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盘锦市为例,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野外调查,对辽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既有类型间的转换,又有空间上的变化,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人为干扰是变化的主导因素,而随之产生的生态问题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和补偿。辽河三角洲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油田,还是许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本研究对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6年MSS遥感图像、1990年TM遥感图像进行判读制图,输出汾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应用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结合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模型,对汾河上游地区1976年-199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在1976年到1990年14a中草地、水体、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则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水体、草地面积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未利用地面积为持续缩小的变化趋势.其余三种土地类型,林地、城镇建设用地、耕地的面积则保持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3.
就国内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状况,指出运用MAPGIS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优势所在.文章以新堡乡土地利用现状为研究对象,结合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新堡乡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因素,以便相关部门将来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4.
以闽江流域临海区长乐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8年与2000年的TM/ETM+和SPOT遥感图像,及1998年土地利用GIS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长乐市1998-200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长乐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类型为水田、林地、旱地和未利用地,表现为水田、林地的明显减少,旱地、未利用地及居民地的大量增加,占总面积25.39%的土地单元发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程度总体处于发展期,并有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降水之间的关系,提取济南市1980s—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情况.利用Mann-Kendall、Pettitt以及滑动t-检验3种方法对近60年来济南市47个雨量站降水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分析突变年前后降水量、降水时间、暴雨强度等指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南市1980s—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大量农田向聚落转移,湿地水体增幅明显;济南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型递减,聚落密集区大多处于降水量相对较少区域,山区年降水量普遍高于平原地区,且各雨量站所在区域汛期降水量均占全年降水量70%以上;济南各地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1989年左右发生突变,降水量不断增大,降水时间逐渐增多,同时大雨到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大;与其他地区相比,市区年内降水愈发集中,出现大到暴雨的概率显著增加,汛期城市受洪涝灾害威胁更大,这与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城市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资源质量不断变化,从而引起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环境的变化。文章运用新疆博州2000-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园地与牧草地的面积有所减少。接着运用博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数据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博州地区面积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总结出农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政治经济政策这4个因素是引起博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因子,且第一产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津冀地区土地变化统计资料为依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度量、集中化分析、多样化分析、土地数量结构组合类型和区位意义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本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自1996年至2005年,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了急剧变化,耕地面积由先前的77 128.6 km2迅速较少到70 892.7 km2,林地面积由45 113.8 km2 增加到 51 205.0 km2,城镇村及工矿建设用地由18 459.6 km2增加到20 289.0 km2.耕地转化成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建设用地是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势.土地利用程度10 a间稍有提高,是经济建设和生态退耕双重作用的结果.本地区唐山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指数最高,说明本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均衡;承德土地利用类型集中化程度最高,说明该地区的部分土地类型占了较大比重.选取相关定量指标进行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分析,关键在于合理地选取具有明确意义的定量指标组合,以及各指标之间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8.
宁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南山区是我国主要贫困片区之一,经过多年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和城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通过高分遥感影像,解译宁南山区固原市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易于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河川地、沟台地、塬地、壕掌地和梯田总面积3 696.31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5.14%,该5种土地类型中,耕地2 984.88km~2,占这5种土地类型总面积的71.76%,占固原市总耕地面积的80.75%;需要坡改梯或采取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后作为耕地的梁峁和土石丘陵缓坡地面积1 574.84km~2,占国土面积的14.96%,其中耕地面积485.73km~2.难以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梁峁陡坡地、梁峁坬地、沟坡地、土石质丘陵陡坡地、土石丘陵坬地、石质山地总面积5 115.4km~2,占国土面积的48.61%,这6种土地类型中耕地总面积1 160.23km~2,占宁南山区固原市耕地面积的11.02%.在耦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土地利用调整潜在面积和需要进行生态保护的土地类型、面积及空间分布,为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扶贫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毕节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的分析,为治理石灰岩地区石漠化发育提供科学依据。利用Edars和ARCGIS,参考1:50000地形图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中的景观特征指数和景观异质性指数对土地利用景观演化特征比较分析,1992—2008年间,石灰岩地区林地仍占主导地位,除水域和建筑用地增加外,其...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典型研究可为全球变化的综合研究提供丰富的区域信息.香港作为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颇具参考价值.文章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SPOT为主要数据源,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香港回归前后的1993~2006年期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重点分析建筑用地、绿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等面积增减的来龙去脉.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水域、其他用地、滩涂持续减少,成为建筑用地、机场用地的主要来源.香港在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约束条件下,保障区域经济持续繁荣和生态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可供类似区域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陈松林  施明乐 《科技资讯》2007,(34):122-124
长乐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GIs为主要技术支撑,以1990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数据来源,结合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运用综合分析、实证分析、GIS和数学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长乐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成果不仅可为长乐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中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叠加的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选择土地利用变化类型面积比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重要值2个指标,分析了内蒙古中部地区不同自然生态区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地利用转化类型的面积比沿着干旱半干旱半湿润的梯度逐渐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总体上是耕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同时大量的草地转化为其他用地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夏季6月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分辨率的美国中尺度气象非静力模式MM5来模拟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对夏季月气候要素的影响,最高分辨率为3 km。模拟时间段为2005年6月。结果分析表明:模拟的月平均温度和月降水量与实际观测资料符合较好。城市扩展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在城市区域月平均地面温度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在城市扩张和郊区土地利用改变以后,广州、佛山、江门等城市区域降水增加,而东莞、珠海和深圳部分城市区域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14.
15.
黑龙江北部边境样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黑龙江省北部边境24个县市为样带,基于1995、2015年2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时空耦合角度对样带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林地-耕地转换为例,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5—2015年,样带以耕地面积增长、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区中的大兴安岭区、小兴安岭区、三江平原区耕地面积的增加速度逐渐加快,相应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的速度逐渐加快.林地-耕地类型的转移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空间上集中分布在三江平原和小兴安岭北部的农林交错区;2)相对于自然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林交错区的林地-耕地转移的影响更大,主要受人口增长、产量增收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林耕转换的主导因素与驱动机制差异,将林地-耕地转移的典型县市划分为人口主导型、产量主导型和经济效益主导型3种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16.
1907~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多种来源的图件进行扫描、修正、拼接、配准、矢量化等预处理后,新采用嵌套网格法统一提取各个时段广州市建成区边界,重建并获取了1907、1928和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它历史文献,分析和总结了1907~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07~1968年,广州建成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均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交通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速率是具有波动性的.1907~1928年,交通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1928~1968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幅最为显著.60年间,随着建成区面积扩大,河流长度与水域面积在不断增大,但珠江主干的平均宽度却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及其驱动力研究正日益成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驱动因素应包括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以汾河上游为例,对其10年以来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特征分析,来反映整个汾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特征,从而预测本地区未来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为评估区域内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依据,并寻求积极的人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建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类型、建模理论与方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了不少成功的模型,但是还存在研究深度不够,模型普适性较差的缺陷.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变化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基础上,就加强土地利用系统的多尺度特征、模型的时间机制和建模方法综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地区土壤碳库,既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化地区的碳循环过程.本文在采集北京市西北部典型城市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样本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碳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土壤总碳质量分数w在0.918%~2.546%之间变动,城市林地、人工草地、山区林地样方的土壤总碳w较高,裸地最低,不同类型土壤差异并不十分显著.土壤有机碳w的变幅为0.196%~1.728%,不同类型土壤差异较为明显,最高为城市林地,其次为山区林地,最低为裸地;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土壤有机碳w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但裸地和园地的这种特征表现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幅为9.617~52.915(t.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差异较明显,最高为林地,此次是园地,最低为裸地;同类型样方土壤有机碳密度,大致有城市内部高于城市边缘的趋势.土壤无机碳w的变化幅度为0.087%~1.275%,城市内部或城市用地样方,高于城市外围或农业用地样方.而土壤碳氮质量比的变幅在10.905%~98.953%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裸地表现出异常的高值,其次是人工草地,而耕地、园地、城市林地和...  相似文献   

20.
基于陆良县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借助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对陆良县近2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草地、林地是陆良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间,草地、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2)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较小,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较平缓,建设用地增加较快.(3)耕地、草地、林地相互转移量大,建设用地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占用中部坝区的耕地来实现.(4)建设用地总体呈东北—西南的布局特征,重心迁移变化不明显,2000年建设用地的空间聚集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