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以往文学定义和文学理论的批判考察基础之上,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是一种与社会政治权力关系密切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这个命题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二是文学也是一种生产,属于经济基础领域。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生产,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以及文本。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但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往往偏重于对文学的思想内容进行意识形态的分析而忽视了文学的自律性,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理论运用于文学形式、文学生产的分析,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新视界,是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是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它不仅涉及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涉及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自从唯物史观学说传人中国以来,文学理论界多次重大的理论论争大都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和展开的。时至今日,该不该用某种“意识形态”的全称来界定文学的本质,仍是有严重分歧和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文学生态学批评的发生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背景,而该批评中“问题意识”的凸现又要求着“主题意识”方面的建构与“命题意识”方面的探究,总起来看,该批评意味着一种关于人的认识新范型——“生态人”的出现与一种文学观方面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6.
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相关阐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当代意义,揭示了文学作为话语实践的真实作用与审美效果.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本身就包含着建构、生产、批判、认同的运作系统.实质上,文学话语实践既起到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也具有批判、改造现实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精神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从文学活动的审美这一视角,剖析作者创作活动、读者阅读活动中的再创造、研究者从意识形态领域的发掘,力求通过特殊的审美观照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思的著作中,“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形式”等几个概念是经常使用的,并常常出现交叉使用指称同一类现象的情况。那么这些相关概念的涵义是否相同?如涵义不同为何又能交叉使用?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赋们认为这组相关概念的涵义有宽狭之别,同时又具有包容和交叉交系,在理解和使用时应注意区别。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一词广泛见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但是很多人对于这个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词的具体含义不甚明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认为"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特有词汇。这种种误区对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影响极大,有必要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对"意识形态"一词含义有准确了解,才能进入下一步的讨论和研究中去。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出现利益客体日趋丰富、利益主体日趋分化、利益追求意识日趋增强、利益矛盾日趋复杂的情况。所以,与利益变迁直接相关的意识形态建设就应该强化意识形态的利益功能、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坚持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周易》文学价值的初步阐释,试图阐明《周易》不仅充满哲理,而且富有文学色彩,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深刻的生命意识、简洁的叙事艺术和萌动的寓言意识。  相似文献   

13.
作为1938年中国抗战的临时首都,武汉荟萃了来自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大批文化人士,抗战文学得以在此蓬勃兴起。作为唤醒民众、教育民众的重要工具,抗战文学以“大众化”、“通俗化”的话语实践服务着民众,并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在人们的评价话语中总是存在着许多交叉和混同,本文就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文学源头、创作精神以及文学理念等方面,在一个较大背景下,探讨了它们关系,旨在进一步寻觅它们的文学个性。  相似文献   

15.
刘锋杰等人在其新著《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中,欲创构一门以审美为本位的"文学政治学"。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坚守文学审美独特性的基础上重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出"文学想象政治"这一新命题;将研究对象集中于"文学政治",以此为核心构建起文学政治学的概念体系和学科形态。当然,作为一门仍处于初创时期的理论学说,还存在很大的需要探索和建设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17.
刘小梅 《科技信息》2009,(8):121-121
罗兰·巴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文论家,他也是西方文论由结构主义过渡到解构主义的关键人物。罗兰·巴特对结构主义文论的贡献,最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代码理论中。本文从巴特的文学代码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则题为“NESE&KEYS”的美国式幽默中的幽默根源,发现文学代码理论对话语的意识形态具有解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派"并非是精神意义上的"伪现代派",而是真实勘探了"文革"后一代人的生存状貌,并进而追问个体命运的存在性内涵。因此"现代派"文学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诉求。"先锋文学"接续了"现代派"文学的叙事衣钵,但后期走向了叙事极端:放逐意义,追求形式本体。精神实质到形式本体的叙事变化,深切反映了中国文学追寻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并富有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罗兰·巴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文论家,他也是西方文论由结构主义过渡到解构主义的关键人物。罗兰·巴特对结构主义文论的贡献,最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代码理论中。本文从巴特的文学代码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则题为"NESE&KEYS"的美国式幽默中的幽默根源,发现文学代码理论对话语的意识形态具有解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审美意识形态”能否用来表述文学本质这一问题,学界争议很大。根据逻辑学上对本质的界定原则,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有三:文学是不是意识形态?文学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种差是不是审美?审美和意识形态能不能连缀在一起来述说文学的本质?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均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经过分析论证,研究者提出,在今日中国,“审美意识形态”无论从逻辑层面上还是从历史层面上,都是一个站得住脚的命题,可以用来界定文学的本质属性并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坚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可以在确立和维护文学自身独立地位的同时,又将文学活动和人类解放这一总目标联系起来,从而使文学研究获得更加坚实的根据和更加广阔的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