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的知识分子与科举结缘以觅取社会声誊和政治出路。唐代出现大量与科学直接有关的诗歌,如赴举自述诗、登科抒怀诗、下第志感诗、送人赴学诗、贺人及第诗、慰人落第诗等,本文将其概言为科学诗,并透过科学诗分析当时的社会习俗、文化心态以及唐诗的一些构思规律和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2.
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频繁的离别既丰富了离别诗的素材,又构成了唐代离别诗繁荣的基础;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则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原因,科举制、军功授官制、荐引制的实行都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离别诗的兴盛;唐代对诗歌的重视是离别诗繁荣的政治原因,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则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诗歌成为唐代进士科的正式考试内容,有一个从社会风习到国家制度的过程。“以诗取士”的理论源头是儒家的诗教说,它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一种现实存在是在南朝时期,最终凝定为国家制度是在高宗、武后之世。  相似文献   

4.
薛涛是中唐著名女冠诗人,和李冶、鱼玄机并称“女冠三杰”。从史料梳理分析角度,对薛涛零碎史料和诗集版本、身世及分期、诗歌思想内容、诗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勾勒出这位中唐女诗人的大体生活与诗歌艺术风貌,为女冠文学研究作一点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童玲  赵菁菁 《科技信息》2010,(3):138-139
以《玉台新咏》为代表的齐梁诗歌,为唐代文人的表达提供了借鉴的营养,《玉台新咏》所收的闺怨诗歌体现出的风格与追求,对唐代闺怨诗的影响贯穿有唐一代。唐代闺怨诗与《玉台新咏》中闺怨诗的因缘包括承与变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唐代闺怨诗的题材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唐代闺怨诗对《玉台新咏》中闺怨诗的意象的传承与突破;唐代闺怨诗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继承与突破。唐代闺怨诗在充分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壮大,与前代闺怨诗相比,又有了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美学向来就有强调诗与画两种艺术形式相互补充与融合的传统,即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诗画交融的特点在神韵派诗歌及文人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司空图为神韵派诗论的开创者,他的诗歌理论以道家美学为基础。而“中国画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最主要的流派当然是‘南宗文人画”。南宗文人画亦以庄禅美学为其艺术理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瓷与诗是两种别具中国特质的文化产物,唐代长沙窑开创的器表题诗艺术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瓷诗文化”。这些诗歌大多不为唐诗典籍记录,属于民间原创作品,它们率真质朴地反映了唐代特定历史时期的市井生活和民生状态,为我们了解唐代民俗,研究诗史发展,特别是分析唐代民间诗歌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鲜活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夏荥 《科技信息》2011,(18):I0132-I0132
王维(701-761),唐代伟大诗人,诗歌、音乐、绘画兼擅,笃信佛教禅宗。因其绘画造诣,被誉为“南宗画派之祖”;因其以禅入诗被誉为“诗佛”;因其音乐造诣,初为官时为太乐丞。其诗歌因其以画入诗、以禅入诗、以音乐入诗闻名。MarshaL.Wagner曾说,“近几十年来,王维的诗歌翻译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个中国诗人都要多。”(1981:i)从王维在我国文坛的地位及其庞大的英译数量来看,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中,王维的诗歌英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维诗歌英译数量庞大,而学者对其诗歌英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对王维诗歌的英译状况及对其诗歌的英译研究情况,以为更多的学者在此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唐代音乐诗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它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尚处萌芽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唐代音乐诗在创作的内外部原因、题材、主题及创作动因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审美价值以及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以证明它们的创作实践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充实与丰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葛覃》传统诗说的种种矛盾打开缺口,结合现代说诗者努力解颐却始终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试图寻找打开诗谜的钥匙,终于从服饰文化的视角寻找到“为絺为綌”与“汗私浣衣”的内在联系,从而彻底动摇了所谓“志在女功之事”“躬俭节用”等传统旧说,也对现代说诗者在此基础上改弦易辙后提出的诸如出嫁或省亲前作准备的诗说作了有力的驳议。  相似文献   

11.
“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在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能有效地增添诗歌的声情韵致,显现诗句的意脉流动,丰富诗歌的审美情趣。古代诗人中杨万里是继杜甫之后善用虚词的高手,恰到好处的虚词也是“诚斋体”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值得作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诗歌的本质问题是诗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中国古代诗论对这一问题有过较深刻的论述 ,但比较分散。诗歌的内涵从“诗言志”到“理、事、情”并举是个漫长的认识过程。从“诗赋欲丽”到“诗与文之辨”,使诗歌的特征越来越明晰。诗歌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和“诗教”说。诗歌本质学说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振 《科技资讯》2010,(27):235-235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不仅是他诗歌的特点,亦可见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即神韵与禅,空明诗境与淡远风格以及幽独情怀与静寂氛围。  相似文献   

14.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唐代人所选的十种唐诗选集对李杜诗歌的取舍却与后人对二人的推崇大相径庭.李白被选入的诗歌数量有限,被选入中唐以后的“唐人选唐诗”很少,而选录杜诗则少之又少,且被后世所推崇的代表作也不多,由此可以看出李杜的诗歌在唐代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除了受选诗时间上的限制外,其根本在于李杜诗歌与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不相符,或许这恰恰反映了唐人对诗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张瑞 《科技信息》2008,(7):40-40
诗中三味,即“虚、拍、韵”。诗中三味不仅表露出诗歌最本质的特点,也告诉人们诗歌的作习技巧,同时,它还是诗歌审美的重要标准。诗中三味在艺术内涵上统一了律诗和自由诗,是诗歌习作和诗歌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禅意与诗兴──唐代山水诗创作与禅宗佛理之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一种诗歌形式,唐代山水诗创作与佛教禅宗思想之间的联系。首先分析了诗的意境和思想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其次简要介绍了禅宗的哲学观点和艺术主张;通过二者的对比和参照去透视诗在唐代勃兴的原因,从而试图为唐诗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17.
教学,贵在指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诗歌的教学尤其如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诗歌储备,广泛链接,以诗解诗。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理解诗歌的思路,又可以激发学生联想想象的激情。本人在教套曲《【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时试验了这种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唐代文苑最为繁荣,成就最高无疑是诗歌。可与诗歌并举,在文坛上放出异采的,是被鲁迅称为“成就乃特异”的传奇小说。所谓传奇,即“传”写“奇”事。唐代传奇在某些方面虽沿袭六朝志怪、搜神、轶事琐闻的题材,但由于受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唐代传奇绝大部分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脱离了六朝志怪、搜神、记轶的幼稚阶段,而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刘芳 《科技信息》2009,(29):I0194-I0194,I0057
翻译难,古典诗歌的翻译更难。而难绝非不可译,本文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奈达的翻译理论与诗歌翻译、互文性与诗歌翻译和“三美”原则与诗歌翻译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上山采蘼芜》一诗的鉴赏,一直存在着误读。从对诗中的“蘼芜”、“好”、“姝”的考释中,可以重新确定本诗的主旨,进而对诗歌所述说的社会生活进行正本清源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