五、“可持续发展战略”;六、“ 以人为中心”模式。不能用“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代替“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不仅是汉代以降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构成15世纪以来整个东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儒学有两次大的发展。第一次是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从鲁国的一种地方性学说逐渐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国家意识形态。第二次是从汉代到宋明时期,儒学又逐渐传播到包括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了韩国儒学、日本儒学和越南儒学,成为东亚意识的重要内容。第一次大发展,儒学不断吸收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第二,儒学则不断吸收融合了佛教、…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21世纪议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 21 世纪的主题,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损害其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思想已成为解决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层次。长久以来,人们的发展观念导致了生产活动的“短期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唯利润化,现有体制的弊端造成环境与发展呈两张皮状态,使可持续发展陷入两难。《中国 21 世纪议程》构筑了中国综合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框架,旨在从国家整体的高度上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各社会阶层和全体人民的行动,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劲 《今日科技》1999,(12):2-3
在人类社会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终身教育”的概念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适应“终身教育”需求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以网络传递为优势,以开放性和多媒体化为教学特色,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求知需求为目的,必将体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正如国际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所说:“现代远程教育是各国政府在21世纪为国民提供终身教育的首选方式”.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了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无疑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变动以及农村发展的滞后,促使农村人际关系从“乡土中国”开始向“新乡土中国”变迁。“乡土中国”中农村人际关系是以“熟人社会”为人际交往基础,以血缘、地缘为人际交往核心,以“人情”关系为人际联系纽带;“新乡土中国”中农村人际关系是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过渡,以“利益关系”为人际交往中心,以人际关系“理性化”为发展趋势。两者的对比研究可以为后乡土中国背景下处理农村人际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常设机构,它为研究、教育、娱乐的目的而把人类与环境的见证物收藏、研究、传播、展示。”国际博协明确了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也就是说,它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2002年元旦,“贵州观赏石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幕。奇石闯进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殿堂,赏石、玩石、爱石的人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当广大观众饱览了琳琅满目的精美展品时,他们赞美大自然造物的神奇,真正理解了“鬼斧神工”的含义。博物馆是再现过去、反映现在、展望未来的文化传承机构,它既要为当前的社会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