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美国无法确定戈氏的政治前景在华盛顿,不论是里根政府还是布什政府,都没有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功持特别乐观的态度。1987年春,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访问莫斯科时非正式地对戈尔巴乔夫谈到她最近在华盛顿访问了一些高级官员,他们认为苏联的改革失策了,这一失策将会搞垮苏联这个中央大国的整个经济结构,特别是当戈尔巴乔夫推进这项改革太快的时候。她告诫戈尔巴乔夫要谨慎,尽管她自己也在将英国的国家工业转为私有化的过程中遇到了麻烦,但她还是希望戈尔巴乔夫能够成功。戈尔巴乔夫在向政治局报告时未指名地取笑那些极端保守的美国人,他补充说也许他们有道理,他认为无论如何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才能重新调整好苏联的经济,但这只是事后的想法,因为,他没有照此去做。  相似文献   

2.
法国总统密特朗,在7月上旬的一周之内,先后访问了美国和苏联。他出席了纽约自由女神像落成百周年盛典并同里根总统晤谈,接着又在莫斯科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会谈。舆论认为,法国这次重火外交行动的意义和作用大大超过了双边关系的范围。密特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访问美苏的呢?一方面美苏首脑在酝酿新的会晤,里根对苏联6月提出“灵活的”裁军新建议作了某些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美多次表示要废除美苏反  相似文献   

3.
刚才宋宝贤同志分析,在里根总统任期内,美苏关系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是可能的。我则认为,里根任期内美苏关系取得某种突破的机会似乎已经错失了。一年多来美苏关系甚少进展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1985年和1986年两年本是美苏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妥协、改善关系的较好时机。因为一则苏联新领导确实需要一个较缓和的国际环境来喘息一下,以便加速发展国内经济;二则里根经过第一任期的经营在美苏争霸的全球态势上取得了较为有利的地位,他可凭借这种实力地位,争取通过谈判达成有利  相似文献   

4.
美国国会于今年8月18日通过了里根政府提出的今后三年内增税983亿美元的计划。据美刊报道,这是美国和平时期最大的增税法案。这个增税法案出自里根政府之手,是颇具讽刺意味的。人们知道,里根一贯标榜信奉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一向不遗余力地鼓吹减税。他于去年2月上台不久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减税。据里根解释,减税能使投资和储蓄增加,因而就能刺激生产发展,实现经济繁荣。但是,大幅度减税会使政府收入减少,所以减税必须同削减政府开支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5.
削减战略核武器是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五六月莫斯科会谈的重点问题。各国舆论纷纷预测其前景有三:签约;达成原则协议;搁置。舆论普遍认为在双方经济、政治、军事形势趋动下,前两种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里根一向认为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对美国不利,苏联部署SS8—25已经违约,美国不能视而不见。冰岛首脑会晤后,美国认为苏联的裁军立场甚至是倒退了。强硬派认为里根在冰岛钻进了戈尔巴乔夫的圈套,要“更正”里报在那时提出的裁军方案。美国这次废约为今年的裁军谈判前景投下了阴影,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逆料了。  相似文献   

7.
3月11日,即苏联最高领导人契尔年科病逝后的第二天,在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国际上普遍注意到,戈尔巴乔夫的当选同宣布契尔年科逝世相距不到5个小时。戈尔巴乔夫今年54岁,是自勃列日涅夫去世以后相继担任苏联最高领导职务的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一个大国的最高领导人更迭,国际上自然都在认真观察新领导如何处理当前的内外事务。戈尔巴乔夫上任后立即履行了他的职责。他在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的中央非常全会上发表了讲话,阐述了内外政策的大要;紧接着便主持了紧张的契尔年科葬礼活动。葬礼期间,他连续会见了27个国家和  相似文献   

8.
共同的需要,不同的动机,把美苏首脑带到雷克雅未克。两国首脑亲自出马为首脑会晤举行预备会晤,是异乎寻常的,对戈尔巴乔夫来说,他经不起没有成果的正式会晤的打击,现在这样做风险较小,可进可退;对里根来说,既显示其强硬政策,又树立“和平总统”形象。双方在“星球大战”上互不相让,但是互相摸到了底盘。美苏关系“冷却”一段后,可能再作调整。  相似文献   

9.
美国国务卿黑格辞职的消息6月25日宣布以后,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普遍感到突然。其实,此事已经酝酿了一段时候,这是里根政府在当前内外处境困难的情况下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黑格为什么辞职在美国,一名国务卿于总统任期不及一半时就挂冠而去,确不寻常。一般认为,黑格这次辞职的主要原因是同里根以及他的亲信在许多政策问题上有严重的分歧。正如白宫发言人斯皮克斯所说,“问题积压得太多了”。据美国报刊说,黑格在6月初随同里根访问西欧期间,就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克拉克吵了  相似文献   

10.
我与金君晖同志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认为,美苏不仅在中导问题上,而且在其他一些问题上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诚然,里根的地位有所削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难有作为了,关键是如何看待里根目前的困难。里根地位削弱或许有利于美苏达成协议里根的困难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伊朗门事件是里根30余年从政生涯中受到的最大打击。目前事件尚未结束。如果5月国会举行听证会,揭出他确实了解货款转移或一笔货款被用于共和党竞选,则此事还有可能演变成第二个“水门事件”。那时里根当然难有任何作为。但现在还非如此。民主党现在采取“拖”的战略,对里根小火慢煎,旨在长期陷里根于被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里根总统宣布取消对苏联的粮食禁运,使人想起了他曾经一再强调的“联系”原则。华盛顿处理对苏关系的这条指导原则,是里根就职伊始即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亮出的。三个多月来,他反复说明,美国是否同苏联谈判核条约或讨论贸易、信贷、技术转让,都要把苏联在全世界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考虑。里根说:“我们不能坐在桌子旁边进行谈判,除非我们在谈判桌旁把正在发生的所有其他事情也考虑进去。”里根表示要奉行“联系”原则,应该说,是颇有战略头脑的。因为,既然苏联在全世界的所作所为是相互联系而服从于它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那么,美国处理对苏关系,也就自然要着眼于抵御其全球扩张,而不能为暂时的局部的事件所左右,更不能追逐蝇头小利,丢掉战略全局。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当即请齐奥塞斯库给戈尔巴乔夫带个口信:“如果苏联同我们达成谅解,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而且能办到的话,我或胡耀邦同志愿意同戈尔巴乔夫同志会见。”  相似文献   

13.
欧美关系,在当今国际斗争的总格局中,是联合抗苏力量内部的关系。美国新总统里根上台以后,欧美关系的这一基本性质没有改变。但是,由于里根政府的对外政策基调与其前任有所不同等原因,欧美之间需要在新的条件下取得协调。一个时期以来,西欧主要国家的领导人接踵访美,里根政府的要员也相继访问西欧。双方都在互相摸底,进行游说,施加影响。现在欧美磋商的过程还在继续,欧美关系还在调整中,但眼下暴露出来的矛盾不少。西方舆论界对此议论颇多。由于欧美关系直接影响到联合抗苏的前景,这方面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注意。背景里根上台以后,对苏联推行较为强硬的路线。他表示要优先考虑加强西方军事力量,同时提出要修改美苏第二个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并“联系”苏联在各地的表现来确定是否同苏联继续谈判,压苏联收敛其侵略扩张活动。对盟国,里根表示要加强磋商,以重振  相似文献   

14.
辩论门事件     
美国下届总统的竞选运动,要到今年秋天才揭开序幕。但在民主、共和两党敲响竞选锣鼓之前,美国报界却爆出一个冷门,透露了在上届大选中里根竞选班子从白宫内部获取有关卡特竞选策略材料的内幕新闻。事情首先是由《时代》周刊记者巴特雷在他的新著《同历史赌博》一书中泄露的。1980年10月28日卡特与里根进行最后一次电视竞选辩论之前,里根的高级助手搞到了一  相似文献   

15.
外国漫画     
下面是西德《明镜》周刊今年9月21日一期登载的漫画。画中的垃圾箱指里根上台时的美国经济,美元在里面挣扎。里根的高利率政策使美元同其他外币的比价节节上升,美元这只金凤凰似乎可以飞上九重天了。但是,高利率既使工商资本家筹借资金时多付利息,  相似文献   

16.
困境的产物     
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的国情咨文,是他总统任期过半、进入第三个年头时所发表的第二个国情咨文。这个咨文调子很低,内容空泛,讨好各方。里根上台时发出的“振兴经济”、“重振国威”的誓言言犹在耳,如今在国会宣读这篇咨文时,连他那惯常的“抑扬顿挫”的语调也没有了。何以如此?原因在于里根政府上台迄今,美国的国情十分不妙。在国内,根据  相似文献   

17.
3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门前遇刺受伤一事,震动了美国,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在美国历史上,谋刺总统的事件屡见不鲜。在里根以前的三十九位总统中,遇刺身亡的就有四人,幸免于难的也有四人。这些暗杀事件往往同美国国内政治斗争或社会因素紧密相关。不过,据美国报刊说,这些谋刺案件都没有彻底查清。这也是美国的政治生活中的特殊现象。第一位遇刺的是杰克逊总统 (1829—1837),而第一位遇刺身亡的美国总统是阿伯拉罕·林肯 (1861—1865)。他是美国南北战争  相似文献   

18.
1983年美国国内局势的主要变化和特点是:经济开始恢复,美国中下层人民同里根政府的矛盾激化,里根被迫强调'两党合作",民主、共和两党为1984年大选展开了斗争。经济恢复使里根声粗皿新回升前年底和去年初,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到达沟底.失业率高达10.8%,里根声望空前低落。但是,随着夏季经济形势的明显好转.里根  相似文献   

19.
从莫斯科到华盛顿,一周内美苏外长来去会谈——戈尔巴乔夫作了一次策略性弹跳。他最终又回归到原来的立场。这是——  相似文献   

20.
关于“非意识形态化”问题的两个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领导人和苏联学术理论界在阐述“新的政治思维”过程中,围绕“非意识形态化”问题,出现了两个概念:国家间关系非意识形态化和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我国一些书刊和资料在翻译中时有误译。据苏联人解释,国家间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与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是两个有实质性差别的概念,是不能相互代替的。最先提出问题的戈尔巴乔夫说的是国家间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他并且批评了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的提法。他的《改革与新思维》(1987年11月)这本书中有一节,题为《再论现实:争取国家间关系非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